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46例重症患者中应用PICC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46例患者中,穿刺部位渗血1例,穿刺点感染2例,导管部分脱出1例,导管堵塞1例。并发症总计11%。结论:PICC很好地避免了常规操作造成了反复穿刺,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穿刺痛苦,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理想静脉通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肿瘤患者使用PICC导管进行营养支持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应用PICC导管进行营养支持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研究,同期非PICC导管营养支持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和不良事件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PICC导管作为血液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的途径,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营养干预对提高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耐受性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同步放化疗治疗的62例宫颈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主进食,观察组患者采用营养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治疗中断次数、心理状态变化、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WBC(756±133 109/L)、NE(424±121 109/L)、CRP(3800±1075 mg/L)、治疗中断次数(052±101次)、SAS评分(4165±397)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2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WBC(873±126 109/L)、NE(523±125 109/L)、CRP(4500±1191mg/L)、治疗中断次数(449±135次)、SAS评分(4551±453)及不良反应发生率(8065%),ADL评分(6068±4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ADL评分(5324±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营养干预,临床效果明显。患者治疗中断次数明显减少,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血常规指标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观察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宫颈癌的最佳方式,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每组62例。单纯放疗组采取腔内或腔外照射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而同步放化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烯紫杉醇+顺铂(D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结果:同步放化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单纯放疗组,但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获得改善;同步放化疗组三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的同时选择合理的药物及给药方案进行化疗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患者的毒副反应可耐受,且治疗后的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组(A组,n=56)及单纯放疗组(B组,n=54),分析A、B组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85.71%)较B组(61.11%)高(P<0.05);A组与B组间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可有效地控制肿瘤发展,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方法,保证患者带管出院期间安全。方法应用信息随访平台,对238例宫颈癌患者留置PICC导管带管出院期间实施延续护理。结果通过信息随访平台对带管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后,患者在离院期间未发生脱管、断管、化学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现象,无患者因为维护不便而非计划拔管。结论通过信息随访平台为PICC带管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护理,简化了护士工作,给患者安心体验,利于PICC导管管理,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PF 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期间收治的ⅡB~Ⅲ期宫颈癌患者,共152 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 和毒性反应。结果:单纯放疗组和同步放化疗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对ⅡB 和 Ⅲ期患者进行分析,Ⅲ期患者同步放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治疗 后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肤反应的发生情况 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F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放疗治疗,可有效提高近期总有效 率,毒性反应虽较单纯放疗组有所增加,但经临床支持治疗患者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86例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4年5月行PICC置管患者8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加以具体指导。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PICC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护理质量也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陈静 《蛇志》2014,(1):118-119
目的探讨QCC手法在门急诊患者输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选定"降低门急诊患者输血安全缺失率"作为活动主题,按QCC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QCC手法在门急诊患者安全输血管理中的效果。结果门急诊患者输血安全缺失率由活动前的34.84%降至活动后的7.98%,改善幅度77.10%。结论通过运用QCC手法,能有效降低门急诊患者输血安全缺失率,同时提高圈员的团队协助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继发性导管异位鼻咽癌患者使用PICC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生有症状血栓2例,穿刺口渗液1例,导管堵塞1例。结论发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患者,要做好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根据病人情况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护理该类导管部份可以保留使用,可达到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和保护外周血管的目的。但血液流变学异常、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增高等血栓高危人群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70例,分为同步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组(试验组)和同步放化疗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根治性放射治疗,放疗第1天开始行化疗,顺铂40mg静脉滴注1d,化疗6个周期,每周重复。试验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于化疗当天行盆腹腔深部热疗(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每次热疗60min,每周1次,共4次。于热疗后1h内行放射治疗。结果两组局部肿瘤消退情况、近期疗效、肿瘤局部控制情况、1年期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差异。结论同步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可以提高患者近期疗效,且无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炎患者中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我院确诊的宫颈病变临床资料320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宫颈癌组(59例)、癌前病变组(138例)以及宫颈炎组(123例),检测并比较三组HPV阳性检出率、HPV相对含量以及HPV-DNA亚型情况。结果:宫颈炎组HPV阳性检出率、HPV相对含量及HPV-DNA各亚型阳性率均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和宫颈癌组,且癌前病变组均显著低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有助于鉴别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炎,对宫颈病变治疗和预后具有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PICC置管患者,总结归纳导管给药和置管护理后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规范导管护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果 PICC置管后有6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拔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的定植密度与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复发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初诊时均经宫颈活检或阴道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治疗后随访3年,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对照组(n=65)和复发组(n=15),检测两组患者阴道黏膜分泌物中真菌、乳杆菌、细菌性阴道病(BV)相关菌、滴虫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对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乳杆菌定植密度与患者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复发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滴虫、BV相关菌、真菌和HPV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乳杆菌阳性率和乳杆菌定植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结论 宫颈癌患者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后的复发可能与阴道菌群失调及乳杆菌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金宁双  张利华  林秋娥 《蛇志》2013,(4):395-396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制定全院统一、醒目的护理标识,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规范、有针对性地使用护理标识,同时将护理标识作为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结果应用护理标识后,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护理标识的应用,有效控制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晚期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紫杉醇组(n=90)和多西紫杉醇组(n=90),两组患者在放疗基础上分别接受紫杉醇135 mg/m~2,每周1次,多西紫杉醇25 mg/m~2,每周1次,4周一疗程,维持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和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组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11%和8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且均未出现进展期的病例。紫杉醇组3年生存率为58.89%,明显低于多西紫杉醇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紫杉醇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5.56%和37.78%,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的22.22%和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能显著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且用药量更少,相对安全、合理,患者可耐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为血液疾病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尖端定位,探讨该方法对血液病PICC置管患者置管全程中的良莠影响及护理对策。将100例血液病进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进行PICC尖端定位;试验组采用PM-12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引导三向瓣膜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分析、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液病患者置管过程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准确判断尖端位置的时效性,置管后出血、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差异显著(p0.05)、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血液病患者进行心电定位PICC到端尖的准确率高,患者对该方法比较满意;但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传统体外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健康女性和宫颈癌患者的尿蛋白质组,发现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从中筛选潜在的宫颈癌的标志物。研究对象由43名宫颈癌患者(CC)和47名健康女性(HW)组成。用超速离心法沉淀尿蛋白,再用一维凝胶电泳(SDS-PAGE)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鉴定尿液中的蛋白质,蛋白质定量采用无标定量。比较患者尿蛋白质组、健康对照的尿蛋白质组和宫颈癌组织蛋白质组,有1910个蛋白质是患者和健康对照共有的尿蛋白,这其中有746个蛋白质也存在于宫颈癌组织蛋白质组。在这746个蛋白质中找到84个上调蛋白和82下调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牛皮癣素(S100A7)和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8(CEACAM8)是宫颈癌尿液样本独有蛋白质。在验证组的70例样本中,双盲法测试S100A7、CEACAM8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能达到73%、87%、93%。结果提示,宫颈癌患者的尿蛋白质组与健康女性的尿蛋白质组不同,并且S100A7和CEACAM8可以作为宫颈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