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经放射治疗腹部和盆腔恶性肿瘤后所产生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因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肠道内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对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至关重要。放射线通过诱发肠道炎性反应,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起紧密连接受损,黏液分泌和菌群代谢产物异常,促进和加重放射性肠损伤。总之,RE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极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RE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促进RE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平均受量及直肠受量对放射性膀胱炎及放射性肠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后给予放疗的患者130例,收集临床因素、病理因素、放疗因素资料,统计放疗后6个月内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情况。结果:放疗因素中,膀胱壁平均照射剂量对放射性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即膀胱壁剂量越高,副反应发生率越大;当膀胱壁平均剂量达到49.12 Gy时,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小肠平均剂量控制在50 Gy以下,其值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膀胱壁平均受量控制在49.12 Gy以下,对减少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整肠生在腹盆腔放疗中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211例Ⅱb-Ⅲb期宫颈癌行放射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9)和对照组(n=102),两组患者均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疗剂量45~50 Gy。观察组给予整肠生与康复新液联合使用:整肠生0.5 g/次,一日三次,康复新液10 mL/次,一日三次,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10 mL/次,一日三次,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以及发生时间。结果 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观察组vs对照组为8.3% vs 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观察组出现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时间迟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整肠生联合康复新液在预防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方面效果显著,可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口服益生菌预防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放疗相关性腹泻(RE)的有效性,并探讨益生菌对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行根治性放化疗宫颈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口服益生菌组(OP组)和非口服益生菌组(NOP组),每组各23例。采集两组放疗前后粪便标本,通过16S rD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间的菌群差异。

结果

OP组RE发生率为8.7%,NOP组RE发生率高达47.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口服益生菌能够增加放疗病人肠道菌群丰富度,但不能逆转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下降(P=0.012)。放疗前后肠道菌群β−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物种丰度分析显示放疗后肠道菌群在门、科、属、种水平的组成均发生改变;特别是腹泻患者与非腹泻患者比较:放疗前惰性乳杆菌相对丰度较高,但在放疗后惰性乳杆菌相对丰度较低。

结论

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疗期间口服益生菌可有效预防放疗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放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特别是显著降低肠道厌氧菌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表皮生长因子保留灌肠对盆腔肿瘤放疗后并发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6例盆腔恶性肿瘤行放射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外照射治疗,观察组康复新液与表皮因子联合保留灌肠,每次50 mL,每日一次,对照组不加任何预防用药。比较2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以及发生时间,并于放射治疗10次、20次后静脉采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8,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MDA、SOD的含量。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分别为9.31%、53.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出现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时间迟于对照组。观察组放射治疗10次及20次后,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可预防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抗细胞炎性因子与氧自由基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在直肠癌术后急性放射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直肠癌手术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予以(半)流质食物,观察组则予以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d测定血生化、营养以及电解质指标。结果:经7d治疗后,观察组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体重(BW)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总蛋白(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凝血酶原时间(PT)、胆红素(BIL)、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糖(Glu)等血生化指标以及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等电解质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肠内营养治疗直肠癌手术后发生的放射性肠炎,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防治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对37例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的总结,对其年龄、性别、病种分类、放射剂量、临床表现、发生因素及诊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放疗后均出现严重的口干症,以及龋病与牙周病.2.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骨髓炎病变多发生在上颌骨后牙区及下颌骨升支区,并伴有严重的张口受限.3.口腔癌患者放疗后的病变区多发生在下颌骨体部,出现严重的牙周病及根尖周病.结论:放疗前后加强口腔健康维护,积极防治牙体牙周疾病,增加唾液分泌措施的应用,坚持张口训练等,可降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生或病变程度.手术清除死骨和病灶牙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治疗的最有效措施.而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可大大降低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联合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6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常规放疗组(A组)共30例,采用常规照射方法,6/8 MV高能X线,2.0 Gy/次,5次/周;40 Gy/20次后再次定位剂量达60~66 Gy,强调放疗组(B组)共36例,采用强调适应性放疗,6/8MV-X射线照射,以95%等剂量线包绕PTV(计划靶区),处方剂量GTV(肿瘤区)66 Gy/30次,CTV(临床靶区)60 Gy/30次,PTV 60 Gy/30次,每天1次,每周5次。强调放疗组同期接受IMRT和多西他赛、柰达伯化疗,21天1个周期,连续2个周期。治疗结束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定临床疗效;参照WHO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结果:常规放疗组和强调放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66%和91.67%(x2=17.26,P0.05);常规放疗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强调放疗组,包括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奈达铂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穹嗪注射液对血浆TGF-beta1 水平的影响及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20 例胸部肿瘤放疗患 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放疗期间川芎嗪注射液每日静脉滴注1 次;检测两组放 疗前后血浆TGF-beta1含量变化、放射性肺损伤及肺功能情况。结果:放疗后两组血浆TGF-beta1 均上升,观察组在放疗结束时、放疗 结束后3 月、6 月的血浆TGF-beta1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19.12± 5.23) vs(26.69± 5.38)ng/mL、(5.62± 3.48)vs(9.64± 7.82) ng/mL、(3.28± 1.81)vs (7.98± 5.16) ng/mL;观察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后三月肺功能指标用力肺 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肺总量(TLC)、CO弥散量(DLCO)出现明显下降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 芎嗪注射液可以降低放疗肺损伤患者的血浆TGF-beta1 含量,降低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改善肺功能,无明显不 良反应、安全性好,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鼻腔冲洗频率对鼻咽癌患者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放疗至40Gy时开始鼻腔冲洗,每天1次至放疗结束;B组自放疗开始即行鼻腔冲洗,每天1次至放疗结束后1年;C组自放疗开始每天1次鼻腔冲洗,放疗至40Gy时冲洗频率改为每天2次至放疗结束,再持续每天鼻腔冲洗1~2次至放疗结束后1年,分别于放疗至40Gy时、放疗结束后、放疗结束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RTOG放射性鼻咽黏膜反应诊断标准、生命质量核心问卷(QLQ-C30)对患者鼻腔冲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放疗至40Gy时,3组比较仅放射性鼻腔黏膜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结束时,VAS舒适度比较,A组与B、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放射性鼻腔黏膜反应比较,B组与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放疗结束后1年,B、C两组VAS舒适度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应尽量于放疗开始时即持续鼻腔冲洗,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可适当增加鼻腔冲洗次数,放疗结束后坚持持续冲洗。  相似文献   

11.
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体是机体先天免疫的重要感受器,通过诱导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参与宿主免疫防御,并在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NLRP3炎症体在放射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和其他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引起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NLRP3炎症体的激活机制和其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穹嗪注射液对血浆TGF-β1水平的影响及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2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放疗期间川芎嗪注射液每日静脉滴注1次;检测两组放疗前后血浆TGF-β1含量变化、放射性肺损伤及肺功能情况。结果:放疗后两组血浆TGF-β1均上升,观察组在放疗结束时、放疗结束后3月、6月的血浆TGF-β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9.12±5.23)vs(26.69±5.38)ng/m L、(5.62±3.48)vs(9.64±7.82)ng/m L、(3.28±1.81)vs(7.98±5.16)ng/m L;观察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后三月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肺总量(TLC)、CO弥散量(DLCO)出现明显下降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可以降低放疗肺损伤患者的血浆TGF-β1含量,降低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改善肺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肺损伤是肺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限制肺恶性肿瘤的放疗剂量并影响总体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复习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肺功能测定、TGF-β1等临床常用放射性肺损伤评估指标的利弊。参考近年文献,总结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肺灌注显像(SPECT/CT)在肺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从其原理、区域肺功能的显像、对放疗的评估与指导应用几方面阐述。认为SPECT/CT能实时反映区域肺功能、肺功能改变以及其解剖定位,可在放疗中起监测作用,对准确评估肺功能、预测放疗后肺损伤,优化放疗计划有重要价值。SPECT/CT肺灌注显像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图像引导下精确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宫颈癌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把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图像引导下精确放疗,记录与随访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放射性膀胱损伤、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gG与IgA值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lan-meier法分析显示观察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都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图像引导下精确放疗治疗宫颈癌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与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与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进行肺部病灶放射治疗的患者118例,评价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并在放疗前及放疗剂量达到43 GY时分别抽取患者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含量。结果:43例患者发生了放射性肺炎,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的放疗前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放疗剂量达到43Gy时,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与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检测放疗前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可以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患者放疗中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100例记为观察对象,按照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分为肺炎组28例与无肺炎组72例。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放疗前后肺功能及放疗参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放疗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高于放疗前,且肺炎组放疗前、后FEV_1、FEV_1/FVC、DLCO均低于无肺炎组(均P0.05)。两组年龄、肿瘤类型、化疗史、美国东部肿瘤合作组(ECOG)评分、放疗靶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组计划靶区(PTV)、受到一定剂量以上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数(V_(dose))、平均肺计量(MLD)、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总射野数高于无肺炎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胸部肿瘤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肺癌、化疗史、ECOG评分为2分、放疗靶区以肺野为主、PTV、MLD、V_(dose)、NTCP、总射野数、FEV_1、FEV_1/FVC(均P0.05)。结论:放疗可有效改善胸部肿瘤患者的肺功能,其中肺癌、化疗史、ECOG评分为2分、放疗靶区以肺野为主以及PTV、MLD、V_(dose)、NTCP、总射野数、FEV_1、FEV_1/FVC是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慢性放射性直肠炎(chronic radiation proctitis, CRP)患者使用美沙拉嗪栓剂治疗的疗效,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5例CRP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栓剂塞肛治疗(每天2次,每次0.5 g),总疗程为24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肠黏膜的修复情况。结果表明,CRP患者症状总积分显著低于美沙拉嗪栓剂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血便、大便次数及里急后重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腹痛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68)。治疗后黏膜愈合情况较治疗前良好,治疗前后镜下病变等级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3,p=0.014)。综上所述,美沙拉嗪栓剂塞肛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玉屏风加苍耳子散加减方(YCD)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19年我院3~6岁11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YCD治疗组6例,泛福舒(OM-85)治疗对照组5例,分别收取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3月的粪便,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44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收取粪便。所有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YCD和OM-85治疗RRTI患儿病情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并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YCD治疗RRTI患儿4周至3月的疗效好于OM-85(P<0.05)。RRTI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有显著差异(P<0.001)。RRTI患儿肠道菌群在治疗前后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正常儿童(P> 0.05),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YCD治疗前后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梭菌ⅩⅣa属、副拟杆菌属、芽殖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与YCD疗效规律协同并与功能代谢通路相关(r>0.5,P<0.001)。其中,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和芽殖菌属分别为治疗4周和3月的核心菌属。结论 YCD可以调节RRTI患儿肠道菌群失衡来改善患儿病情,尤其在疾病后期为RRTI患儿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孟鸿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2):183-186, 200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研究组(n=80)。对照组患儿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呕吐停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肠道菌群状况,评价患儿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2.41±0.70)d]、发热消退时间[(1.71±0.52)d]和呕吐停止时间[(2.09±0.62)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0% vs 83.75%,χ2=5.331,P=0.021)。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G和IgM水平[(5.83±0.59)g/L和(1.07±0.16)g/L]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肠道菌群正常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2.50% vs 76.25%,χ2=8.012,P=0.005)。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皮疹和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8.75%,χ2=0.074,P=0.786)。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有效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周期,提高疗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接受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PS-A)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关系。方法:对68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于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50 Gy时及放疗后4周血清中PS-A水平。结果:25例患者发生RP。RP者中放疗前PS-A为(38.6±20.8)ng/mL,放疗中升高达(51.4±19.3)ng/mL(P〈0.05),放疗后PS-A高于放疗前[(78.2±21.5)ng/mL;P〈0.05]。在无RP者中放疗前PS-A与放疗中、后均相似(P〉0.05)。RP者与无RP者中放疗前PS-A相似(P〉0.05),放疗中及放疗后前者PS-A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PS-A水平变化与RP发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变化可早期预测RP发生,可作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易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