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极性不同的6种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和水)、按索氏提取法逐级萃取破壁灵芝孢子粉,并同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101种化合物,其中酸类10种、酯类40种、醇类7种、酮类6种、酚类2种、烃类18种、甾类9种和杂原子化合物9种;UPLC-Q-TOF/MS共推断出40种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1种、二萜类1种、三萜类9种、生物碱类4种、酰胺类7种、有机酸类9种以及其他化合物9种。两种测定方法间共有化合物仅1种,仅存在于5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和甲醇)萃取物之一的化合物共105种,2种或2种以上萃取物共有的化合物共31种,实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样品中化合物组分的充分分离,扩大了可检测化合物的范围。研究结果为灵芝孢子粉中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与鉴定、及灵芝孢子粉的化合物谱图库的完善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相关药理、药效分析及灵芝的药用模式真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医学教育工作中,要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信息的概念准确很重要。生物化学中酶的分类,裂合酶类(lyases)的定义就值得商榷,其传统的定义是“促进一种化合物分裂为两种化合物,或由两种化合物合成一种化合物的酶类,如碳酸酐酶、醛缩酶等”。这个定义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表达裂合酶类的真实作用,结构不够严谨,不够恰当。从句子结构上讲,“促进一种化合物分裂为两种化合物”与“由两种化合  相似文献   

3.
胡佳续  刘强 《广西植物》2010,30(3):426-428
利用GC-MS法对四合木茎叶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成分鉴定。鉴定出40种化合物,包括烷烃类化合物8种、羧酸类化合物11种、酯类化合物9种、萜类化合物2种、甾体类化合物2种、醇类化合物4种,占样品总量的80.5%。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3种成分依次为油酸(15.33%)、β-谷甾醇(9.12%)和十八碳二烯酸甲酯(7.24%)。β-谷甾醇可能是四合木具有抗虫性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细叶韭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穆启运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6):1204-1208
细叶韭的花用乙醇浸提后制成膏,用乙醚萃取,蒸发除去大部分乙醚,残留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鉴定了46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83 .30%,其中含硫化合物4种;烃基芳香化合物11种,醛、酮类5种,长链烷烃6种,烯烃2种,醇、酚类10种,酯类5种,有机酸3种。细叶韭花叶的呈香物质主要为含硫化合物、醛、酮类、烃基芳香化合物、长链烯烃等,Vita-min E、β-,γ-生育酚、3β-羟基-5-烯-麦角甾烷、3β-羟基-5,16-二烯-妊酮是具有强生理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珙桐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从珙桐科植物中得到的数十种化合物的结构和波谱数据及药理活性,这些化合物大多结构新颖、具有较强生理活性,主要为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鞣花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其它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2种有机化合物对于日本血吸虫病的动物实验治疗的结果,包括:二硫锑环状化合物4种及其相应的 Sn 化合物2种及 Hg 化合物1种、(月弟)酸类3种、双(对氨基苯氧基)硫间烷类化合物4种、EDTA 与 Sb,Sn,Hg 及 Bi4种螯合盐、“TWSb”、CCl_3—CCl_3、CCl_2=CCl_2以及一些其他 Sb,Sn 及 Hg 的衍生物。其中疗效较好的仍属 Sb 化合物,尤以 Sb-11希望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的方法分析了牛尾蒿原变种Artemisia dubia var. dubia及无毛变种B A. dubia var. subdigitata精油化学成分,共鉴定出82种化合物,其中萜类50种,芳香类12种,脂肪族类20种。经比较研究表明,这两变种的精油中有39种化合物(27 种萜类,5种芳香类和7种脂肪族类化合物)相同,而它们的差别在于牛尾蒿无毛变种中二环、三环倍半萜、芳香类及脂肪族类化合物的类型比原变种多。从精油的萜类化学组成特点来看,这两个变种的萜类化合物环化程度比蒿亚属植物高,而与龙蒿亚属植物相近。因此,这两个变种归属于龙蒿亚属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白兰(Michelia alba Dc.)花被片不同发育阶段的香精油,并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白兰花被片5个发育时期的香精油的化学成分不同,分别鉴定出30、29、28、30和27种化学成分.含量较多的是萜类化合物、烷烃类物质、酯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有16种化学成分在3个以上时期能检测到,其中14种萜类化合物,1种胺类化合物和1种芳香化合物.有7种成分是第Ⅳ期独有的.由此推测,白兰花发育的第Ⅳ时期是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的最佳时期,但在不能及时窨制花茶或提取香精油或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选择第Ⅲ时期采摘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屑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濒危植物夏蜡梅黄酮化合物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薄层层析法对不同居群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叶、同一居群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中的黄酮化合物进行分离,并以芦丁为标准品通过双波长锯齿扫描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夏蜡梅叶片中黄酮化合物含量以鸡窝坪居群最高,中坪居群次之,龙塘山居群最低,除双石边和白水坞两个居群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居群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同一居群夏蜡梅黄酮化合物在不同营养器官中含量不同,叶片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营养器官,根、茎、一年生枝和二年生枝等4个营养器官中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薄层层析法分离黄酮化合物组分结果显示,除大明山居群叶片黄酮化合物为5种组分外,其它居群叶片均为7种组分;大明山居群夏蜡梅的根、茎、一年生枝和二年生枝等营养器官黄酮化合物均为6种组分,叶片中缺少Rf值为0.66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人们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数万种包括萜类、甾类、多肽、聚醚类、大环内酯类、生物碱类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目前有近二十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正处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鉴定及抑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方法】通过α-异硫氰酸酯中间体与不同伯胺缩合合成硫脲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分析鉴定结构,并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合成了六种新结构的硫脲类化合物以及一种α-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对几种代表性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硫脲类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论】通过不同结构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可能筛选出具有抑制新型隐球菌等致病菌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三七二醇型皂苷原料,通过琼斯氧化得到化合物1,将化合物1的3位羰基经还原胺化反应转化为氨基得到化合物4,再用化合物4与酰化试剂反应得到化合物5~8,此外还通过其它两种反应得到化合物2和3,总共8个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质谱确证。所得化合物用MTS法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肺癌细胞株A-549、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SW480等肿瘤细胞株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药理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3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新结构硫脲类化合物。【方法】通过α-异硫氰酸酯中间体与不同伯胺缩合合成硫脲类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分析鉴定结构,并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合成了六种新结构的硫脲类化合物以及一种α-异硫氰酸酯类衍生物,对几种代表性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硫脲类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论】通过不同结构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可能筛选出具有抑制新型隐球菌等致病菌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韦宇华  邹月  周艳辉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21,40(2):395-40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轮柄菌Polysphondylium violaceum和簇生岐柄菌Cavenderia fasciculata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这两种网柄细胞状黏菌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醛、吲哚、萜、酮、酯和酚类化合物。其中,紫轮柄菌P. violaceum的挥发性成分有15种化合物,簇生岐柄菌C. fasciculata的挥发性成分有27种化合物,二者共有化合物11种,部分化合物可用于制作香料等,研究结果为网柄细胞状黏菌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襄荷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差异,以便从襄荷植株提取天然香料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襄荷不同部位(根、茎、叶、花苞)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襄荷四个部位中共鉴定了197种化合物,其中根92种,茎67种,叶64种,花苞96种。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是各部位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而桧烯(sabinene)为根和花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约占13%,但在叶中的含量只有1.98%。β-蒎烯(β-pinene)为茎和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在叶中的含量占到53.46%。此外,α-蒎烯(α-pinene)、隐品酮(crypto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化合物在襄荷各部位挥发性成分中的占比也较高。襄荷不同部位中均有其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23种。  相似文献   

17.
诱导植物抗病的几种化合物及其抗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几种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β氨基丁酸、龙胆酸以及油菜素类固醇,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诱导植物抗病的不同机理。  相似文献   

18.
18种木香倍半萜对6种人源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利用MTT法测定木香中18种倍半萜单体化合物对6种人源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18(10-6~10-4mol/L)处理肿瘤细胞48 h后,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11(13)环外双键的化合物1~2、5~7、9、17~18可显著抑制6种人源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此相反,无此结构特征的化合物3、4、11~15无明显细胞毒活性.初步确定,△11(13)环外双键是木香倍半萜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9.
手性技术与生物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手性,手性技术与生物催化的基本概念。手性,是指一个有机分子具有不对称性,形成两种空间排布方式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手性技术即生产手性化合物的技术,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手性源、外消旋体拆分、不对称合成等几种。生物催化,即利用酶或微生物等生物材料催化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被认为是手性化合物生产取得突破的关健技术。文章还介绍了生物催化外消旋体拆分、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等几种生产手性化合物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美洲大蠊对多种化合物的触角嗅觉电位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多种化合物的气味制激美洲大蠊(Periplaneza americana)触角,诱导、记录触角电位(EAG)反应.试验了各类化合物154种,其中53%能诱发出明显的EAG反应.绝大多数EAG反应是负相慢波,波幅多数为0.5—2mV,时程1.5—3秒.苯等少数化合物能诱发正相EAG反应.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还可见适应现象.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性植物油类诱发EAG反应的作用最强,其次是酮、醇、酯、胺类化合物.化合物的含氧功能基团和空间构型与EAG反应的诱发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同一种化合物对不同种的感受器都可能诱发EAG反应.一般性化合物诱发雌、雄、成、幼虫EAG反应的差异不大,但雌虫类提取物仅对雄性成虫触角诱发较强的EAG反应.一些已知的驱、诱、杀虫剂也能诱发EAG反应,但仅表现为对一般化合物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