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标本的制模和模型的复制,在古生物学研究、保存、展览等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全民族文化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许多地方博物馆都很重视展览工作,迫切需要有关制模的知识。这里仅仅介绍一下本人多年来从事制模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制作石膏母模前的准备: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因不同矿物质的渗透,加之年代久远,其坚硬程度也有所不同,为了复制方便,通常要进行硬化处理,在有裂隙的地方或易断易脆的部位,用稀胶加固,以免做模时损坏。制模时,根据其形状,需要计划分块。分块一般是在标本的高棱、高点的地方划分线。分块不当,就会损坏标本。为了使制作的母模易与标本分开,之间常涂分离剂,如凡士林油或黄油。不过使用时要调以液体石蜡(夏天酌减)。标本上涂的分离剂,要注意涂得薄而均  相似文献   

2.
董为 《化石》2007,(2):5-7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标本,要对标本的内外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然后对化石标本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系统位置及其在演化中的意义。在观察标本的内部形态时,通常是通过实体解剖打开标本进行观察。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化石标本来说,解剖意味着对化石标本的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古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各大科研机构对化石标本的收藏情况,提出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包含十项元数据元素以及一项元数据实体,即,标题、数据标识符、许可证标识符、关键词、描述、化石标本参数、数据链接地址、创建者、创建时间和访问限制,以及作为元数据实体的数据提交机构。十项元数据元素之一的化石标本参数,又可分为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实物信息、古生物系统分类信息、地层信息和高维信息。建立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旨在于完善古生物化石标本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利于化石标本数据的整理、汇交,跨平台操作、检索、共享和使用,促进数据驱动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新范式研究变革。  相似文献   

4.
太原西山山西组几个植物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八二年,笔者和张志存同志协助洪友崇同志在太原西山采集昆虫化石标本的同时,顺便采集了一些植物化石标本。这些植物化石与昆虫化石共同保存在山西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中,有的共一块标本。无论是昆虫化石还是植物化石,数量都很多,内容很丰富。本文标本由本队江裕东同志照像,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5.
付华林 《化石》2012,(2):61-65
所谓化石修理,通俗地说就是将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化石标本,通过化石修理人员的专业修理技术,把包裹在化石标本周围的泥沙、岩石恰到好处地清理掉,使标本中的古生物遗迹、遗体形态特征暴露得更明显、更突出,使科研人员研究更方便,在标本展出时更形象、更生动,为科学普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6.
一般古生物化石标本复制模型,过去都是用石膏来制作;根据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情灭,复制一般的模型确也是以石膏为适宜。但对体型较大的,如大型恐龙化石标本,和体型较小的,如人类牙齿般大小或再小些的化石标本,其模型用石膏复制就不太理想。体型大的化石标本,由于它的体积大重量也大,用石膏复制的模型则很笨重,在制做、搬动、装  相似文献   

7.
陕西横山晚三叠世鱼类游泳遗迹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多次赴化石产地陕西横山县进行大规模化石发掘后,获得一批完整精美的遗迹标本,为其中鱼类游泳遗迹化石标本建立了新种Undichna prava,并重新修订U.britannica,U.tricosta两种的特征,通过遗迹形态恢复鱼体长度为50—96cm,普遍大于以往描述的国内外据遗迹标本恢复的鱼体长度。  相似文献   

8.
<正> 制作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薄片,其目的是通过显微镜的检查,探明脊椎动物化石细微构造的特征,了解这些细微结构的演化过程,这些细微结构与机能以及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制作脊椎动物化石的显微镜标本一般采用岩石薄片标本磨片法,由于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9.
新类型的腕足动物—Guangdongina及其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0年,笔者在广州市西北郊嘉禾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在下二叠统首次发现了一些形状特殊的化石标本,随后经多次采集,共获得标本17块。由于此类化石外形特殊,呈双豆荚状,壳上密布小孔,当时拟是一类新的化石,但究竟属何门类难以确定。后经详细观察、研究,确认此类标本应属一类新型的腕足动物。何锡麟、朱梅丽(1979)曾首次对类似标本进行过报道,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尚未报道过的一种新类型。当前的标本与他们所报道的材料同属一大类,但其间仍有些重要差别。根据其主要特征,本文建立一新属Guangdongina,其中包括3  相似文献   

10.
制作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薄片,其目的是通过显微镜的检查,探明其细微构造特征,了解这些细微结构的演化过程,以及这些细微结构和机能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切片:制作脊椎动物化石的显微镜标本一般采用岩石薄片标本切片法。由于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很脆,易碎,在制作薄片之前,需用粘合剂加固。制作恐龙蛋皮化石标本的薄片,同样要经过对标本的加固这一步。  相似文献   

11.
王宇 《化石》2008,(1):6-8
在寻找埋藏于海、湖相沉积板状构造岩石中的化石标本时,为了方便快捷地寻找化石迹象以及保护现场标本的完整性,野外队员常采用观察岩石断面的方法筛选化石标本.此种方法涉及到地质锤对岩石表面的直接敲击,理想的效果是能够人为地控制岩石碎裂的方向和碎裂状态,避免损伤和丢失标本,便于观察、拼接,并不使细小片渣飞溅.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许多自然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生动物、古脊椎动物的装架骨骼标本。配备复原的生态塑像或剥制标本与图文说明,产生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宣传效果。现代标本骨骼坚韧,装架时可以打孔串接,零散部位如脊椎骨、腕骨等可用沾接方式事先进行联结,而且骨骼材料完整、质轻、给装架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化石标本重量大、易破碎、材料缺失变形的情况复杂,给装架带来了许多困难。圆雕化石装架的类型化石标本的装架可根据其完整性、坚实度及陈列方式、代表意义等方面设计一副骨架的支架,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13.
野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是一种近代才绝灭于我国的哺乳动物,也是第四纪我国的一个土著分子,曾发现过大量的化石。这就为我们利用这个物种的材料研究动物的绝灭和它们的体型增大或缩小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麋鹿化石标本与它的现生标本在尺寸上有一定的差异。角枝尺寸,最大数据的项目多为化石的标本,而不是现生的标本。例如:节部最大径,化石的最大值100.5(单位:mm,下同)大于现生的73、67、64、68、76;主干长,化石的最大值207,大于现在的170、142、150、148、155、152;后枝长,化石的最大值820,大于现生的700、715…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标本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收藏中心,同时也以鲜明的区域性标本收藏闻名于世,如直立人化石、辽西热河生物群  相似文献   

15.
云南开远和山东临朐中新世猪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中新世哺乳类标本中,有几种猪类的化石。标本数量不多,又比较零散,所以一直没有引起注意。最近,在整理云南和山东的中新世化石时,对标本加以修理并作了初步鉴定,发现这些化石,在地层对比和古生物学上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真正飞行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由于飞行的需要,翼龙演化出了纤细中空的骨骼,因此翼龙化石十分稀少,而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等人在新疆哈密戈壁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7.
壳斗科化石是北半球新生代地层的优势分子,然而由于其属种众多,叶片属种间特异性不明显,该科叶片化石的鉴定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面对化石标本不完整的性状特征信息,如何剔除冗余特征,重点考虑具有鉴定意义的标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通过调研多种降维算法,考虑到植物特征编码及赋值的数值特性,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壳斗科青冈亚属植物叶片为例,对可能在化石叶片上观察到的22个性状特征(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挑选出对于壳斗科化石叶片分类鉴定起主要作用的10个性状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化石鉴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仅考虑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压缩挑选的10个主要性状特征,仍然能够实现壳斗科化石植物的准确鉴定。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壳斗科性状特征的降维处理效果良好,剔除冗余特征对标本鉴定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们漫步在自然博物馆展厅,这里陈列着众多距今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有些标本形态微小、有些生物标本构造精美、有些标本体型巨大让人惊叹,我们常常被它们的样子所震撼。这些珍贵的化石标本多数是科研人员在野外艰苦环境采集到,通过不断的积累,逐步形成知识体  相似文献   

19.
1922年,在蒙古的沙巴拉克乌苏地区发现带有恐龙胚胎的蛋化石,这一消息曾轰动世界,许多人将这一发现视为天下奇闻。于是,恐龙蛋化石就一跃而成为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中的珍品。许多单位为了拥有蛋标本甚至不惜重金购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并就标本的牙齿和下颌骨的病态现象,作了一些初步的观察。标本是1958年由某石油勘探局的野外工作同志所采集的,同年12月寄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由于化石保存了比较特殊的病态现象,故特此作简单的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