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常频机械通气(CMV)组30例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HFOV组患儿吸入氧分数明显低于CMV组,PaCO2及氧合指数下降,pH及PO2明显上升;HFOV组发生肺气漏及慢性肺部疾病(CTD)等并发症低于CMV组(P〈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固尔苏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预防组23例,为胎龄<32周有NRDS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用固尔苏及NCPAP;治疗组35例,为已发生NRDS的早产儿,应用固尔苏及NCPAP;对照组22例,单用NCPAP治疗。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4、48小时的血气分析,对其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NR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固尔苏治疗后1、12、24、48小时FiO2显著低于固尔苏治疗前(P<0.05)。结论:早期应用固尔苏联合NCPAP能有效预防和治疗NRDS,减少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其方法安全可行,适合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儿科ICU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诊断的患儿94例,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47例,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为:实验组pH值、P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X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更高。  相似文献   

4.
膜天平是测量不溶性物质单分子层膜的表面张力(r)与表面压力(π)随表面积(A)动态变化的精密仪器。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膜天平被广泛用来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理化特性。人们用膜天平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MIF-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NRDS早产儿14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70)和研究组(n=71),对照组给予Bi PAP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P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研究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HMGB-1、MIF-1、BMP-7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S联合Bi PAP治疗NRDS早产儿,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血清HMGB-1、MIF-1、BMP-7水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B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新生儿患者PaO_2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PaO_2显著高于B组(P0.05),PaCO_2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胸部X线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12 h和24 h胸部X线评分均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PEEP/cmH_2O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Fi O_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生儿患者的的O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且且可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对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分别联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0例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NIPPV联合微创PS治疗,观察组新生儿采用nHFOV联合微创PS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天数)、临床症状(吸气三凹征、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改善时间、血气指标[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呼吸暂停发生率、通气失败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P<0.05)。(2)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气促改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儿治疗72 h时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和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和通气失败率为16.00%和10.00%,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0 %(P<0.05)。结论:与NIPPV联合无创PS比较,nHFOV联合微创PS更能有效改善NRDS患儿肺通气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血流动力学、氧合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29例NRDS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65)、对照组(n=64),均给予PS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研究组给予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血流动力学、氧合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24h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23%(58/65),高于对照组的68.75%(44/64)(P<0.05)。两组患儿治疗24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HR)、肺动脉压(PA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联合PS治疗NRDS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流动力学、氧合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家属自愿的原则将41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胎龄介于34周-36周之间的近足月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气管插管率、上机时间、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用药后无论临床表现还是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药后6小时,治疗组PaO2及PaCO2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中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参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机时间(nCPAP、nIPPV、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患儿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近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尽早明确诊断并在发病早期给予PS替代治疗,可提高此类患儿的生存率及预后,对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u/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及药物综合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维持正常的肺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PS异常与ALI/ARDS的发病有关,给予外源性PS亦可治疗ALI/ARDS.本文就外源性PS在盐酸吸入性AU/ARDS的第二时相中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珂立苏与固尔苏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NRDS患儿58例,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A组(n=26例)和B组(n=32例).在给予相同基础治疗措施的情况下,A组患儿采用珂立苏治疗,B组患儿采用固尔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24h后的机械通气参数与血气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24h后,两组患儿的呼气末正压(PEEP)、吸氧峰压(PIP)、平均气道压力(MAP)和氧浓度(FiO2)比较,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血PaO2和pH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血PaCO2、氧合指数(O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血PaO2、pH值和OI均显著高于A组,而血PaCO2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组患儿经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患儿显著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给予固尔苏治疗NRDS,可促进患儿机械通气参数与血气指标的改善,并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其效果优于珂立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呼吸机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NRDS致VALI患儿8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进行一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行高频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p H值、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血压(BP)、心率(HR)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p H值、Pa CO2、Pa O2及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R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膈气肿、肺损伤、间质气肿及气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NRDS致VALI患儿能够明显改善其症状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NRDS致VALI的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应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12 h及24 h后的PaO2、血pH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胸部X线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胸部X线各项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患儿的用机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绝大多数ALI/ARDS患者需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在提供可接受的肺部气体交换的同时治疗基础疾病,但机械通气本身也会引起肺部损伤,即机械通气性肺损伤(VILI)。而通过调整机械通气参数的设置,使用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减低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性肺损伤程度,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28天死亡率,明显改善ALI/ARDS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最大程度地肺保护作用。本文从气道平台压,通气容积,呼气末正压等几个不同通气参数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讨论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肺部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在高频振荡通气基础上加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6、12、24 h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H值,并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1、6、12、24 h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且观察组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6、12、24 h两组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H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且观察组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和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高频振荡通气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血气分析指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功能、肝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创P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及呼吸机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总量(TCO_2)、氧饱和度(Sa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 (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数,发现两组的吸入氧浓度(FiO_2)、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氧合指数(Pa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肝肾功能以及氧合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机械通气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刘蕾  汪丽  胡章雪  赵锦宁  唐仕芳  史源 《生物磁学》2011,(13):2467-246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家属自愿的原则将41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胎龄介于34周.36周之间的近足月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气管插管率、上机时间、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用药后无论临床表现还是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药后6小时,治疗组PaO2及PaCO2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中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参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机时间(nCPAP、nIPPV、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患儿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近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尽早明确诊断并在发病早期给予PS替代治疗。可提高此类患儿的生存率及预后,对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及药物综合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维持正常的肺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PS异常与ALI/ARDS的发病有关,给予外源性PS亦可治疗ALI/ARDS。本文就外源性PS在盐酸吸入性ALI/ARDS的第二时相中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珂立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NICU收治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儿给予珂立苏联合NIPPV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NIPPV治疗.比较两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48h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情况、X线胸片评分改变情况及3d内存活率.结果:(1)呼吸功能参数情况: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肺顺应性(C值)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升高,氧合指数(OI值)、呼吸指数(RI值)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值)均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下降.试验组患儿经珂立苏治疗后6h、24h、48h和对照组比较,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a)D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a)DO2值.(2)X线胸片变化: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X线胸片评分逐渐降低,且用药后6h、24h、48h后每一时间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患儿3d内存活率:试验组患儿存活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0.1%(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能明显改善患儿肺通气、换气功能,降低患儿死亡率,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NIPPV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铁蛋白(S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咖啡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MP-7、CC16、SF水平、血气指标[氢离子浓度指数(p H)、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aO_2/Fi O_2)]的变化,通气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患儿血清BMP-7、CC16、S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pH、PaO_2/Fi O_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PCO_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p H、PaO_2/Fi O_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BP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BMP-7、CC16、SF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