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过程中PTEN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26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atypical endometriosis,aEMs)7例、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25例,应用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及ABI测序系统对各组中PTEN基因第5和第8外显子突变情况检测,应用PCR-SSCP银染方法对5个微卫星监测点Bat25、Bat26、D2S123、D5S346及D17S250的微卫星不稳定(MSI)进行检测分析.结果:EAOC组、aEMs组及EMT组中PTEN的突变率分别为30.76%,14.29%及8%;MSI发生率分别为46.15%.28.67%及0.EAOC组中PTEN基因突变率和MSI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EMs和EMT组(P<0.05),并且EAOC组中PTEN突变率与MSI发生率呈正相关.(r=0.409,P<0.05).结论:PTEN突变及MSI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与其配对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以及因非EM(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肌瘤核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中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术中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SP在EM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及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0%、20%,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1.0),但均高于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EM组盆腔粘连的阳性率高于非EM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高于S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非EM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与SP阴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SP在EM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上调,并与EM合并盆腔粘连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给育龄期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以引起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临床症状。内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在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提出以后,又出现了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近几年的研究又提出了一系列与内异症发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特点、雌激素作用、免疫炎症反应、血管形成等,这些因素的提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也为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文章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黎宝珍 《蛇志》2014,(2):216-21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种植生长。子宫内膜具有侵蚀性生长的特点,异位生长粘附性和增殖力均较强,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紊乱、盆腔疼痛、继发性痛经及不孕等。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的不孕症患者患有EMT,而半数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发不孕。Buyalos等[1]在本世纪初首次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和Snail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中的表达。方法:选取40例EMs患者(实验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同时获取20例非EMs患者(对照组)的正常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Snail、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在各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其表达水平。结果: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EMT间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Snai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Snail、vimentin表达上调,E-cadherin、β-catenin表达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的建立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为开发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的新药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取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麻醉开腹取部份右侧子宫,将内膜种植于左腹壁内,术后16周取出包块,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异位内膜在腹壁内生长,呈隆起囊状小包块,内有黏液,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囊腔较大。异位内膜中有糖原、RNA的存在。结论该手术方法建立的子宫异位内膜生长良好,术后一周就可摸及包块大小,为开发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药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基因(IL-8)-251A/T多态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焦磷酸测序方法,研究1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34例正常子宫内膜中IL-8基因-251A/T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IL-8基因-251A/T多态位点的AA、AT和TT基因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中分别为12.5%、46.1%、41.5%,等位基因A和T的频率分别为35.5%、64.5%;在对照组中AA、AT和TT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4.6%、41.0%、34.3%,等位基因A和T的频率分别为45.1%、54.9%。IL-8基因-251A/T单核苷酸多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IL-8基因-251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具有相关性,A等位基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重要的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sB7-H4)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夹心法检测4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前血清sB7-H4的水平及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血清sB7-H4的水平,同时选取30例体检健康妇女血清sB7-H4水平作为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为(36.23±5.67)μg/L,体检健康者血清sB7-H4水平为(31.24±4.56)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为(36.23±5.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2.54±4.27)μg/L(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与CA12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1,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B7-H4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检测血清中可溶性B7-H4水平对内异症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小鼠模型建立方法及其评价方法。方法改良的腹腔注射法构建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收集小鼠腹腔灌洗液,ELISA试剂盒检测灌洗液TGF-β1水平;对小鼠腹腔粘连程度进行评分; HE染色验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是否成功; Masson染色检测异位灶胶原纤维沉积情况,评估其胶原沉积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E-cadherin、Collagen I、α-SMA、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II (SMMHC-II)的表达情况,评估异位灶纤维化程度。结果改良腹腔注射法构建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小鼠模型成功率可达到100%。小鼠腹腔灌洗液TGF-β1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有明显升高。Masson染色和纤维化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腹腔存在纤维化表型。结论改良的腹腔注射法构建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模型成功率高,腹腔灌洗液TGF-β1水平、Masson染色和纤维化相关蛋白E-cadherin、Collagen I、α-SMA、SMMHC-II免疫组化染色能够评价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凋亡相关基因TGF-β 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计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EMS组),正常妇女正常子宫内膜12例(对照组),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TGF-β 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blotting印迹法检测检测TGF-β蛋白的表达.同时用TUNEL染色对标本进行凋亡检测.结果:异位子宫内膜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且EMS组患者异位内膜的TGF-β mK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患者子宫内膜中凋亡率的改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是由于TGF-β的表达上调增加了抗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盆腔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诊断界限,为临床上正确诊断2种疾病,减少误诊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18例盆腔炎性疾病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对照,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不同临床指标在鉴别盆腔炎性疾病(PID)后遗症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作用。结果:没有性交痛、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慢性腹痛和初潮年龄≥14岁诊断PID的敏感性分别为71.2%、94.5%、84.1%、63.3%和68.7%,特异性为57.6%、21.3%、57.6%、61.4%和53.6%。组合指标,敏感性较高的为无继发痛经或无性交痛、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或无性交痛、慢性腹痛或无性交痛、初潮年龄≥14岁或无性交痛、慢性腹痛或无骶韧带痛性结节,其敏感性为100%、100%、95.6%、96.7%和96.4%;特异性较高的组合指标有慢性腹痛和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慢性腹痛和无继发性痛经、慢性腹痛和初潮年龄≥14岁,其特异性为86.7%、85.8%和82.1%。结论:多个指标结合有助于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误诊。  相似文献   

12.
改良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微血管密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制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取1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手术开腹取右侧子宫,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双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术后第29天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异位内膜在腹壁内生长,呈隆起囊状小包块,内有黏液,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异位内膜中微血管密度较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高。结论此手术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病理改变与EMs患者类似,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软骨蛋白39(YKL-40)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YKL-40和NF-κB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YKL-40、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5%、62.5%、35%及88.5%、57.5%、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月经周期YKL-40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NF-κB的表达分泌期高于增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KL-40和NF-κB在三种内膜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305,0.267和0.457(P<0.01)。结论:YKL-40和NF-κB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彤  韩冉  林韵  戴宁  赵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3):6480-6483
目的:探究细胞因子的表达与抗体反应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与对照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和转铁蛋白抗体(TRF-Ab)的阳性率。分析以上细胞因子及抗体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TNF-α、IL-6、MCP-1与VEG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转铁蛋白抗体阳性率以及两种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MCP-1与VEGF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EMS病情越重则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越高(P0.05)。结论: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相关抗体反应均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通过检测到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与自身抗体转阳可以筛选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初步判断其临床分期和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5.
范佳颖  杨艳  叶明  何耀娟  李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6):7048-7050,7178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80例正常对照组TGF-β1-509(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TGF-β1-509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35%、45%,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5%和62.5%;对照组中TGF-β1-509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32.5%、37.5%,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25%和53.75%。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结论: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因其治疗困难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XCL12与其受体CXCR4和CXCR7在恶性肿瘤中起重要作用。虽然EMT为良性疾病,但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近来发现CXCL12/CXCR4/CXCR7轴可以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植、侵袭和转移。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研究CXCL12/CXCR4/CXCR7轴在EM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EMT的治疗找到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模型小鼠妊娠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皮下"同系异体子宫内膜注射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与假手术组、空白组比较,观察其妊娠率及活胎率,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模型小鼠妊娠能力的影响。结果建模2周后,小鼠皮下和腹腔均见有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生成,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共三组。通过生育功能检测,三组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的活胎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影响模型小鼠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雌激素靶基因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c-myc与cyclin D1的表达与患者分期、血清CA125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EMS患者30例(病例组)和同期因其它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病例组的子宫内膜和腹膜异位病灶,及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和正常腹膜中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清CA125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位子宫内膜和腹膜异位病灶组c-myc和cyclin D1表达增强;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和腹膜异位病灶组织的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c-myc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但与患者血清CA125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靶基因c-myc和cyclin D1的共同表达增加有关,与不同分期、CA125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观察通过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期别子宫内膜位异症患者术后联合用药后完全缓解率为84.7%,半年复发率为1.9%,半年妊娠率为59.2%.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联合用药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受孕率.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妇科疾病,影响10%~15%的育龄妇女,其特征是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发现有活性的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然而,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特异性症状和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常需要外科干预用于诊断和治疗。因此,迫切需要更准确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和更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很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现就近年来非编码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调控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