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微生物基因开发对付感染性疾病的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微生物之间关系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基因组开发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和进展,其中重点是利用生物信息手段、基因芯片、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筛选新的抗微生物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外抗微生物作用的纳米材料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几种最常应用的抗微生物作用的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作用原理及优缺点,为纳米材料的选用提供参考。目前抗微生物作用的纳米材料主要有金属元素型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型纳米材料、非金属无机化合物型纳米材料、有机化合物型纳米材料和天然纳米材料等;纳米材料的抗微生物机制主要有催化反应与接触反应学说两种;有些纳米材料按现有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因此,今后应重视如何降低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以及进一步开发应用天然纳米材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抗环境胁迫是微生物提高环境适应性和增加生存机会的一个重要策略,探明微生物抗环境胁迫的过程及分子机制对于了解微生物进化和开发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多聚磷酸盐(polyphosphate, polyP)在微生物抗环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营养限制条件下,polyP可充当微生物的能源来源和信号分子,增强微生物对低营养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微生物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polyP可作为蛋白质的伴侣,通过蛋白质修饰改变蛋白质结构使其免受失活,从而维持其功能完整性。polyP具有金属螯合能力,可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抵抗能力。微生物能通过调节polyP的合成来适应环境pH的改变,调节酸碱胁迫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基于polyP抗环境胁迫的特性,通过转基因技术,把polyP合成相关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可以增加农作物体内polyP含量,从而提高农作物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利用含有polyP的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可极大地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同时,微生物中合成的polyP颗粒也能进一步开发为生物活性产品。因此,polyP在微生物抗胁迫中发挥多样化作用,通过各种分子途径提高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加强poly...  相似文献   

4.
细胞外诱捕网介导的抗微生物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化中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细胞外形成纤维样诱捕网结构(ETs)。ETs以染色质-DNA为骨架,吸附有抗微生物肽和抗微生物酶组成,具有捕获与杀灭微生物的作用。由ETs介导的抗微生物途径构成了一种重要的先天免疫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帆  王颖  李春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2):427-442
单萜类化合物是萜类化合物的一种,一般具有挥发性和较强的香气,部分单萜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生理活性,是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单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因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合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为微生物生产单萜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改...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昆虫肠道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随着近年来研究肠道微生物的方法不断进步,尤其是基于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了解逐渐加深。昆虫肠道对于微生物的拓殖存在一定的选择作用。肠道微生物对昆虫寄主的作用包括提供营养、利用拓殖抗性抵抗外来微生物侵袭、参与多重营养关系、引起昆虫免疫反应。长期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昆虫发展出紧密的共生关系,微生物发展出一系列手段适应昆虫肠道环境。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昆虫肠道微生态学的实践意义和将来可能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颗粒溶解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毒性分子,具有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及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酰氨和caspase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并与其二级结构及所带正电荷氨基酸相关,由于其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及对正常宿主细胞的低毒性,所以它在消除耐药性病原微生物方面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抗微生物肽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当前利用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几种途径,重点突出了利用植物内生菌途径以及尝试应用生物代谢网络手段的间接途径,同时也涉及了利用微生物基因构建转基因植物途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途径,以期为从事微生物环境治理、微生物冶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内生菌在盐生植物适应高盐环境中有重要作用,其类群组成受环境盐胁迫、宿主植物及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的调控。环境胁迫会通过宿主生理状态传递到共生微生物,进而塑造特殊的内生菌类群,同时一种微生物是否可以成为内生菌又受宿主和微生物自身生物学特征的双重影响。植物只可以募集已经存在于环境在的微生物,由此为利用微生物改善植物的逆境适应提供了基础。该文章就盐胁迫如何塑造盐生植物内生菌类群及植物如何募集外源微生物进行了综述,为了解共生抗盐和利用微生物改良盐碱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磺酸氯胺(chloramine taurine, TauCl)是机体在炎症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卤代产物,其主要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经髓过氧化物酶催化生成次氯酸,再进一步与胞内牛磺酸反应而合成。近年来大量研究集中在TauCl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和对急慢性炎症的抗炎作用。该文从TauCl的合成、杀伤病原微生物作用、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和抗炎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将TauCl开发成兼具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使用某些化学药品以达到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化学治疗。而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则称为化学疗剂。不同化学疗剂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是作为微生物正常代谢物的结构类似物而与正常代谢物争夺酶,有的则是特异地抑制微生物某些大分子的生物合成过程。本文介绍某些化学疗剂如抗代谢物、抗生素、干扰素等的抗微生物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fmbJ株产生的新型抗微生物物质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lasota株、传染性法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哈尔滨(H)株作用。结果表明该新型抗微生物物质对鸡胚成纤维(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细胞的TD50和TD0分别为128.95mg/L、25.79mg/L;对NDVlasota株、IBDV H株所致细胞病变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该抗微生物物质具有抗NDVlasota株、IBDV H株作用;并具有预防其感染及抑制其复制的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效果和病毒唑相当,由于其对CEF细胞的毒性较弱,可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进行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核糖核酸酶A(human RNase A)超家族包含13个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成员(RNase 1~RNase 13),其蛋白质结构除具有催化保守序列外,还具有显著多样性的序列,决定了人类核糖核酸酶A可发挥核糖核酸酶活性之外的生物学功能。人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成员在多种免疫细胞例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并可被分泌以发挥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抗微生物活性、促进宿主防御、参与血管生成及精子成熟等。其中,人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部分成员,可通过水解病毒RNA、抑制病毒复制、破坏细菌细胞壁、促进微生物凝集、损伤寄生虫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等直接作用,以及通过宿主天然免疫细胞介导的间接作用,发挥抗微生物及寄生虫活性,参与宿主防御。本文对人核糖核酸酶A的抗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人核糖核酸酶A作为抗微生物活性物质和天然免疫分子,用于治疗严重和耐药微生物感染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等活性的多肽,有关抗菌肽作用机理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膜片钳技术自发明以来演化出适合不同研究需要的多种记录模式,并成为现代膜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该技术对跨膜离子电流的记录分析,可以对细胞膜离子通道、膜选择性通透以及通道调节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分类、组成及理化性质,阐述了膜片钳技术在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膜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一、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抗微生物药物和化疗》,1972年创刊,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每年一卷,每卷六期,每期分(1)生物合成化学;(2)抗微生物作用及抗性机制;(3)生理效应和微生物敏感性;(4)药物学和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物质及其抗病毒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物质,具有内吸活性强、安全高效的优点.目前从微生物资源中筛选并获得抗植物病毒物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对微生物抗病毒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抗病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来源于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抗病毒活性物质,以及抗病机理作了论述,并对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存在的诸如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使得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进行联合治理成为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植物根系分泌物作为植物与土壤进行营养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不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污染及沙化土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也得以广泛开展。本文对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分泌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植物吸收重金属、化感作用、植物根系与根际微生物互作、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等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进行了总结。此外,本文还对利用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现状、面临的难题及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希望本文可为基于植物与微生物进行的环境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学技术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田世平  范青 《植物学通报》2000,17(3):211-217
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已成为当今公众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能代替化学农药的防病新技术。生物防治是近年来被证明很有成效的新途径,它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选择对农产品不造成危害的微生物来抑制引起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的生长。生物防治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选用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2)利用植物和动物产生的自然抗  相似文献   

19.
植物根系代谢物是植物-微生物互作的桥梁纽带,作为信号物质和微生物营养源调控着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而根区微生物区系的改变则反作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性。本文聚焦植物根系代谢物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梳理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中次级代谢物的种类、作用及其检测手段;探讨了植物通过调节自身代谢物以适应品种进化及繁衍后代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用;阐述了逆境胁迫下植物利用根系代谢物招募特异微生物(解磷、溶磷)或者有益微生物促进自身生长以缓解胁迫压力的机制;分析了根系代谢物作为信号物质诱导植物抗病的方式"求救假说",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者利用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开展了大量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从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及小分子化合物。本文对来源于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抗病毒活性物质及抗病毒机理作了论述,并对微生物来源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用于植物病毒病防治的微生物农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