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席焕久 《人类学学报》1985,4(3):264-267
本文根据西安市2612名学生的活体测量和1361例的X线拍片观察,得出了应用膝部长骨的干骺融合程度及某些线性度量推算身高与年龄的三十个回归方程和相应的误差,同时,对得出的方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席焕久 《人类学学报》1984,3(2):107-186
本文根据西安市1361名学生的X线拍片观察,得出了西安市学生膝部长骨的干骺融合时间和各年龄组的融合率,并与其他学者的报告做了比较,探讨了近年来身高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连汉族学生身高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人体测量方法,调查了大连城市7-17岁的1214(男601,女613)名汉族学生的身高,并利用以往的资料,研讨了大连学生身高的生长发育趋势、性差和生长突增高峰年龄。结果表明:大连汉族学生21年来身高吾逐渐增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长值男性为2.94cm,女性2.09cm,但近8年间在8 ̄10岁各年龄组的男女学生身高均呈负增长。在1974年-1995年的21年间,生长突增高峰年龄男性  相似文献   

4.
达斡尔族学生的体质发育与体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钦  富杰 《人类学学报》1993,12(1):71-79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学生体质发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4747名7—18岁蒙族学生体质发育1985年的调查结果,调查指标为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6项。文中还就城乡、蒙族与全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蒙族与日本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学生体质发育状况的10年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新疆阿勒泰地区1995年2589名城镇7—18岁哈萨克族(哈族)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骨盆宽6项体质发育指标的调查结果。男女生体质发育指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值皆为男生大于女生。与1985年比较,哈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皆有不同程度增长。哈族男女生的身高突增年龄仍分别为14岁和10岁,但是其身高增长却不伴有相应比例的坐高增长,女生部分年龄组的肩宽和男女生各年龄组的骨盆宽呈现负增长,提示哈族学生的体型与10年前相比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 7— 16岁乡村侗族男女中、小学生 2 0 87名 (男 10 5 5 ,女 10 32 )的头面部9项指标进行测量 ,并计算有关指数 ,分析和比较了儿童青少年容貌特征发育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根据头面部指数分型 ,确定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儿童青少年的头面部形态。依各项指数 ,侗族儿童青少年多属圆头型 ,高头型 ,阔头型及阔面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壮侗语族族群肌肉分布特点以及探讨随年龄增长壮侗语族族群各个部位肌肉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在海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五个省、自治区测量了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肌肉量。总样本量为5098例(男性为2126例,女性为2972例)。采用握力计测量了2685例男性和3793例女性的左手、右手握力。研究发现,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肌肉量总体评价接近标准,上下肢肌肉量判断属于标准水平。男性、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次之,上肢肌肉量最小。男性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都大于女性。男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下肢肌肉量彼此接近;女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除左下肢肌肉量外,其余5项肌肉量指标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女性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但四肢肌肉量与年龄无显著负相关。壮侗语族族群肌肉量少于北方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的特点。在南方族群中,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肌肉量中等,女性肌肉量略多一些。  相似文献   

9.
中国独龙族与莽人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调查了200例(男为97例,女为103例)独龙族人的体质,在金平县金水河镇调查了56例(男33例,女23例)莽人的体质,计算了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独龙族、莽人体质特征接近,并与侗、拉祜、彝、德昂族较为一致。2)在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诸人群中,独龙族、莽人眼内角间宽值较大,而其他多数指标值偏小。3)独龙族男女均以高头型、狭头型、中胸型、中骨盆型率最高。男性还以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长躯干型、中腿型、宽肩型率最高。女性还以圆头型、阔面型、狭鼻型、中躯干型、亚短腿型、窄肩型率最高。4)莽人男女均以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宽肩型、中骨盆型率最高。男性还以中头型(头宽高指数)、阔面型、长躯干型率最高。女性还以狭头型、中躯干型率最高。女性超阔面型率与阔面型率相等。5)独龙族与莽人蒙古褶率低,鼻根高度较低、鼻宽值多大于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诸人群。  相似文献   

10.
珞巴族与门巴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西藏米林县调查了珞巴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 在错那县调查了门巴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体质指数, 对珞巴族、门巴族与我国其他人群体质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1)珞巴族男女均为高头型、中面型、中头型(头宽高指数)、中腿型、中胸型、中骨盆型。(2)门巴族男女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肩型、中胸型、中骨盆型。(3)珞巴族男性、女性均为中等型身高。门巴族男性、女性均为亚中等身高。(4)珞巴族与门巴族蒙古褶率低,上眼睑皱褶率低, 鼻翼高度以中等型率最高, 上唇皮肤部高度以中等型率最高, 发色均为黑色, 眼色褐色率最高, 肤色以黄色率最高。珞巴族耳垂以三角形率最高, 门巴族以圆型率最高。珞巴族、门巴族鼻根高度男性均以中等型率最高, 女性均以低型率最高。(5)珞巴族与门巴族体质特征很接近。他们的头面部特征与甘肃藏族、四川藏族较为接近。珞巴族、门巴族虽生活在我国南方, 体部主要测量指标值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接近。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采用Tb/DPA荧光方法研究了血影膜及磷脂酰丝氨酸脂质体在不同Ca~(2 )浓度诱导下的融合动力学过程,并通过改变温度研究了血影膜、PS脂质体的融合与膜流动性的关系.血影膜、PS脂质体的最大融合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膜流动性增加而增大,超出此范围则随膜流动增加而减小.对此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15.
普通小球藻生长与武汉东湖水体磷形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探讨了武汉东湖水体中总溶解磷(TSP)、溶解反应磷(SRP)、总反应磷(TRP)、溶解水解磷(SHP)和颗粒磷(PP)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生物有效利用性。进行了普通小球藻生长量与各磷形态及总磷(TP)被利用浓度的一元相关分析,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一元相关方程的不足,并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普通小球藻生长量(N)与所测几种磷形态被利用浓度(CTSP,CSRP,CTRP,CSHP,CPP)的相关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评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及预测藻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6.
陈纲  熊正中 《人类学学报》1993,12(2):153-156
选取正常男性成人股骨18段,制成5-20mm测试块202个,用Ⅱ型γ线骨矿分析仪测得骨矿含量面密度分别为1.324-1.901g/cm2,再用WE-10(A)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和千分表测得测试块受纵向压应力时所承受的压力及相应的高度变化并计算其弹性模量。结果显示:骨矿含量在1.802g/cm2以下时,弹性模量及力学性能与骨矿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超出此范围后,骨矿含量的增加可能会使骨的力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张继宗 《人类学学报》1991,10(3):231-237
本文对106名中国东北汉族女性进行了活体测量,并拓取了掌指纹。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8—34岁。所分析的人体测量指标共41项,掌指纹指标共59项。将人体测量指标与掌指纹指标同时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了100项实验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并做了相关显著性检验。在41项人体测量指标中,有35项指标与掌指纹特征有相关关系。其中与掌指纹特征同时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有18项,与指纹特征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有2项,与掌纹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有15项。与掌指纹特征同时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大于与指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指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要大于与掌纹相关的人体测量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5名男少年(含普通组和从事不同运动的举重、跳跃组)的胫骨正位和侧位X线片进行了观察、测量,并对有关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胫骨密质厚度而言、内侧壁大于外侧壁,前嵴大于后壁,这与人类的活动特点有关。并且举重运动员内侧壁增厚,跳跃运动员前嵴增厚非常显著,这是胫骨密质的运动性适应变化,本文对其生物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谢雪峰 《人类学学报》1984,3(2):118-125
本文对45名男少年(依其从事运动情况分为举重、跳跃组,不从事专项运动者为普通组)胫骨正位和侧位X线片进行了观察、测量,并对三组胫骨的髓腔径、内外横径比和内外矢状径比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机能对髓腔大小的影响既在某些方面相似,又在另一些方面出现不同的趋势;对内外径比的某些方面也有不同影响;内外径比变化趋势并非国外某些学者所记载的以8:11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1.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H-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reaction between antistaphylococcus phage and a 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have been studied. 2. The temperature optimum for phage production i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35°C. and that for bacterial growth is approximately 40°C. 3. With increasing H-ion concentrations there occur: (a) an increase in the lag phase of bacterial growth without any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lag phase of phage production; (b) a diminution in the total bacterial population accumulating in the medium without any corresponding drop in the total amount of phage formed. 4. With increasing alkalinity there is no pronounced change in the curves of bacterial growth and phage formation. At pH 8.5 the lytic threshold is increased to about 1000 phage units per bacterium instead of 100–140 as is usually the case and the time of lysis is delayed. 5. By adjusting the medium to pH 6 and 28°C. bacterial growth can be completely inhibited while phage production continues at a rapid rate. 6. Apparently, the previously stressed importance of bacterial growth as the prime conditioning factor for phage formation does not hold, for under certai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two mechanisms can be dissoci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