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本文报导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牛胰多酞(BPP)和去氧胆酸盐(DOC)与DM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PP与DMPC之间存在较强的疏水作用,从I_(2880cm)~(-1)/I_(2345cm)~(-1)强度比说明,BPP能使磷脂分子间协同作用加强,抑制由DOC所产生的磷脂分子间作用减弱.从C—C(?)动强度比I_(1998cm)~(-1)/I_((?)25cm)~(-1),说明BPP使磷脂分子内部gauche/trans构象比值下降,同时表现出抑制由DOC产生的guache/trans比值升高的作用.此外,BPP与DMPC作用后,磷脂头部基团外C—N伸缩振动波数向低波数向低波数方向从715cm~(-1)移至710cm~(-1),I_(715cm)~(-1)/I_(1295cm)~(-1)强度比值降低,提示BPP与DMPC之间除了有较强的疏水作用外,同间也存在静电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硅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在SiO_2作用下1127cm~(-1)与1093cm~(-1)强度比和2883cm~(-1)与2847cm~(-1)强度比均降低,715cm~(-1)谱带强度也降低.并且频率有2—3cm~(-1)的位移,峰形变宽.表明磷脂以其极性头部与SiO_2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磷脂头部的作用和脂质体的变形引起烃链构象变化.TiO_2不引起拉曼光谱的变化,与脂质体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报导用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去氧胆盐(DOC)和牛胰多肽(BPP)与DP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发现DOC和脂质作作用后,DPPC的CH:对称和反对称伸展振动频率向高波数方向移动,相交曲线变宽,相变温度降低;BPP和DPPC作用后,红外光谱无明显变化,但它却能抑制由DOC对DPPC脂质体的上述作用.从而对BPP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山茛菪碱与酸性磷脂脂质体的亲水与疏水相互作用.通过测定在不同pH条件下,酸性磷脂头部基因PO_3~(2-)的特征拉曼光谱振模的变化,证明药物与酸性磷脂头部的负电基团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与药物引起脂肪酸链构象改变有关.采用拉曼差光谱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药物的苯环与酸性磷脂的疏水相互作用.观察到反映苯环两种不同振动的特征振模在药物同磷脂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变化,从而获得较直接的证据说明药物的苯环插入脂双层.  相似文献   

5.
磷脂分子链构象及相变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几种纯磷脂的固态、分散体或脂质体的激光拉曼光谱特性.在室温条件下固态DMPC、DPPC和DSPC的拉曼光谱表明,它们的分子链的有序性呈现差别.DMPC分子链的有序性远较其它二者为低.研究了DSPC的热致相变,分别观察固态DSPC的Ⅰ_(1100)/Ⅰ_(1064).~温度关系特性曲线和它的分散体的Ⅰ_(2882)/Ⅰ_(2847)~温度关系特性曲线,并发现上述两种关系特性曲线在相变温度之前均出现预相变峰,这可能反映在磷脂分子的相变过程中除trans(?)gauche构象转变外还存在其它构象的变化.DPPC分散体和脂质体的拉曼光谱特性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曲率效应可能是脂质体分子链的有序性不同于分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不同pH条件下细菌视紫红质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嗜盐菌紫膜中细菌视紫红质(bR)的共振拉曼光谱.13-顺式视黄醛生色团的特征峰1187cm~(-1)和全反式、13-顺式共有的特征峰1200cm~(-1)带强度之比I_(1187)/I_(1200)在pH1.0-8.9之间约为0.76,而pH高于8.9为0.97.pH3.0-9.0时C=NH~ 振动峰为1640-1642cm~(-1),pH9.4以上为1642-1644cm~(-1),pH9.2附近变化最大,pH3.0以下低于1640cm~(-1).酸性和弱碱性范围时,19-CH_3和20-CH_3的面内变形振动与面外变形振动相互重叠,碱性范围分为双峰.并讨论了对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多种荧光探剂标记脂质体,通过荧光光谱、荧光强度以及荧光偏振的变化,阐明牛胰多肽与磷脂之间存在较强的结合,这种结合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与疏水相互作用.牛胰多肽与磷脂结合后,使膜结构稳定,这可能是牛胰多肽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用测量脂质体内含物羧基荧光素(CF)释放的荧光方法,研究BPP对脂质体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氧胆盐(DOC)促进CF的漏出,增加脂质体的通透性,BPP抑制CF的释放,降低通透性,保护膜结构.从而进一步闸明BPP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8-ANS作萤光探针,通过毫微秒萤光技术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同功酶B、C(文中以HRP(B)、HRP(C)表示)的构象,测得ANS和脱辅基HRP(B)、HRP(C)复合物的萤光寿命分别为19.6毫微秒和17.7毫微秒(即10~(-9)秒,用ns表示),从而证实同功酶B、C分子中确有较强的疏水区域,且这个疏水区域就在分子中血红素(heme)的结合区附近。通过萤光寿命的测定和研究,我们发现,HRP(B)、HRP(C)分子中的疏水区域的疏水性比牛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要弱,比肌红蛋白分子中的要强;HRP(B)的疏水区的疏水性要略强于HRP(C)的。我们还研究了溶液的pH条件及不同浓度的脲对该疏水区构象的影响,观察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即和牛血红蛋白一样,1Mal.的脲使血红素结合区的疏水性增强,1Mal.以上浓度的脲却使该区域疏水性减弱。在不同的pH条件下,血红素结合区域的疏水性亦有变化,其中,pH7条件下该区的疏水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1H-NMR技术研究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药物能增加脂质体的流动性。它们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磺基在脂质体的极性区,A环朝向其疏水区,而芳香环处于磷脂的甘油骨架和脂酰基附近。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r(II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发现:(1)羧甲基壳聚糖-Cr(III)的存在导致Fe(CN)3-6/4-探针分子氧化还原峰电流下降,式量电位正移,显示羧甲基壳聚糖-Cr(III)和Fe(CN)3-6/4-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说明羧甲基壳聚糖-Cr(III)通过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的;(2)中性红的加入导致羧甲基壳聚糖-Cr(III)/DNA体系的特征吸收峰发生增色效应、峰位红移并伴有等吸收点出现,这进一步表明羧甲基壳聚糖-Cr(III)是以插入方式与鲱鱼精DNA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DNA分子的构象变化,并且CMC-Cr与DNA的结合比n(CMC-Cr):n(DNA)为3∶1。  相似文献   

12.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水位梯度采集了7种优势植物群落下0~15、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S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以阐明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特征与影响因子,探讨植物群落演替对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群落0~30 cm土层SOC、HFOC、LFOC、MBC和D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92~48.14 mg·g~(-1)、4.66~41.42 mg·g~(-1)、0.46~6.52 mg·g~(-1)、124.22~419.23 mg·kg~(-1)和33.17~153.63 mg·kg~(-1)。(2)土层、群落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总有机碳及其组分产生显著影响,水位梯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3)湿地0~30 cm土壤HFOC、LFOC、MBC和DOC占总有机碳平均比例分别为92.9%、7.1%、1.44%和0.74%,土壤碳库以稳定的重组有机碳为主,LFOC、MBC、DOC等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在空间分布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4)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群落退缩,湿生、挺水植物群落的扩展短期内将增加土壤碳储量,但碳库的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Besides a series of normal C_(21) steroids from Marsdenia incisa incisa P.T.Li et Y.P.Li, it small amount of novel C_(21) steroidal glycoside (Ⅱ) had been isolated. The mild acidic hydrolysis of (Ⅱ) afforded genin-(Ⅰ). By spectroscopic analyses of IR, ELMS, FDMS, ~1H NMR, ~(13)C NMR (DEPT, PRFT), ~1H-~1H COSY, ~1H-~(13)C COSY for (Ⅰ) and (Ⅱ), (Ⅰ) had been deduced as B-nor (7) -6β-formyl-pregnane-3β, 5β, 8β, 12β, 14β, 17β, 20-heptatol, named neomarinogenin; (Ⅱ) had been deduced as neomarinogenin 3-O-β-D-thevet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ide, named neomarinoside. Their physical and spectral data were as follows. Neomarinogenin (Ⅰ). A colorless prism from Me_2 CO, mp 202—205℃, 〔α〕_D~(17) 28.81°(MeOH, c0.05), C_(21)H_(34)O_8 (Found: C, 60.76; H, 8.19, C_(21)H_(34)O_8, requires C, 60.87. H, 8.21%); IRv_(max)~(KBr)cm~(-1): 3450 (OH), 1700 (C=O), 1050(C-O-C); EIMS m/z: 397 (M-OH), 380 (397-OH), 379, 378 (M-2H_2O), 36; (M-3H_2O), 342 (M-4H_2O), 333, 315  相似文献   

14.
<正> 从苦玄参(Picria fel-terrae Lour.)抗癌有效的B部分,分离出二种新四环三萜甙,称苦玄参甙A和B(Picfelterraenin A和B)。经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_(41)H_(62)O_(13)和C_(42)H_(64)O_(14)。二者的IR均有羟基(3420cm~(-1))、羰基(1685cm~(-1))、与羰基共轭的双键(1585cm~(-1))及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1160—950cm~(-1))。二者  相似文献   

15.
孙文义  郭胜利 《生态学报》2010,30(10):2611-2620
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氮(Soilorganic C,SOC,Totalsoil N,TSN)量对摸清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氮固定潜力,寻找碳汇丢失之谜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区子午岭林场3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刺槐、小叶杨)和3种天然次生林(辽东栎、白桦、鼠李)为对象,在设立的18个样方内,分层测定了0-100cm土层SOC、TSN和DOC(Dissolved organic C,DOC)量变化,监测了样方内地表长年凋落物积累量及其碳氮组成。1m土层内SOC、TSN和DOC含量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林。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次生林表层(0-20cm)SOC、TSN储量分别高42%、22%,但20-100cm土层SOC、TSN储量相对量最大。人工林下,20-100cm土层SOC储量为33.6thm-2,占1m土层的55%;TSN储量为3.9thm-2,占1m土层的57%;天然次生林下,20-100cm土层SOC、TSN储量分别为55.3thm-2、6.0thm-2,占1m土层储量分别为59%和63%。其中,40-60cm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碳氮储量分别高了82%、65%;其次为20-40cm,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碳氮储量分别高了73%、65%。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SOC与DOC、TSN、Olsen-P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不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也具有较强的碳氮固定能力;天然次生林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和长年地表凋落物量都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6.
(31)~P—NMR实验表明,小的超声囊受表面活性剂Tween80或TritonX—100作用后磷脂头部基团的运动受到限制,可能与磷脂的磷酸根和水化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有关。多层脂质体加Triton X—100后显示各向同性运动,提示表面活性剂可诱发双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万昊  刘卫国  魏杰 《生态学杂志》2015,34(1):100-105
采集宁夏云雾山草原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和植物样品,测定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W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和植物优势种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反映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在表层0~10 cm深度,灌木地SOC含量为71.7 g·kg-1,显著高于草地的54.6 g·kg-1;灌木地0~20 cm深度SOC含量占1 m深SOC含量的58.1%,而草地在0~40 cm深度的SOC含量占1 m深的34.1%;短期植被演替(约10 a)对土壤剖面0~20 cm层的δ13C值有显著影响,其中对0~10 cm层δ13C影响最大;草地演替为灌木地后δ13C偏负1.4‰,30 cm以下土壤δ13C值对短期植被变化不敏感;通过δ13C在C3植被的短期演替过程中的响应关系发现,δ13C值作为土壤碳库更替和碳循环的研究工具有很好的辨识力;灌木的δ13C值从叶子到根系存在明显差异,逐渐偏正,变化为2.2‰,草地为1.9‰;通过对0~40 cm深度植物根系δ13C值的测定发现,灌木地由表层的-28.15‰变为-26.11‰,偏正了2.04‰,草地根系δ13C值从表层的-27.08‰变为-27.57‰,偏负了0.49‰。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南北疆8个不同生境林龄群体的胡杨叶片为材料,测定幼树和成熟胡杨叶片的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值(δ~(13)C、δ~(15)N)以及碳含量、氮含量和比叶面积,分析叶片δ~(13)C、δ~(15)N值与海拔、经纬度、叶片碳氮含量、比叶面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胡杨幼树和成熟林叶片δ~(13)C平均值分别为-27.863‰(-28.776‰~-26.695‰)和-28.230‰(-29.717‰~-26.033‰),不同生境胡杨叶片间的δ~(13)C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幼树林叶片δ~(13)C均大于对应成熟林;幼树和成熟林叶片δ~(15)N平均值分别为3.259‰(-1.842‰~9.082‰)和3.651‰(0.798‰~5.779‰)。(2)胡杨幼树和成熟林叶片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225‰(44.573‰~49.056‰)和45.720‰(43.226‰~47.349‰),它们叶片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08‰(1.327‰~2.116‰)和1.823‰(1.164‰~2.450‰);成熟林叶片碳含量与其δ~(13)C和δ~(15)N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其氮含量与δ~(13)C值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δ~(15)N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胡杨幼树林叶片的比叶面积平均值(91.565 cm~2/g)小于成熟林叶片(103.141 cm~2/g)。(4)幼树和成熟林胡杨叶片δ~(13)C、δ~(15)N值均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幼树林叶片δ~(13)C、δ~(15)N值与海拔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幼树林叶片δ~(15)N值与经度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幼树和成熟胡杨林水分利用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7.618μmol/mol(68.070~91.069μmol/mol)和72.463μmol/mol(62.809~97.111μmol/mol),不同林龄的胡杨水分利用率均与其叶片δ~(13)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各生境中于田县(阿日系马扎)的幼树和成熟林叶片具有较高的δ~(13)C值(-26.695‰和-26.033‰)和水分利用效率(91.069和97.111μmol/mol)。  相似文献   

19.
植物转脂蛋白(LTPs)是多基因编码的蛋白家族, 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其确切的生理功能至今仍不清楚. 本室从白菜中分离的钙调素结合蛋白-10 (CaMBP10) 经序列分析 被鉴定为植物转脂蛋白家族成员,体外实验证明钙调素(CaM)调节其脂质结合活性.为了深入了解转脂蛋白与CaM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删除、缺失和定点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了白菜转脂蛋白CaMBP10分子中的钙调素结合结构域.该结构域位于分子C末端 64~83位氨基酸残基之间,其中疏水氨基酸的分布具有1-5-8-10 的CaM结合模序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酵母、大白鼠正常肝、大白鼠肝癌、大白鼠再生肝、大白鼠胚胎肝等的RNA的低场区质子主峰化学位移是各不相同的。酵母RNA的~(13)C谱能观察到24组碳原子峰,其~(31)P核磁共振信号出现在1.20ppm处;半高宽为40Hz。小牛胸腺、大白鼠肝和大白鼠脾等的组蛋白~1H谱的化学位移和波谱特征是相同的。小牛胸腺组蛋白的~(13)C谱可观察到5组碳原子峰。大白鼠脾组蛋白与酵母RNA相互作用后,组蛋白的质子峰变弱。酵母RNA与小牛胸腺组蛋白相互作用后,RNA低场Ⅱ区和Ⅰ区的质子峰变弱;~(31)P核磁共振信号完全消失。聚核苷酸I:C与组蛋白相互作用后,~(31)P核磁共振信号完全消失;聚核苷酸C与组蛋白相互作用后,~(31)P核磁共振信号强度约降低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