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相信吗?看起来很憨厚的羚牛也有狡猾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为给一头羚牛佩戴无线电项圈,我们对它进行了麻醉。往常羚牛在注射回苏剂后的短时间内就会慢慢起来迅速跑走,但这头羚牛在预计苏醒的时间到后,却似乎还没有醒过来。这种情况使人紧张,以为麻醉过量致使它昏迷不醒,得赶紧看看是否要给它补一针回苏剂。  相似文献   

2.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3.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劝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95.4%,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1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直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茎)叶,而不是以舌卷食,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彩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4.
羚牛也缠绵     
雍严格 《生命世界》2007,(11):34-35
在我国西部秦岭山区,生活着一种强悍、雄健的动物——羚牛。羚牛为大型食草动物,是一种古老的孑遗种类。它外形似牛,但分类上属于牛科羊亚科,属寒带羚羊,体形粗壮,并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翻转向外侧伸出,呈扭曲状。  相似文献   

5.
羚牛和麝牛是同属于牛科羊亚科中的两种体型庞大且大小相似、生活环境迥异的物种。这两种动物的演化历史和分类地位已经困扰了世人多年。由麝牛学名中的Ovibos可见,这种动物与牛和绵羊有相似之处,而羚牛学名中的Budorcas的词根有牛和瞪羚的含义,暗示着它与后两者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秦岭羚牛中独栖现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1999,19(3):169-175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 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 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 %。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 其中大部分是雄性个体, 也有雌性个体。与羚牛的四川亚种不同, 在秦岭亚种中很少见到公牛集群的现象。羚牛种群中独牛的形成主要与繁殖有关, 同时还与疾病及防御迁移有关。独牛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内均可见到 , 绝大多数老年独牛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低于集群的羚牛活动的高度。老年独牛在离群活动后,其活动节律与群体中的雄牛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夜间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率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羚牛防御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72群次羚牛(独牛31只次, 羚牛群41次) 的防御行为进行了观察。羚牛的防御行为包括发现、警觉、示警、御敌4种方式。羚牛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 但其听觉更为敏锐。羚牛十分警觉, 稍有异常就会进入警觉状态, 警觉行为持续的时间为18.26±18.08 s。所有的羚牛个体均能通过声音和动作向同伴进行示警, 但3龄以下的个体发出的示警行为往往不能得到重视。御敌行为包括聚集、威吓、护幼、攻击、逃跑。逃跑是羚牛躲避敌害的主要手段, 在72群次中逃跑的羚牛占95.8%。羚牛逃跑时往往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并具有分群的现象, 但仍会返回原地。群体的大小对羚牛的分群行为有影响, 群体越大, 分群逃跑的可能性也越大。羚牛具有明显的护幼行为, 当群体中有幼仔时羚牛的攻击性增大。独牛攻击人的可能性要比群牛大。  相似文献   

8.
秦岭羚牛的食性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记录到羚牛采食161种植物,其中草本占32.9%,木本占62.7%,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牛4.4%。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多、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食动物,但它对所采食植物的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以采食植物的嫩枝叶为主,同时还有啃食树皮的习性。野外见到羚牛以直接饮水或舔雪的方式来补充对水份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秦岭羚牛的舔盐习性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本文报道了秦岭羚牛的舔盐行为和习性。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羚牛对盐源的占有具有一定的等级序位,高序位者在舔盐时处于优势地位。盐源的存在对羚牛的迁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会影响其家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秦岭羚牛群体分离与重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只佩戴无线电颈圈的羚牛进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羚牛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羚牛各集群类型中,家群的稳定性最高,社群次之,混合群较差。虽然家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除母牛及其幼仔外,家群的其它成员也经常变化,羚牛的亚成体也不是构成家群的稳定成员。繁殖是羚牛集群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繁殖期中健壮的成年雄性个体因寻找配偶离开原群,在各群间游荡,成为羚牛群中最不稳定的成员。亚成体在其母亲产下幼仔后可能会中断与母牛间的关系,进入混合群和社群。羚牛反捕食策略和护幼行为也会影响羚牛群的分群和重组。  相似文献   

11.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1996年4~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只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69.95+11.0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n=40),其中76.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3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18:00~20:0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1个活动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4:00至次日凌晨01:0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羚牛白昼的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06:00~07:00)及黄昏阶段(18:30~19:30)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平均活动率在90%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2.
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羚牛指名亚种的生境调查研究,在调查点内对与羚牛生存有关的生境因子(植被型、郁闭度、坡向、坡位、水源、人为干扰、距主要公路距离、距农用地距离)进行了调查统计。在研究中,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了3个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羚牛在不同生境中出现概率的预测方程,通过分析后发现,影响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隐蔽条件,其次是距农业用地距离、距主要公路距离和水源,坡度、坡向和植被型对羚牛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用mtDNA序列探讨羚牛亚种分类(偶蹄目:牛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羚牛4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且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但对于分布于甘肃南部羚牛种群的亚种归属则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就羚牛3个亚种的分类地位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和D-Loop序列水平上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基本支持形态学上的亚种划分,但甘肃南部羚牛种群在两个DNA片段上均与羚牛四川亚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与秦岭亚种则完全一致。结合羚牛地理分布特点,认为将分布于甘肃南部的羚牛种群划分为羚牛秦岭亚种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为我国一类大型珍贵保护动物。我们从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若干约800bp的BamHI高度重复序列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它们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其中一个单元为探针,对限制酶消化后的羚牛基因组DNA作杂交分析,发现其杂交谱带不具有个体及亚种间特异性,说明该重复序列在羚牛基因组中具有保守的分布和排列。在牛科动物中,羚牛BamHI片段与绵羊属和山羊属的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水牛和家牛序列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羚牛与羊亚科物种亲源关系较近的分类学观点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有证据表明,这些片段可能代表羚牛染色体着丝点的卫星DNA单体。  相似文献   

15.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为我国一类大型珍贵保护动物。我们从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若干约800bp的BamHI高度重复序列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它们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其中一个单元为探针,对限制酶消化后的羚牛基因组DNA作杂交分析,发现其杂交谱带不具有个体及亚种间特异性,说明该重复序列在羚牛基因组中具有保守的分布和排列。在牛科动物中,羚牛BamHI片段与绵羊属和山羊属的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水牛和家牛序列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羚牛与羊亚科物种亲源关系较近的分类学观点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有证据表明,这些片段可能代表羚牛染色体着丝点的卫星DNA单体。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研究了独龙江乡区域羚牛指名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后文简称羚牛)的种群分布、数量和保护现状的问题。研究采用了改良的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实地调查独龙江乡羚牛种群一群,调查面积35.70 km2,目测羚牛种群数量58头,适宜生境面积24.46 km2。计算羚牛适宜生境种群密度为2.4头/km2。种群数量和访查信息相符合,说明采用访问调查的方法是可靠的。本研究共计访问调查了独龙江乡的25个村庄,发现共有12个羚牛种群分布在独龙江乡,分布区羚牛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167 km2。综合羚牛分布区面积和访查结果,本研究估算当前独龙江羚牛种群数量为400~450头。根据实地调查中羚牛利用的生境类型,利用GIS分析获得全独龙江羚牛适宜生境面积为1726 km2,可承载超过4000头,因此独龙江区域应为羚牛指名亚种的主要分布区。基于访查结果本研究还分析了羚牛的垂直分布和保护现状,提出降低人为干扰和保护羚牛生境廊道是独龙江羚牛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夏秋季羚牛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境内栖息地的选择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夏秋两个季节 ,在分布于保护区境内各种植被类型和不同海拔高度的 1 86个样方中分别调查了秦岭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在夏秋两个季节中 ,羚牛利用过的样方分别为 39和 60个。卡方检验表明秦岭羚牛夏季偏重选择高山草甸、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 ;秋季喜欢在针叶林、灌木林和竹林中活动。在未受破坏的天然林和经过采伐的森林中 ,羚牛喜欢选择前者 ;在择伐和皆伐迹地中 ,夏季羚牛选择择伐迹地的比例高于皆伐迹地 ;秋季出现在皆伐后人工更新的林地中的比例较高。夏季羚牛选择海拔位于 2 2 0 0m以上的栖息地的比例为 62 % ,而秋季这个比例降低到 4 1 7%。此外 ,羚牛喜欢在小于 30°的缓坡生境中活动。  相似文献   

18.
吴鹏举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6,25(3):516-518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5月对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在秋冬春三季羚牛的集群规模较小,公牛群相对较多,羚牛有明显的头牛现象和主动进攻行为。这些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别名扭角羚,是亚洲特有的偶蹄目牛科动物,主要产于我国,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羚牛共有4个亚种,秦岭羚牛(B.t.bedfordi)是其中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秦岭羚牛只分布于我国秦岭山脉(北纬32~34°,东经106~110°),一般活动在沿秦岭主脊的海1 200~3 500 m之间,但在海拔700 m左右的区域也可能有极少数独牛光顾.目前秦岭羚牛的高密度分布区主要在陕西的太白、佛坪、周至、洋县、宁陕、柞水、镇安等地.与羚牛同域分布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等珍稀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20.
<正>羚牛是一种栖息于高山或亚高山地区的大型偶蹄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羚牛有4个亚种,即:秦岭亚种、四川亚种、指名亚种以及不丹亚种,其中前两者为中国所特有。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发布的"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中,羚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客观地说,羚牛在野外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