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栽杜鹃花(主要指重瓣“洋杜鹃”)是深受花友青睐的居室花卉,但一些初养者总感到杜鹃花难养,往往开过花后就奄奄一息。导致盆栽杜鹃花期或花后死亡的原因较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是下面几点管理失误造成的。 失误之一 重瓣杜鹃花不仅花型大而丰满,并且花期很长。如“五宝”系的品种,单花有时能开两个多月,外层的瓣已干枯了,而内层  相似文献   

2.
秋水仙碱诱导重瓣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重瓣大岩桐叶片为外植体,经秋水仙碱处理得到大量的多倍体植株。在培养基中加入秋水仙碱20mg L^-1处理一周,可使重瓣大岩桐的诱变率达到62.5%,对再生植株进行形态学观察表明,多倍体植株比二倍体的茎粗壮,叶片增大,加厚。细胞学鉴定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52,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26。  相似文献   

3.
重瓣大岩桐的快速繁殖及其产业化技术程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重瓣大岩桐产业化快繁的工艺流程和各程序的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方式。重瓣大岩桐可在MS +6 BA 0 .5~2 .0mg·L-1+NAA 0 .1~ 0 .2mg·L-1的培养基上诱导丛芽和快速繁殖 ,增殖倍数达 6 .87;1/ 2MS +IBA 1.0mg·L-1+AC0 .5g·L-1诱导生根的生根率达 95 % ;珍珠岩加腐质土作移栽介质的成活率达 90 %以上。用自来水、食用白砂糖和食用琼脂作替代物的培养基对增殖倍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结合液体静置培养 ,能有效地降低组培苗的成本 ;通过壮苗培养可提高组培苗的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荷花“重瓣化”的花器官形态发育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花型可分5种,最原始为单瓣型,然后由单瓣演化出半重瓣、重瓣、重台和千瓣型。为了揭示荷花重瓣化的分子机理,有必要从花器官的形态发育特征探究荷花花型成因及“重瓣化”的形态发育特征。实验分别选取5种荷花花型的代表品种:‘单洒锦’(单瓣型)、‘大洒锦’(重瓣型)、‘中山红台’(重台型)、‘至尊千瓣’(全重瓣型)、‘千瓣莲’(千瓣型)为材料,进行花芽分化过程形态的石蜡切片比较观察。结果发现:花芽分化过程中5个品种的萼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瓣原基分化期相似,而雄蕊和雌蕊原基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单瓣、重瓣和重台品种均有正常的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全重瓣品种发育初期有雄蕊及雌蕊原基分化,但后期全部瓣化;‘千瓣莲’品种不形成雄蕊和雌蕊原基,而是直接形成2至多个“花瓣增殖中心”,并由此不断分化出细小花瓣。研究认为重瓣型荷花品种的“重瓣化”花瓣主要来源于雄蕊的向心式瓣化,其次是雌蕊瓣化,属于雌雄蕊起源。而对于‘千瓣莲’型品种,花瓣的具体来源方式、花托是否直接参与瓣化及其在重瓣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待于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花型可分5种,最原始为单瓣型,然后由单瓣演化出半重瓣、重瓣、重台和千瓣型。为了揭示荷花重瓣化的分子机理,有必要从花器官的形态发育特征探究荷花花型成因及“重瓣化”的形态发育特征。实验分别选取5种荷花花型的代表品种:‘单洒锦’ (单瓣型)、‘大洒锦’ (重瓣型)、‘中山红台’ (重台型)、‘至尊千瓣’ (全重瓣型)、‘千瓣莲’ (千瓣型) 为材料,进行花芽分化过程形态的石蜡切片比较观察。结果发现:花芽分化过程中5个品种的萼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瓣原基分化期相似,而雄蕊和雌蕊原基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单瓣、重瓣和重台品种均有正常的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全重瓣品种发育初期有雄蕊及雌蕊原基分化,但后期全部瓣化;‘千瓣莲’品种不形成雄蕊和雌蕊原基,而是直接形成2至多个“花瓣增殖中心”,并由此不断分化出细小花瓣。研究认为重瓣型荷花品种的“重瓣化”花瓣主要来源于雄蕊的向心式瓣化,其次是雌蕊瓣化,属于雌雄蕊起源。而对于‘千瓣莲’型品种,花瓣的具体来源方式、花托是否直接参与瓣化及其在重瓣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待于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荷花的重瓣化与染色体组型变异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工作观察比较了一些野生与栽培荷花中,单瓣与不同重瓣程度品种间的染色体倍性及其组型结构的差异,实验证明,荷花的重瓣化是由于某些染色体的结构发生突变所致,而与倍性无关。无论在野生或栽培品种中,均未发现有自然多倍体的存在,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皆为2n=16。单瓣品种经人工加倍成四倍体后,未能由单瓣变为重瓣。重瓣品种加倍后,并未因染色体数的加倍而增进其重瓣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位于我国南部边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物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仅维管束植物就多达8354种,仅次于云南和四川而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有许多珍稀、奇异和特有的种类。苦苣苔科就是这一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说它是新成员,主要是指广西的诊科植物有60%以上的种类都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才发现的新种,而且现在每年都还有不少新种陆续发表,其比例超过了任何一科的植物。对于这些刚露面不久的“山野隐士”,人们普遍感到陌生和好奇。一、种类十分丰富,特有现象极为突出苦芭苔科可分为两个亚科即苦芭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苦…  相似文献   

8.
与先生之缘     
正我任职于广西植物研究所园林园艺研究中心,对于专科专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苦苣苔科和荨麻科(楼梯草属)上,王文采院士是研究这两个科的泰斗,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帮助,这也让地处一南一北的我们缔结下奇妙的缘分。华南苦苣苔科植物研究苦苣苔科分为苦苣苔亚科和大岩桐亚科,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全部隶属于苦苣苔亚科,华南地区则是世界该亚科植物分布和特有中心之一,属、种分别约占  相似文献   

9.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8%,亲和力显著下降。(2)丁香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成功。杂种F1代长势旺盛,花色变异丰富,瓣性遗传性较强,已发现若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0.
苦苣苔亚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苦苣苔亚科是苦苣苔科中较大的类群, 共有4族, 79属, 约1770种, 广布于亚洲、非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东北部,仅一种间断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亚洲为该亚科的分布及多样化中心。本文概述了苦苣苔亚科各族、属的分布状况,对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该类群原始性状以及 4个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根据大岩桐亚科及苦苣苔亚科在新、旧热带的替代分布及其共同起源原理,推测苦苣苔科起源时间有可能追溯到中白垩纪。  相似文献   

11.
正牡丹各品种之间,在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观赏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常常把牡丹花色、花型等作为牡丹品种分类的标准。牡丹的花型反映着品种的瓣化水平,是品种开花时整体形态特征的综合体现,从单瓣、半重瓣到重瓣反映了花瓣不断增多和随之发生的外观形态变化。所以,花瓣数目的多少及排列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花型。常见的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和台阁型。下面我们就把各花型的特点及代表品种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2.
正荷花常指亚洲莲(Asian lotus)、圣莲(Sacred lotus)、东方莲(Eastern lotus),但广义的荷花应该是整个莲属(Nelumbo)植物的统称。荷花为多年生水生植物,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性喜相对稳定平静的浅水湖泊、泽沼地、池塘等水生环境。现存荷花仅两种:即亚洲莲(N.nucifera)和美洲莲(N.lutea)。前者分布于亚洲和澳洲北部,有粉红色、紫红色、红色、白色、杂色等多色品种,也有单瓣、半重瓣、重瓣和花被片数可达7 000以上的极端重瓣品种‘千瓣莲’,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很多;后者又叫美  相似文献   

13.
弥勒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为探讨弥勒苣苔在苦苣苔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我们选择了苦苣苔亚科116个类群,外类群为苦苣苔亚科以外的7个物种。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分析(BI),对以上类群的核基因ITS以及两个叶绿体基因trnL-F、atpB-rbcL数据进行了独立和联合分析。在三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结果中,弥勒苣苔与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金盏苣苔属、直瓣苣苔属以及川鄂粗筒苣苔构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枝。MP树中,此分枝为并系,而在BI分析中,弥勒苣苔与川鄂粗筒苣苔、直瓣苣苔属互为姐妹类群。同时,第一次报道了弥勒苣苔的染色体数目(2n=34)。根据前人报道,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粗筒苣苔属和直瓣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同为2n=34,这进一步支持我们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单种属弥勒苣苔属系统位置研究 基于分子和细胞学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勒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为探讨弥勒苣苔在苦苣苔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我们选择了苦苣苔亚科116个类群,外类群为苦苣苔亚科以外的7个物种。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分析(BI),对以上类群的核基因ITS以及两个叶绿体基因trnL-F、atpB-rbcL数据进行了独立和联合分析。在三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结果中,弥勒苣苔与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金盏苣苔属、直瓣苣苔属以及川鄂粗筒苣苔构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枝。MP树中,此分枝为并系,而在BI分析中,弥勒苣苔与川鄂粗筒苣苔、直瓣苣苔属互为姐妹类群。同时,第一次报道了弥勒苣苔的染色体数目(2n=34)。根据前人报道,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粗筒苣苔属和直瓣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同为2n=34,这进一步支持我们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赵建成  崔彦伟 《植物研究》2002,22(4):412-416
在研究标本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苔类植物新纪录属-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进行了首次报道,其中包括达乌里耳叶苔F.davurica、达乌里耳叶苔凹叶变种F.davuricavar.concava、石生耳叶苔F.inflata、盔瓣耳叶苔F.muscicola、陕西耳叶苔F.schensiana、塔拉大克耳叶苔F.taradakensis、远东耳叶苔F.fauriana和筒瓣耳叶苔F.diversitexta等7种1变种。本文对它们的生境和地理分布作了初步讨论,并编制了河北省耳叶苔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赵建成  崔彦伟 《植物研究》2002,22(4):412-416
在研究标本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苔类植物新纪录属--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进行了首次报道,其中包括达乌里耳叶苔F. davurica、达乌里耳叶苔凹叶变种F. davurica var. concava、石生耳叶苔F. inflata、盔瓣耳叶苔F. muscicola、陕西耳叶苔F. schensiana、塔拉大克耳叶苔F. taradakensis、远东耳叶苔F. fauriana和筒瓣耳叶苔F. diversitexta等7种1变种。本文对它们的生境和地理分布作了初步讨论,并编制了河北省耳叶苔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⑴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和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  相似文献   

18.
魏景  彭冶  杨立梅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2):2072-2079
为探究垂丝海棠重瓣花成花原因,该研究以单瓣垂丝海棠和重瓣垂丝海棠为实验材料,应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垂丝海棠单瓣、重瓣品种花器官分化过程;解剖观察重瓣垂丝海棠大蕾期的花与盛开的花,统计其花器官的形态与数目;应用R语言对重瓣垂丝海棠的花瓣数目与其余各轮花器官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单瓣和重瓣垂丝海棠的花器官分化均分为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且各轮花器官按照向心顺序依次分化发育。(2)在花瓣原基分化期,单瓣垂丝海棠仅分化出一轮(5枚)均匀分布于两枚萼片交汇处的花瓣原基,而重瓣垂丝海棠分化出两轮分布散列的花瓣原基,第一轮为5~7枚,第二轮为7~10枚。(3)在重瓣垂丝海棠各轮花器官中存在较多萼片瓣化、雄蕊瓣化、雌雄蕊异常发育的情况。(4)重瓣垂丝海棠各轮花器官数目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其花瓣数目与雄蕊数目以及瓣化中的雄蕊数目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该现象与常规雄蕊瓣化植物表现的雄蕊数目减少、花瓣数目增多的现象不同。研究表明,重瓣垂丝海棠花瓣数目的增多并不完全依赖于雄蕊变瓣,暗示垂丝海棠重瓣花成花原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正>大株型白芍药莲Bai Shaoyao Lian育种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分类地位:中国莲种系·大株型群·重瓣类·白莲型花色:白色,外瓣具淡绿晕。花态:飞舞状。花型:重瓣型。花瓣数:130枚左右。雌蕊:多数正常结实。花径:17厘米。立叶高:54厘米。花期:较早,群体花期短。着花密度:稀少。普者黑白荷Puzhehei Baihe育种单位:云南地方传统品种分类地位:中国莲种系·大株型群·重瓣类·白莲型花色:白色,基部淡黄色。花态:碟状。花型:重瓣  相似文献   

20.
<正>苔藓植物取名,无论是学名还是中文名,会选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点、人名等作为切入点。根据苔藓某些部位与人体部位形状相似来命名更是常见,譬如有一类苔的叶片有多个裂瓣,好似手指一样,就被命名为指叶苔;有一类苔侧叶的腹瓣像是小耳朵,因此取名耳叶苔;有一类藓叶片细长且灰白色或灰绿色,就像粗的毛发,因而得名白发藓;还有一类苔蒴萼口部有纤毛,好似眼睫毛,故称为睫毛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