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金线莲的原植物、解剖特征、各地民间用法的差异,认为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台湾金线莲(A. formosanus)和高雄金线莲(A. koshunensis)三种应为民间金线莲常用种类;并就金线莲的工厂化生产及今后对该药用植物研究重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叶开唇兰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检出182个成分,鉴定出7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64%,主要成分为:正十六烷酸(25.22%)、(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47%)、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4.42%)、(Z,Z)-9,12-十八碳二烯酸(15.35%)和(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3.64%)。 相似文献
5.
6.
7.
福建金线莲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乙醇提取物的己烷萃取部分分得3个化合物和-甾体混合物,三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Sorghumol(1),木栓酮(2)和棕榈酸(3),甾体混合物经EI-MS、ESI-MS/MS技术确定含有24-异丙烯基胆甾醇、开唇兰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所有化合物均为该植物首次报道,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得,并首次对其光谱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合物2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兰科耳唇兰属补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植物志》第18卷中记载了四种国产耳唇兰属Otochilua植物。其中的白花耳唇兰O.albus系根据某些植物学家的引证,而不是作者自己检视的标本。在第一作者近来的一次赴欧访问中,仔细检视了保存在那里的耳唇兰属标本,特别是Smith与Seidenfaden所引证的标本:Forrest 9493(E)、16168(K,E)、27753(K,P,E)与F.E.Younghusband s.n.(K)。其中只有F.E. Younghusband s.n.是真正的白花耳唇兰,其余的应是宽叶耳唇兰O.lancilabius和耳唇兰O.porrectus。作为对《中国植物志》第18卷的补充,本文对白花耳唇兰作了订正,并根据西藏标本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即丽蕾开唇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Y”形,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研究了影响金线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因素,并应用正交试验研究基本培养基、6-BA、ZT、NAA四种因素对原球茎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授粉类型对金线兰种子非共生萌发影响较大,异株异花、同株异花以及同株同花授粉所得的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78.53%、69.62%、39.87%;蒴果成熟度以生长150d为宜,采收后萌发率可达78.59%;冷藏影响种子的活力,种子的萌发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使用次氯酸钠浸泡后的种子与对照相比,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NAA对原球茎增殖作用显著,适宜于原球茎增殖的培养基为1/2MS+ZT0.5mg/L+NAA1.0mg/L。 相似文献
16.
17.
系统比较以水培和土培方式栽培30 d和90 d的金线莲生长指标、品质组分构成的差异,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金线莲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培,水培第30天根长显著增加,第90天根长及叶面积显著增长,但茎粗有所下降;水培第30天净光合速率显著增长,水培第90天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从组分上看,水培第30天总黄酮及金线莲苷含量显著增加,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水培第90天,天冬氨酸、天门冬酰胺、γ-氨基丁酸和蛋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代谢通路上,与土培组相比,水培组金线莲第30天脂质、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二萜及次级代谢生物合成显著上调;第90天脂质和次级代谢通路显著上调,二萜生物合成则发生下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