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957年,在辽宁省建平县发现了一根古人类肱骨化石,编号PA103。通过同一批龙骨中筛选的哺乳动物化石,吴汝康推断PA103应该为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并对该化石进行了表面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为了对PA103化石的内外结构进行更全面的了解,除了线性测量数据的对比,本文还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结合生物力学和形态示量图分析对建平古人类右侧肱骨化石PA103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PA103骨干横断面的生物力学粗壮度和力学形状指数明显小于尼安德特人,而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古人类不利手侧最为接近,这说明建平人右侧肱骨可能不是惯用手,同时,建平人的行为活动应该与同时期同地区的古人类处于同一水平,而小于尼安德特人。整体来看,PA103骨干骨密质厚度和截面惯性矩与近现代人的分布模式较为接近,除局部数值增大外,其整体数值小于近现代人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遗传或行为活动有关,由于缺少古人类化石对比数据,更详细的了解还需后期开展更多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3.
4.
辽宁建平及康平几种更新世晚期哺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的几种更新世晚期哺乳类化石是1957年5月辽宁省文化局寄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的。标本采自该省建平、康平两个地点,大部分都很破碎,但其中有一些是在东北地区很少发现(如Ovis ammon,和Spirocerus cf.kiakhtensis)或从未发现过的(如Elaphurus menziesianus);它们在动物分布和地质时代上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型尤因他兽类在北美曾发现过许多头骨和头后骨骼化石。但在亚洲,以往虽有这类动物化石的报道,因材料零星且不完整,而不能确定。河南尤因他兽头骨的发现可以肯定大型尤因他兽类在亚洲的分布,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在中始新世亚洲与北美大陆的哺乳类也有交往。从这里记述的意外尤因他兽来看,卢氏组下部的时代可认为是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6.
去年夏天,中国一加拿大恐龙考察队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达呼地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一个偶然的机会,队员们在晚白垩世地层的结核中,找到一个只有瓶盖大小的甲龙幼年头骨化石。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最完整的甲龙头骨化石。尽管这个头骨化石的顶面受到风蚀,表面层遭到损坏,但是,骨骼却完整无缺,结构依然十分清晰。头骨的腹面及下颌部分仍被围岩包裹着,等待修理。据测量,头长(吻端到枕部)26毫米,宽(眼眶部)20毫米,估计生存时体长仅180毫米,大小如鼠。专家分析,这是一只出世不久的幼年甲龙。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乌拉乌苏始新世晚期陆龟属(Testudo)的皮骨(dermal osslcles)化石,包括足部的和尾部的。前者我国曾有记录,后者则是首次发现。结合皮骨,文中还探讨了几个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泥河湾层中发现纳玛象头骨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2年夏天,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纳玛象头骨化石。这个标本是我国纳玛象类第一次发现的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发现在泥河湾村西半公里的早更新世“泥河湾层”中(图版II_2)。野外地点编号:72120。该地点地层剖面(图1)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汤姆·洛伊最近从骨化石中成功的提取了血分子,这一成果对帮助解答一些最深奥的考古学迷开拓了广阔的前景。通常,化石形成过程中,矿物质逐渐转换了骨中分子而形成外壳,其中填充了碳酸钙和二氧化硅。骨中大多数可溶解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将被过滤掉,但仍有20%以上的蛋白在几千至上万年后能残存。洛伊指出,血蛋白具有独特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使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不同检测方法,对湖北郧西县白龙洞红色黏土地层中出土的骨化石表面黑色膜壳状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分析结果为骨化石表面黑色膜壳层中含有碳羟磷灰石[Ca10(PO4)3(CO3)3(OH)2]、方解石(CaCO3),以及菱铁矿(FeCO3)、赤铁矿(Fe2O3)、磷铁矿[Fe25(PO4)14(OH)24]等。其中显色物相主要为菱铁矿、赤铁矿与磷铁矿的共生沉积物。菱铁矿、赤铁矿与磷铁矿三者共生, 使骨化石表面膜壳状矿物质层整体颜色呈现为黑色。该层黑色膜壳状矿物质层的形成原因, 与化石周围土壤中的CO32-和Fe有关。该层黑色膜壳状矿物质的存在, 对红色黏土中骨化石长期保存有一定保护作用, 它能阻隔和减轻埋藏环境中酸性腐蚀、地层挤压等自然原因对化石标本造成破坏, 因此也使骨化石能够保存得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混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系混合模式得出北京猿人在第一地点生活的年代是距今50万年到23万年。通过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骨化石中 Th~(230)/U~(234)和 U~(234)/U~(232)的测定,建立铀系混合模式,给出下列年龄值:第1—3层距今23万年,6—7层距今35万年,8—9层大于40万年,12层距今50万年前或更早。一些中间层位的Th~(230)/U~(234)比值测定年龄偏低,可能是近20万年以来铀发生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以仅从肢骨的尺寸上就可以很好地区别它们。泥河湾的这批材料增加了我们对E.caucasicum的了解,它与E.sibiricum在肢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状,如桡骨上容纳腕伸肌的沟宽深,第三掌骨前视可见对头状骨关节面,第四掌骨的近端关节面呈三角形,第五掌骨退化,掌骨上附着腕伸肌的止端显著,距骨对腓骨的关节面倾斜、距骨颈低到中等、滑车与远端关节面的夹角轻度倾斜、对蜗突关节面具长大的舌状延伸、对载距突关节面与对跟骨的外下关节面分离,跟骨对胫骨关节面存在、跟结节粗大、附着腓长肌的止端平滑,肢骨细长,掌骨和骨的中央直嵴低平、骨干上附着骨间肌的止端长但无远端后侧结节。另一方面,这两种板齿犀也存在一些差别,如E.caucasicum的尺骨远端没有对桡骨的第二关节面,而E.sibiricum有;E.caucasicum的钩骨未显示有第五掌骨与其关节,而E.sibiricum钩骨上对第五掌骨的关节面还与对三角骨的关节面联合;E.caucasicum距骨上对腓骨的关节面凹陷,而E.sibiricum平坦。对比已知的少量E.caucasicum肢骨,泥河湾标本在性状和尺寸上与其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将这些标本归入E.caucasicum是可信的。从泥河湾材料我们还了解到板齿犀属的一些未知性状,如骰骨近端呈三角形、跗舟骨顶视呈矩形、距骨的宽/高比达1.21、厚/高比达0.74、对骰骨关节面具后侧突起等。此前的支序分析表明Elasmotherium是板齿犀类中最进步的一个属,泥河湾标本所显示的大多数性状确实是进步的,但仍然有一些原始性状。在板齿犀的两个种中,E.caucasicum可能比E.sibiricum更进步,不过这两个种实际上相当接近。板齿犀类不是一个丰富的犀科类群,然而特别的是在中国有较多的发现,包括几个大型的属,如Elasmotherium、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宁夏犀(Ningxiatherium)和伊朗犀(Iranotherium),但都很少有肢骨化石发现。将泥河湾的材料与已知的少量Parelasmotherium和Iranotherium的肢骨相比,显示后两个属不比Elasmotherium进步,这与对它们系统关系的分析结果吻合。E.caucasicum细长的远端肢骨与其高冠和釉质褶皱丰富的颊齿相一致,指示它是干旷草原的硬草取食者。 相似文献
16.
将与动脉脉波测定装置相连的袖带,缠绕于上臂,借助袖带充气给袖带部位的动脉加压。当袖带内压从收缩压水平缓缓下降时,可以记录到一系列逐渐变化着的动脉脉波,与以前在动物动脉外直接描记到的脉波群相似。用“脉波分析法”可以获得袖带部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与柯氏音法比较,在105次体力负荷前后的12名健康人测定中,收缩压与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7。分析“0 波”,尚可获得容积变化的信息,并能测得同时发生的压力变化值。进而可将此两值代入动脉顺应指数(I_C)式。20名正常人87次测定的I_C值,远高于20名高血压患者 78次测定的结果(P<0.001)。I_C值的降低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此方法具有简易、无创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记广西崇左硕豪猪(Hystrix magna Pei,1987)一头骨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沿穴堆积中的一大型豪猪归入H.magna从而补充了该种的特征,并依此与Hystix属中已知各种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人类巨细胞病毒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能导致多种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通过分子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数种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检出HCMVDNA和(或)基因产物。HCMV基因产物可通过激活细胞内多种因子基因,刺激原癌基因表达,抑制抗癌基因产物功能等多种途径干扰细胞生长,分化的调控机制,诱导细胞发生恶性变,HCMV持续感染可以增加受感染细胞恶性特征的表达,大量实验结果证实了HCMV的致癌潜能,揭示了HCMV在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