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建军 《化石》1991,(1):8-9
在博物馆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将人们引入那远古奇妙的生物世界,展示出生物进化的历史。这些化石标本经过野外发现、发掘;室内修理;科学研究、鉴定直至被制做成陈列品,凝聚着多少科技人员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这里,我主要谈谈脊椎动物化石陈列品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建立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Grammolingiidae fam nov,并描述该科化石3新属6新种;Grammolingia boigen.nov.of sp.nov,Litholingia rhora gen.nov.of sp.nov,Litholingia eumorpha gen.nov.of sp.nov,Litholing-sp.nov给出了新科的属级检索表,描述的有模式标本均采自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中,标本分别保存在义县博物馆和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本次发现再次表明目前关于脉翅目昆虫的认识仍然十分贫乏。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材料系青岛市博物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附近即墨县城西10km 马山西麓,确切层位不明。由张福臻馆长选取小块送交鉴定。其完整标本现陈列于青岛市博物馆。当前的标本是一过矿化(渗矿化)(permine-ralized)的树干化石,长7m;上下两端的直径分别为65及75cm,略扁;成分硅质;呈灰黄色。磨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化石保存良好,特征明显,系南洋杉型木属(Araucarioxylon)的一新种,可能为白垩纪的产物,特予报道。即墨县城附近素产中生代木材化石,徐仁  相似文献   

4.
中新世鸟类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6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到一件由山东省博物馆送来的鸟类化石,要求鉴定。据称,这件标本采自山东临朐尧山公社解家河山旺组硅藻土地层(即通常所称的“万卷书页岩”)中,是采矿工人发现的。他们十分小心地将标本保存完好交山东省博物馆转送我所。由于鸟类的骨骼构造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能保存为化石,特别是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为化石的机会,远比其他几类脊椎动物为少。在五大类脊椎动物中,不论国内、国外,化石鸟类的标本总是最少数的。因此,有关鸟类进化问题,研究得也不及其他几类脊椎动物详  相似文献   

5.
<正> 1982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将一件在当地北山沙沟拾到的动物牙齿化石送到博物馆。经初步鉴定为奇蹄类动物——爪兽。同年9月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祁国琴同志进一步观察,鉴定为爪兽化石。这是一块右上颌骨,其上共有颊齿六颗,全长15.5厘米。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蒙古中侏罗世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脉翅目昆虫化石新科———Grammolingiidaefamnov .,并描述该科化石 3新属 6新种 :Grammolingiaboigen .nov .ofsp .nov .,Litholingiarhoragen .nov .ofsp .nov .,Litholingiaeumorphagen .nov .ofsp .nov .,Litholing iapolychotomagen .nov .ofsp .nov .,Leptolingiajurassicagen .nov .ofsp .nov .,Leptolingiatianyiensisgen .nov .etsp .nov ..给出了新科的属级检索表 ,描述的所有模式标本均采自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中。标本分别保存在义县博物馆和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本次发现再次表明目前关于脉翅目昆虫的认识仍然十分贫乏。  相似文献   

7.
青云飘下古珍禽 1976年盛夏的一天,一架银燕载着一件山东新出土的古代鸟类的珍奇标本,飞向北京。座舱里,两位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心情激动而又自豪。他们此次赴京,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将一件当地出土的鸟类化石标本送在北京鉴定,而这样完整的鸟化石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哩!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们漫步在自然博物馆展厅,这里陈列着众多距今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有些标本形态微小、有些生物标本构造精美、有些标本体型巨大让人惊叹,我们常常被它们的样子所震撼。这些珍贵的化石标本多数是科研人员在野外艰苦环境采集到,通过不断的积累,逐步形成知识体  相似文献   

9.
正纵观全球众多国家,无论发达与否,都建有不同规模的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展出的古生物化石、已经灭绝的生物标本以及现生生物标本,都直观地告诫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人类的不文明行为会造成现生物种灭绝。这也是自然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稀有及濒危动、植物标本所产生的教育功能。但是无论这些标本制作得多么逼真,它们都是"死"标本,展示的都是单个化石或现生动、植物的形态而已,只是博物  相似文献   

10.
胡东升  张锋 《四川动物》2012,31(1):95-97
2008~2010年在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无脊椎动物科学考察,采集到蜘蛛目球蛛科Theridi-idae蜘蛛标本3370余头,经鉴定共有13属。发现肥腹蛛属Steatoda一新种,命名为彭阳肥腹蛛Steatoda pengy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正> 1985年10—11月,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川东地区古生物考察队在著名的盐井沟动物群化石产地——盐井乡平坝村的平坝新洞采集到一批化石包括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目、长鼻目、肉食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60余种.其中4种小型的肉食类、几种偶蹄类、15种食虫类和大约20种啮齿类是以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于1992年发现的一块新的始祖鸟化石标本,经有关专家初步鉴定,不仅成为自1861年第一件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人们所找到的第七件骨骼标本,而且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所获得的最为完美的一件。这一化石是在索伦霍芬的一个采石场发现的。据称,这一标本目前珍藏于慕尼黑博物馆内。由于对这一材料的正式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因而这一新的发现的学术意义究竟如何,现在还难以预测。但至少有二点是十分肯定的,一是这一标本保存了相当完整的腰带结构,这也许能最终结束多年来,人们因为对始祖鸟标本保存状况的不同解释,而产生的,对始祖鸟腰带结构“象鸟还是更象恐龙”的疑虑和  相似文献   

13.
张琼 《化石》2000,(1):10-11
“文雅博物馆”在辽西名城锦州落成,这是锦州人杜文雅个人创办的。开业典礼将于2000年1月8日举行。由个人投资800万兴建博物馆,这在我国尚属创举。所以开业前“文雅博物馆”已经引起国内新闻媒体的关注。作为文雅博物馆的珍贵收藏———古生物化石精品,曾经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引起强烈震撼,作为其收藏者的锦州人也令世界瞩目。锦州人与珍稀古生物化石结缘,起于1994年。一块兽类化石标本轰动世界,该化石被古生物学家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为“张和兽”。张和是锦州一位奇石收藏爱好者,化石收藏只是其中之一。寻根溯源,我国科…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主要系1958年本院地层古生物室诸同志和作者在四川东南部(秀山、酉阳)及贵州东北部(松桃、德江、印江)所采集,同时为了讨论华南上奥陶统的上、下界线,也包括湖北三峡、陕南梁山及川北、云南等处一些材料。晚奥陶世三叶虫化石包括4目、12科、13属与16种:属于Agnostida 目者一种;属于Ptychoparida 目者4科4种;属于Phacopida 目者6科9种;属于Lichida 目者2种,但因标本不全,未能详细鉴定。华南三叶虫,与欧洲的种群相同或相近,其中有些属也发现于北美。  相似文献   

15.
壳斗科化石是北半球新生代地层的优势分子,然而由于其属种众多,叶片属种间特异性不明显,该科叶片化石的鉴定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面对化石标本不完整的性状特征信息,如何剔除冗余特征,重点考虑具有鉴定意义的标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通过调研多种降维算法,考虑到植物特征编码及赋值的数值特性,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壳斗科青冈亚属植物叶片为例,对可能在化石叶片上观察到的22个性状特征(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挑选出对于壳斗科化石叶片分类鉴定起主要作用的10个性状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化石鉴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仅考虑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压缩挑选的10个主要性状特征,仍然能够实现壳斗科化石植物的准确鉴定。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壳斗科性状特征的降维处理效果良好,剔除冗余特征对标本鉴定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1984年于泥河湾组下段下部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1800余件,经初步鉴定,它们代表了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26个种,其中的 Paenelimnoecus, Pliopentalagus, Germanomys 为我国首次发现.估计动物群的时代为游河期早期,相当于欧洲的维拉方早期 (MN 16).  相似文献   

17.
<正>苏氏巧龙是一类体型较小的真蜥脚类恐龙,最早由董枝明于1990年研究命名。苏氏巧龙化石材料相对较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同一化石点发现24具大小不同的个体材料。正、副型标本和归入标本均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地区恐龙沟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组。近期,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额济纳旗马鬃山地区下白垩统新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蜚蠊目昆虫最早出现于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是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之一.Grabau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对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古昆虫学者先后共发表36篇关于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的分类著作,描述鉴定了10科51属169种蜚蠊化石.本文通过列表统计中国已发表定名的蜚蠊化石,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蜚蠊化石的特征、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9.
曾嵘 《化石》2020,(1):54-57
正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王国"展厅里,陈列着一件罕见的化石标本——白色的乌沙安顺龙。贵州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绝大多数均产自浅灰色的灰岩,化石骨骼呈灰黑色,而该标本围岩却被赤铁矿浸染成红色,全身骨骼完全硅化成白色,甚为独特。这件"白龙"化石早在1979年便由兴义地区的村民发现,后移交至贵州省博物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研究,错失"亚洲第一海龙"的桂冠,否则将使亚洲海龙类的首次发现提前二十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开馆,首次向公众展出了这件珍贵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夏,承担鲅鱼图港航道疏浚任务的津航浚107号轮船工作人员吕育发,在海上施工时,于主航道水下粘土中挖出化石一件;同年9月,任振江、孙树春二同志又发现化石四件。他们将全部化石寄至大连自然博物馆。经鉴定,这批化石分属于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和真猛犸象,石化程度良好,时代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