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蕤核(Prinsepia uniflora Batal.)叶片的解剖结构,并对叶片中的黄酮类、生物碱类及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蕤核叶片上表皮有角质层,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密度为278个·mm-2,近轴面栅栏组织细胞2~3层,排列紧密而整齐,含有许多晶体;叶片主脉木质部发达,由多列导管组成。上述特征说明蕤核叶片的解剖结构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组织化学定位显示黄酮多分布于栅栏组织和厚角组织,生物碱含量少,多糖均匀分布于叶肉中。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叶表皮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番荔枝科93种2变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番荔枝科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如叶表面均具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具有晶体,气孔器为平列型,具2~6个副卫细胞,仅分布在远轴面,普遍具有败育气孔器,叶肉组织中普遍含有油细胞等,但表皮毛的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晶体的类型和形态,叶肉组织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属间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9种榆科植物叶表皮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叶表皮离析法观察了榆科6属9种植物叶片的表皮结构。结果表明,榆科植物叶片气孔器仅分布在远轴面,不规则型,不具副卫细胞;叶片毛状体主要有腺毛和非腺毛两种类型,腺毛由基细胞、柄细胞和膨大的顶细胞构成,非腺毛均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基部具或不具钟乳体,多数非腺毛顶部发育成长锥状,少数非腺毛顶部极短呈喙状。根据气孔器的类型和分布位置,尤其是表皮毛的基本结构和发育类型等特征,不支持将广义榆科分为两个独立科的观点。但榆科这9种植物叶表皮特征具有属间或种间差异,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翰 《植物分类学报》1985,23(3):188-191
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石栗属Aleurites J.R.et G.Forst.一 种和油桐属Vernicia Lour.两种叶的解剖和花粉形态。 前者特点为具刺脊的花粉壁雕纹,表 皮具外气孔缘突和弯曲角质隆凸的气孔周缘,以及粗结节状纹饰,表皮下无皮下层。后者特 点为具瘤网脊的花粉壁雕纹,表皮具角质条纹饰,表皮下具一层皮下层,虽然两者的气孔均为平列型以及花粉均为巴豆型。油桐属Vernicia Lour.很久不被承认,这些微观性状提供了另 一个方面的证据,证明Airy shaw[6]最近又将Vernicia与Aleurites重新分开是正确的。 两属叶片均具有极相似的旱生生态形态,本文称之为圆闪光点orbicular lustrous spot。  相似文献   

5.
广西石韦属七种植物叶片结构与孢子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石韦属7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7种植物的叶片均属异面叶,且具典型的旱生叶结构;表皮大多为复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主脉表面覆有厚角质膜,表皮毛为星状毛,由多细胞组成;气孔集中分布于下表皮,气孔类型为围绕型,气孔器略下陷;孢子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或超半圆形,表面饰纹为瘤状饰纹。石韦属7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表皮毛、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密度等解剖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这些特征可为石韦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片上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有多种形式;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均为深波形,不具分类学意义,但叶片两面分布的气孔器,在不同种间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内缘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表皮角质层纹饰和表皮毛的微形态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点,其大小、分布及疏密程度也有不同。植物叶表皮上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两型豆花粉和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两型豆花粉和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特征:花粉近球形至矩球形,三孔沟,外壁表面较粗糙,侧壁具疣状突起至块状突起,极面具粗网状纹饰,但两型豆祖山居群属于萌发沟不明显型,两型豆燕塞湖居群属于萌发沟明显型。叶表皮细胞不规则,排列紧密,叶脉表皮细胞长圆柱形,长轴与叶脉平行,角质膜薄,表皮毛均为单细胞非腺毛,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属于平列型,偶见不规则型。表皮毛和气孔器在叶片上分布不均匀,两型豆祖山居群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平均密度大于两型豆燕塞湖居群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平均密度,自然生长的两型豆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平均密度大于遮光条件下的两型豆。  相似文献   

8.
杜鹃花属照山白叶表皮及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杜鹃花属植物照山白的叶表皮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该种的叶表皮细胞表面光滑,胞间界限明显;叶上下表皮均有盾状鳞,上表皮仅有针状毛;气孔器仅见于下表皮,分布稀疏,副卫细胞和保卫细胞表面光滑。扫描电镜下可见该种的花粉为四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具三沟,表面纹饰为负网状雕纹,局部区域有大颗粒状突起。  相似文献   

9.
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叶表皮形态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土麦冬(Liriope spicata Lour.)和阔叶土麦冬(L.platyphylla Wanget Tang)叶表皮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和角质层内表面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气孔主要分布于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为76.4、114.3和99.8个·mm^-2;仅阔叶土麦冬叶片上表皮有少量气孔分布。3种植物的气孔器均不具有副卫细胞,并在叶脉间形成纵向气孔带。表皮细胞长方形,气孔带与非气孔带处表皮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差异较明显。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具明显瘤状突起,导致气孔下陷;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呈波浪状突起,使气孔相对下陷;阔叶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基本无突起,气孔不下陷。3种植物的叶表皮均有发达的角质层和丰富的蜡质,且蜡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带处。这些结构特征可能与它们所具有的喜阳、耐阴和耐旱等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四种补血草属植物叶片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玲  宋晓丽 《广西植物》2007,27(4):537-542
利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补血草属4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1)4种植物的叶片有许多共同的结构适应特征,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表面有厚的角质层;气孔类型均为不等型,气孔位置为平置或略微下陷;上下表皮还具有多细胞构成的盐腺;栅栏组织发达,多为等面叶;存在粘液细胞和单宁细胞;机械组织和维管组织都不发达等。(2)不同种间有不同的结构适应特征,如表皮细胞的形状、大小、垂周壁饰样,气孔密度,盐腺密度,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等。通过叶的结构特征反映出盐生植物与旱生植物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类短命植物新疆猪牙花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智  马淼  赵红艳 《广西植物》2012,32(3):304-309
新疆猪牙花是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林下的一种多年生高山类短命植物。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地下鳞叶中薄壁组织发达,是重要的储藏器官,为该植物每年长达10个月的休眠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储存空间。茎由表皮、基本组织以及3~4轮散生的维管束组成;茎表皮细胞具厚角质层,能有效降低体内水分的散失;发达的维管束为其在冰冷的土壤中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实现碳水化合物由地下器官向地上器官的转移和物质重新分配提供了有力保障。发达韧皮纤维为支撑顶部的花、果器官提供了必要的机械支持。叶片大而薄,有助于增大光合器官的面积;叶表皮角质层不明显,可以减少对日光的反射;叶肉有海绵组织与"拟栅栏组织"的分化,后者的细胞呈长柱形,其长轴方向与叶表皮方向平行,多层排列,能有效提高叶绿体对光能的捕获效率,是该植物对林下弱光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花被片中维管束密集,发达的维管组织对维持花被片薄壁细胞的膨压,维持花被片较长时间的强烈反折状态以增加被昆虫访花的机会,提高昆虫传粉效率,促进繁殖成功具有关键作用;中轴胎座,胚珠多数;柱头与花柱中空,内表面具分泌细胞,有利于花粉管的快速萌发和迅速伸长。  相似文献   

12.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的解剖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英  梁士楚 《广西植物》2013,33(2):219-224
以分布于广西北部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的南方红豆杉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蜡切片方法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其茎和叶的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茎和叶的表皮细胞均较小,外壁角质层发达,胞内富含单宁类物质;(2)1~2年生茎无周皮,皮层基本薄壁组织分成5瓣,茎横切面呈"梅花"形,3年生茎具周皮,次生韧皮部薄壁组织发达、细胞内含物丰富;(3)叶片下表皮气孔带和中脉带均有角质层乳状突起分布,乳突大而密集,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器为双环型,叶肉海绵组织发达,约占叶肉厚度的3/4。进一步分析显示,元宝山南方红豆杉茎和叶的解剖结构与元宝山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和阴生环境相适应;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叶片角质层乳状突起遍布下表皮,这可能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的分布区海拔高且环境温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雌雄异株植物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成熟叶为研究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罗汉松雌、雄植株叶在形态、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差异,以明确罗汉松雌、雄株在进化过程中叶对环境功能的适应性。结果显示:(1)罗汉松雌株的叶片大于雄株,且两者的叶长、叶宽和叶柄长差异极显著,而叶柄厚、叶面积、叶体积、叶质量、比叶重(SLW)、面积与体积之比(A/V)等性状无显著差异。(2)雌株叶片的气孔相对较大,密度较高,且雌株气孔宽度极显著大于雄株;雌株叶片的上表皮长细胞宽度和下表皮短细胞宽度均显著大于雄株,但雌株叶片的上表皮长细胞和短细胞的长度则显著小于雄株。(3)罗汉松雌株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传输组织长度和宽度、上下角质层厚度、维管束厚度、叶片紧密度(CTR)及疏松度(SR)均极显著大于雄株,而雌株的下表皮厚度极显著小于雄株,但雌雄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厚度和栅海比差异不显著;雌株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均较雄株的长而细,且雌株的线粒体宽度极显著小于雄株。(4)罗汉松雌株叶片上表皮蜡质饰纹、下表皮角质层纹饰、气孔外拱盖纹饰及内缘类型等4个微形态特征与雄株差异明显。(5)叶表皮蜡质层能谱分析表明,罗汉松雌株叶片含有9种元素,而雄株叶片仅有8种(缺少K元素);且雌株的Si元素含量高于雄株,而雄株的C、O、Na、Mg、Al、Ca和Au元素含量均高于雌株。研究表明,罗汉松雌、雄植株之间存在明显的第二性征,雌株叶片结构有助于提高光合等性能以满足生殖需求;罗汉松雌、雄株叶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其长期进化形成的有利于物种繁衍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扫描等方法对菠萝蜜叶和花进行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菠萝蜜的叶是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细胞的角质层较厚,叶肉有2~4层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在叶肉和叶脉中还有较多含单宁的薄壁细胞,叶脉的木质部非常发达;说明了菠萝蜜的叶具有较强的耐旱和抗虫能力。花小,单性,花粉粒小而量多,风媒传粉;三孔花粉粒。  相似文献   

15.
两种珙桐叶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与它的变种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var.vilmoriniana(Dode)Wanger.]叶下表皮(即远轴面)差异较大,前者叶下表皮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单细胞粗毛,后者叶下表皮无毛或仅叶脉处被稀疏单细胞短毛或丝状粗毛。两者结构基本相似,表皮均由一层细胞构成,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无一定排列方向,为无规则型。叶肉具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是典型两面叶。叶脉的机械组织为腔隙厚角组织,维管组织韧皮部位于远轴面,木质部位于近轴面,两者间具形成层。  相似文献   

16.
姚雅琴  张改生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73-277,T005,T006
单核花粉粒时期,药壁表皮细胞内具丰富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内嵴发达的线粒体,线粒体嵴具显著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性,细胞和核仁上具显著的ATP酶性,细胞处于旺盛的生命活动状态,这种旺盛的活性一直维持到花粉粒成熟;二细胞花粉粒时期,药壁表皮细胞中积累大量的来自于药卫细胞的球型颗粒,在药隔薄壁细胞内民看到了同样怕颗粒,且药壁表皮细胞内球型颗粒的数量变化与花粉粒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呈负相关,初步认为,药壁表皮细胞内的球型颗粒是来自于药隔组织营养物质供大于求剩余物质的积累,药壁表皮细胞在花粉粒 育后期可能具有对来自花药药隔维管组织的营养物质贮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景照  黄红慧  高立献  贾赛 《广西植物》2018,38(9):1199-1204
该文报道了河南报春花科点地梅属1新记录种,即细蔓点地梅(Androsace cuscutiformis Franch.)。该种因其叶片显著分裂,裂片深达叶中部,具有典型匍匐茎而明显区别于该属在河南分布的其它种类,同时编制了河南点地梅属植物检索表,并对该种的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该种上下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深波状,下叶表皮具有椭圆形气孔器,上下表皮都具有坑状雕刻的多细胞毛和球状蜡质,叶表皮形态特征和毛的类型可能为点地梅属系统分类和演化提供参考。花粉椭圆形,具三孔沟,沟较狭窄,花粉外壁具有坑状雕刻,未发现有萌发孔,该种是点地梅属裂叶组内最小的花粉粒。裂叶组因叶大、具长柄、叶缘有齿或深裂而明显区别于该属的其它组,该种与其近缘种腋花点地梅(A.axillaris)和掌叶点地梅(A.geraniifolia)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和特殊的繁殖方式表明该种很可能为点地梅属的原始类群在伏牛山、秦岭南坡及大巴山的孑遗植物。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沙棘雌、雄株叶片的第二性征,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沙棘雌、雄株叶片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沙棘雌、雄株叶片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组成,表皮均由1层细胞构成,表皮毛发达,上表皮有拟泡状细胞;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2)雌株上表皮具更多的拟泡状细胞,其主脉韧皮部薄壁细胞及其下方的一些薄壁细胞含较多的后含物,下表皮的表皮毛更浓密;而雄株的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显著大于雌株,且其主脉维管束更发达。结果表明,沙棘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第二性征的表现,也是沙棘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稳健的适应策略,可能有利于该物种的繁衍。  相似文献   

19.
酢浆草属5种植物的微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酢浆草属(Oxalis L.)5种植物的叶、花、花粉和部分种子的微形态结构。5种植物叶片上均具有平列型气孔器,外围3~4个不规则表皮细胞;酢浆草(O.corniculata L.)、铜锤草(O.corymbosa DC.)及白花酢浆草(O.acetosella L.)叶片两面均有气孔器,下表皮犹密;紫叶酢浆草(O.triangularis A.St.-Hil.)和山酢浆草(O.griffithii Edgew.et Hook.f.)的气孔器只分布于叶片下表皮。不同种间及长、短雄蕊上的花粉粒大小各异,花粉多呈近球形(酢浆草、白花酢浆草)、长球形(紫叶酢浆草、山酢浆草)或超长球形(铜锤草),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赤道面大多具3沟,少数4沟,表面具有不规则的穴状或粗网状纹饰,网眼内无或有乳突状突起(铜锤草、紫叶酢浆草)。酢浆草种子较小,表皮纹饰为比较规则的不等边六角形网眼,网眼中间具棱柱状突起,上有钩状附属物;山酢浆草种子较大,表皮粗糙程度低于酢浆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