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额尔古纳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的东北部,处于东经120°12′~122°55′,北纬50°22′~52°30′之间,总面积19,92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为-5.5℃,属寒温带湿润型的森林气候,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某些特征。冬长无夏,春秋相连。这里是大兴安岭腹地,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一个广阔的天 相似文献
2.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郑州气候(1956~2003年)和4种乔木物候(1986~2003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物候期与平均温度、日照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分析发现:(1)郑州近50a来在冬、春季升温现象明显;日照在夏季下降最为显著,冬季其次,但在2~4月份历年呈弱上升趋势。(2)物候期变化趋势表现在展叶、开花、果熟期(除楝树外)呈提前趋势,落叶期略有推迟,绿叶期延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春季物候期(除垂柳外)提前10d左右。(3)平均温度是影响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温度每升高1℃,春季物候平均提前6d左右,绿叶期延长9.5~18.6d;物候期突变一般发生在温度突变之后。以上分析说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通过分析和掌握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了解其对当地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为保障粮食安全,须掌握变化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而农业生态系统中变化最为明显直观的是农作物物候特征,如何提取大区域尺度上农作物物候期以及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是评价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年内/年际农作物物候特征变化的原理,首先利用近10a来的SPOT/VGT-NDVI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数据序列平滑重构处理基础上,提取了华北地区农作物典型物候期的数量分布与空间格局特征;然后,基于上述物候期的分异特性建立了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等种植制度类型的遥感识别标志;最后,重点分析了上述种植制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波动特征,并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简单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物候期特征的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在不同生长季均具有显著差异,直接体现了与外界环境条件(诸如区域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匹配程度以及作物类型自身的生长特征;从主要种植制度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农作物类型以夏收作物和二熟秋收作物为主,与之对应的农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华北地区北部主要为一熟制区域,作物类型以一年一熟秋收作物为主,作物种植制度空间分布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从近10a的种植情况来看,一年一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年际变化幅度亦较大,一年二熟的夏收作物种植比例次之,而年际变幅最小,二熟秋收作物比例最低,其年际变幅居中.研究中亦提出,在进一步加强多时相遥感技术监测大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同时,亦需深入探讨作物物候特征及种植制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1951~2000年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料、1982~2000年的NOAA/AVHRR遥感数据和1951~2000年北京春季物候的代表性指标——山桃(Prunus davidiana)始花的物候数据,分析了在年际和年内时间尺度上北京地区各气候参量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植物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远比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密切;各气候参量和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因时间尺度而不同。1)月际水平上,具有显著生态学意义的气候指标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更明显。2)温度与NDVI指标的相互作用最大为零时滞:年际水平上,影响时效约为1年;月际水平上,约为1个月。3)植物物候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远比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密切。年际尺度上,气候参量和植物物候期的相互作用是同时的,其中气温的影响时效为2年;月际尺度上,实际温度和植物物候期的相互作用时效约为1个月。 相似文献
5.
植物物候特征对环境条件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因此研究植物物候特征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 对理解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植物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以及应对全球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基于2009-2011年高寒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养分水分控制实验的植物物候观测数据资料,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物候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 开展了高寒矮生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物候特征对养分和水分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1)养分添加处理之间植物返青期和枯黄期均无显著差异, 但养分添加中氮磷处理对主要物种作用较明显, 使莎草科、禾本科、杂类草主要代表植物的返青期和枯黄期推迟。(2)增雪处理效应明显, 主要优势物种无论是何种养分添加, 在增雪处理后均表现出花期物候提前的趋势(p < 0.01), 同时增雪处理使杂类草植物返青期显著提前(p < 0.05)。增水处理对植物的作用效果并不一致, 其中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双柱头藨草(Scirpus distigmaticus)的枯黄期显著推迟(p < 0.05), 而杂类草枯黄期提前。(3)养分添加后, 不同物种的物候特征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1), 例如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枯黄期显著推迟(p < 0.05), 而双柱头藨草的枯黄期显著提前(p < 0.05), 但物种对养分添加响应的差异以植物类群为单位, 禾本科植物表现为返青期推迟, 而莎草科植物表现为返青期提前。(4)矮生嵩草草甸主要植物营养生长期与果后营养期持续天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主要植物物候特征经聚类分析可以分为3个类群, 3个类群经氮磷钾、钾和氮钾三个养分添加处理后植物物候特征变化较大。研究表明, 高寒矮生嵩草草甸植物物候特征在物种水平响应和水分添加后的响应表现出较大差异, 而对养分添加的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郑州主要植物春季物候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83—2004年期间郑州市的物候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郑州市4种木本植物和2种草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83年以来,郑州春季主要植物物候呈偏早趋势,其物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和顺序性的基本特征。郑州主要植物始花期与早春(3—4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而毛白杨和垂柳2种植物始花期与冬季平均气温的关系也达到极显著; 代表性植物的始花期随3—4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提前,气温每升高1 ℃,刺槐、垂柳、蒲公英和车前始花期分别提前4.17、3.69、8.16和13.0 d。此外,始花前4旬是始花期对气温变化反应最敏感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7.
对中华水韭、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西南凤尾蕨、剑叶铁角蕨、翅轴蹄盖蕨、东方荚果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等30种蕨类进行了引种栽培和物候期观察.结果表明:(1)引种成活率高;(2)管理粗放;(3)多数种类四季常青,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够在怀化市安全越冬,值得在亚热带地区开发利用;(4)华南紫萁、小黑桫椤、光蹄盖蕨、长江蹄盖蕨、翅轴蹄盖蕨、三相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镰羽贯众等9种蕨类在展叶时,同时长出孢子囊;(5)多数蕨类的孢子囊在长出后1个月左右发育成熟;(6)在叶开始萌动时引种栽培的蕨类,当年的营养叶萌发期和展叶期都推迟半个月左右,但孢子囊群的出现期和成熟期不受影响;(7)不同蕨类的孢子囊群形成期具有差异性,同种蕨类的孢子囊群形成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依据之一。建议在编写、修订《中国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时增加蕨类孢子囊群形成期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六盘山东西两侧甘肃平凉市的崆峒、静宁站1971—2008年气温资料及1987—2008年在崆峒所设苹果观测点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平凉自1971年以来,气温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增加;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14~18d,且六盘山东侧春季的苹果物候期提前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西侧;气候变暖增加了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通过苹果与霜冻灾害的相关分析,结果得到临界值:在4月11—20日、4月21—30日及5月1—10日苹果开花期,地面最低温度≤-2.0℃,且连续≥2d时,苹果受冻面积分别达到80%、90%和100%。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1979—2018年的气候资料和植物物候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分段回归和趋势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杜梨(Pyrus betulifolia)、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和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4种落叶乔木展叶盛期和叶全变色期的生长趋势,使用偏相关分析探讨了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与物候期的关系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判断气候变量对物候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1979—2018年,4种乔木的生长季长度延长,整体表现为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2)展叶盛期物候指标与叶全变色期物候指标,转折均发生在1982年;转折后,物候特征变化显著,春季物候的提前速率和秋季物候的推迟速率加快,展叶盛期平均提前3.8d/10a,叶全变色期平均推迟4.7d/10a;(3)展叶盛期与春季气温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叶变色期与秋季气温表现为显著正相关;降水对植物物候的影响不显著;春季物候与日照时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秋季物候期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叶功能性状不仅反应植物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还涉及植物对自身结构和环境的生存适应策略。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木棉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2月实地测量树高、冠幅等5个主要树形因子和采样测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含水量等14个叶功能性状,分析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探讨叶功能性状对树形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木棉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差异(P<0.05),且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P<0.05,P<0.01);木棉叶片的面积、长度、宽度、周长、鲜重、饱和重、干重、比叶质量和干物质含量等功能性状是随生长阶段变化的主要指标。影响木棉叶片各性状的树形因子也不相同,其中叶面积主要受到冠幅的影响,叶片鲜重和饱和重主要受到枝下高的影响,叶片干重和相对含水量主要受到树高的影响,比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和干物质含量主要受到树高、尖削度的影响,比叶质量主要受到胸径、尖削度、树高的影响。随着木棉的生长,叶功能性状表现出受树形结构的影响而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有利于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变化差异和相关组合,反映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木棉对树形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为合理利用高寒草甸资源,探讨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以青海省甘德县高寒草甸为例,基于牧业气象站1976-2006年的气象资料和1994-2006年的牧草观测资料,分析了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和物候期等群落特征以及当地气温、降雨等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趋势,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总体呈年均气温和平均地温上升、年降水量下降的\"暖干化\"趋势,牧草盖度高度增大,产量减少,整体观测水平下的牧草物候期推迟。(2)牧草的高度、盖度及产量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牧草高度与盖度对温度因子的变化更敏感,牧草产量对水分因子的变化更敏感。平均地温和相对湿度越高,牧草高度越高,产量越多。(3)不同牧草的物候期受不同气象因子的影响,变化趋势也不相同。从整体水平上看,牧草物候期对温度因子更敏感,温度越高,物候期越提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啶虫脒在葡萄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啶虫脒于葡萄不同物候期防治斑叶蝉时,在果实与叶片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3%啶虫脒微乳剂在葡萄开花期至硬核期叶片上的半衰期为3.55~3.93d,在葡萄着色期至成熟期果实上的半衰期为4.14~5.60d,虽然在果实中降解稍慢,但最终残留量相差较小。按推荐剂量22.5g·hm-2(a.i.)和加倍剂量45g·hm-2(a.i.)各施3%啶虫脒微乳剂3次,间隔期7d,末次施药后7d葡萄果实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2mg·kg-1,14d残留量均小于0.1mg·kg-1,本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0.5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1。参照美国、韩国与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MRL),药后7d葡萄果实是安全的。建议用3%啶虫脒微乳剂在葡萄开花期防治斑叶蝉的第1代若虫、成虫,硬核期至着色期防治第2代若虫、成虫,最多使用3次,用量为22.5g·hm-2(a.i.),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生长的杜仲不同月份次生代谢物含量与物候期关系的研究,发现杜仲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第一次高峰期出现在“芽开绽期”后的70d左右;第二次高峰期出现在“落叶盛期”。当掌握了杜仲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高峰期(最佳采收期)的物候期时,无论南方、北方,也无论高山、平原地区,就可根据这一物候期,大致估算出该地区杜仲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不同熟期燕麦品种的穗分化进程和生育时期影响及生理生态机制。试验材料包括早熟品种白燕8号,中熟品种白燕2号以及晚熟品种坝莜3号,跟踪测定了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坝莜3号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短日照(8h)条件下,其穗分化只能到二棱期,未能正常抽穗;早熟品种白燕8号在短日照条件下可完成穗分化、抽穗开花,但3个品种生育时期和穗分化时间均延长。随着光周期延长,各燕麦品种单株小穗数和穗重均增加。光周期对穗分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可从叶片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指标中得到证明,白燕8号在8h短日照处理下SOD,POD活性均高于白燕2号和坝莜3号,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另两个品种。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与光周期呈显著正相关。燕麦早熟性与光周期不敏感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且燕麦光周期适应性调控机理可能与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透性等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黄山药不同物候期薯蓣皂甙元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不同物候期薯蓣皂甙元的消涨规律.分析了各物候期薯蓣皂甙元含量与根茎产量和著蓣皂甙元产量的关系,提出了采挖根茎的最佳时期,对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立不同苹果品种在花蕾期到幼果期的抗冻性类型,建立精准苹果晚霜抗冻性评价方法,以宁夏2个主栽苹果品种‘嘎啦’和‘富士’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和幼果期的花朵和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野外霜冻试验箱分别模拟不同时期自然降温过程,在20%、50%和80%受冻率下分别建立Logistic方程,确定轻、中、重度受冻的临界温度;并检测各品种不同物候期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抗寒性指标,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法综合判断苹果花期至幼果期抗寒能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嘎啦’各个物候期的抗寒能力均强于‘富士’;(2)同一苹果品种不同物候期抗寒能力不同,表现为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幼果期;(3)2个苹果品种各物候期轻度、中度、重度受冻临界温度随着物候期推移呈现升高的趋势;(4)受冻率与半致死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0.909**),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0.874**)。研究表明,‘嘎啦’和‘富士’4个物候期花器官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子房受冻率有较强的响应关系,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等对子房受冻率也有一定的响应,可将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作为评价苹果抗寒性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Most gall insects use young developing plant organs for gall formation;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such tissues or the changes in their availability with plant growth. We investigated the oviposition site of and the tissue used for gall formation by the midge Asphondylia aucubae Yukawa and Ohsaki,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galls on the fruit of Aucuba japonica Thunb., by compar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young developing fruit, mature intact (uninfested) fruit, and galled fruit. The midge deposited eggs between the integument and the carpel of young fruit. Larval chambers were made of callus‐like tissue and were formed between the embryo sac and the carpel, where the integument was initially situated. The integument and part of the carpel were thus identified as critical plant tissues used by A. aucubae in forming galls. The integument degenerates in mature intact fruit; therefore, the season of emergence and oviposition by the midge may be determined by the timing of integument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为明确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的离子分布、吸收和运输规律,探讨胡杨适应盐渍环境的生理机制,以不同展叶物候期(萌芽期、展叶期、叶片快速发育期、叶片成熟期)的胡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根、主干、老枝、幼枝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盐离子含量,并对各离子吸收、运输和分配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林下土壤盐分特征,探讨胡杨离子分布与土壤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展叶物候的变化,胡杨通过对离子吸收、运输和分布规律的差异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及对环境的适应。(1)根系选择性吸收K+、Ca2+和Mg2+的能力随展叶物候变化而呈先升后降趋势,多以叶片快速发育期为最高,恰与土壤中总盐及Na+、Cl-含量变化趋势相反。(2)离子从根系-主干及幼枝-叶片的运输能力随展叶物候的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的相反趋势,且多以叶片快速发育期为最低。(3)各器官中Na+和K+含量在展叶过程中变化不大,而在叶片成熟期有显著升高,且此期Na+以根中含量最高,K+以叶片中含量最高;叶片和根系中Ca2+、Mg2+含量随展叶物候变化整体呈升高趋势。(4)展叶物候期胡杨器官离子与土壤离子相关性表现为:萌芽期,各器官离子含量受土壤盐分影响较小,指标间相关性多不显著;展叶期,根中Na+与土壤离子成正相关,幼枝和主干K+与土壤多呈负相关;叶片快速发育期,幼枝Mg2+、根中Na+均与土壤离子呈正相关;叶片成熟期,各器官离子含量受土壤离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