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雌鼠及雌雄性小鼠分别受到0.15-1.56Gy~60Coγ-射线照射后,在不同时间进行同笼,取其胚胎观察形态、大小等并制备每个胚胎的染色体标本。分析胚胎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畸变及显性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与剂量呈直线关系。单纯雌鼠受到1.07Gy照射后观察到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再现率为0.99%。雌雄鼠均受到1.07及1.56Gy照射后其F_1子代中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再现率皆为0.32%。雌雄鼠均受照射组中的显性致死率明显高于雌鼠受照射组,且剂量效应关系为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2.
Yan H  Deng XM  Wu CX 《遗传》2010,32(10):1051-1056
果蝇的平衡染色体在遗传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分析黑腹果蝇裂翅新突变体与野生型、982紫眼及黑檀体杂交后代裂翅性状情况,首次将裂翅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并阐明了裂翅平衡致死、杂合子纯繁的遗传机制,获得了以裂翅为显性标记的3号平衡染色体品系.探索了双平衡染色体显性标记基因聚合的杂交模式,成功建立了以裂翅和卷翅为标记的2号、3号双平衡染色体.裂翅的发现为3号染色体平衡子提供了更加方便识另0的显性翅型标记,同时裂卷翅双平衡体的建立丰富了果蝇常用工具平衡子,可以广泛用于基因定位及突变筛选过程.  相似文献   

3.
姚素艳  张朝阳 《遗传学报》1994,21(3):188-192
1文报道雌鼠及雌雄性小鼠分别受到0.15-1.56Gt^60coγ-射线照射后,在不同时间进行同笼,取其胚胎观察形态、大小等并制备每个胚胎的染体标本。分析胚胎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畸变及显性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与剂量呈直线关系。单纯雌鼠受到1.07Gy照射后观察到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再现率为0.99%。雌雄鼠均受到1.07及1.56Gy照射后观察到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再现率为0.99  相似文献   

4.
生殖细胞的发生是连接亲子两代发育的桥梁,在生物体发育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动物雄性生殖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单倍体基因组;而雌性生殖细胞除此之外,还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细胞质,其中包含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胚胎构建所需的位置信息。因此,研究生殖细胞的发生,特别是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殖细胞的发生大致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阐明化学物致畸等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对建立人类畸或发育毒物的鉴定手段和防治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发育基因或发育调控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的阐明,发育异常的机理研究也取得一些突破。本文简要概述了几个主要进展。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哺乳动物发育的着床前胚胎阶段是诱发实验性先天畸形的不敏感期。因此,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均规定在胚胎着庆后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受试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着床前期给予某些化学物可导致胎儿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出生后行为功能异常等发育毒性,这对传统的概念是一个大的冲击,即胚胎早期可能也是致畸等毒性的敏感期。如果确实如此,将意味着现行化学物致畸性测试方案需修改,而且以往常的机理现有两种假设,一种是甲基亚硝酸脲的研究认为,胚泡阶段发生了微小的非致死性突变;另一种是基于环氧乙烷等化学物对受精卵的损伤,原发性损害是非遗传性的,是由于干扰早期胚胎基因表达的原定程序。据估计,人类胚胎至少有60%在出生前死亡,其中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只有约15%在着床后死亡,但长期以来对出生前死亡的原因所知甚少,仅知道流产儿中染色体畸变率高。近年来通过基因的插入突变和基因打靶使某一基因失效等方法,发现某些基因损伤可导致不同阶段胚胎发育异常和死亡。通过分析揭示:只有少数发育障碍可导致胚胎和胎儿死亡。着床前小鼠胚胎主要由于影响了胚胎完成着床前发育和形成能生成囊泡的能力而致死。器官形成早期胚胎由于中胚层不发育或不能发育成一个正常功能的心脏,或由于不能建立和维持胚胎血循环而致死。而早期或中期胎儿主要由于心脏发育缺陷不能形成心血管特环而致死;由于卵黄囊造血功能和卵黄囊过渡到肝脏作为造血器官的障碍也可使胎儿致死。很多胚胎器官或系统的发育异常不危及胚胎或胎儿的存活,这些结果对探讨人体出生前死亡的原因和发育异常的机理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往研究发育异常时仅观察革一发育基因的改变,实际上先天缺陷是众多基因改变的结果。近期有人观察了致畸物苯妥因作用后一组与神经系统和颅面发育有关基因的变化,首次观察到转录模式中有多种基因的变化。认为基因表达的协调变化,无论是轻微或是显著地干扰正常形态发生程序,都与选择性先天缺陷的发生有关。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胚胎及生后不同发育时期大鼠睾丸生殖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雄性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凋亡的特征和规律。方法 利用改进的石蜡切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SD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对胚胎及生后不同阶段生殖细胞凋亡进行研究。结果 胚胎第13.5天原始生殖细胞即有较高的凋亡率,胚胎第19.5天到出生后第1天,未检测到凋亡生殖细胞,出生后第7天精原细胞分裂增生,伴有较高的凋亡率,与其他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出生后第14天精母细胞凋亡率最高,与其他日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D大鼠雄性生殖细胞发生,发育,成熟过程中都存在凋亡,主要发生在处于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  相似文献   

7.
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来理综必考的内容。为了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命题者常常会附加特殊条件,使题型新颖独特,基因致死类习题就属其中之一。基因致死主要包括:显性致死、隐性致死、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根据基因所在位置分为:常染色体基因致死、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动物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经由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胚胎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并能传给后一代的动物。被导入的外源目的基因称为转基因。经转基因操作成功的受精卵或胚胎所发育的第一代个体称为首建者。1974年Jaenisch等首次报道应用显微注射法将SV40注入鼠胚胎获得第一例嵌合型转基因小鼠。至今,转基因动物  相似文献   

9.
小鼠作为发育机制的模式动物,其生殖细胞分化与发育的研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综述了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与增殖的机制,以及原始生殖细胞向生殖细胞的分化,卵母细胞与精子的发生与发育机理,讨论了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以及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所以又叫成熟分裂。在整个分裂程过中,进行一次染色体复制和两次细胞分裂,结果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使体细胞的染色体2N 减为配子染色体 N,所以,有人认为,它又是染色体组数的减半分裂。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的生殖细胞(性母细胞)的一半,受精以后,合子中的染色体又恢复了原来的数目,这对于保证同种生物细胞中含有固定数目的染色体,从而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于早期胚胎内细胞团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另一种是来自于胚胎生殖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Cs)。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胚胎植入子宫后,随着原肠运动的发生,胚胎开始向三个胚层分化,同时生殖细胞开始形成和特化。胚胎最早期的生殖细胞被称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 PGC),雌雄原始生殖细胞增殖并迁移到生殖嵴,持续增殖后分别进入减数分裂前期和有丝分裂阻滞,分化形成卵原细胞和精原干细胞,经过复杂的发育过程分化形成卵母细胞和精子。该文回顾了小鼠和人类的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特化过程,并且对小鼠和人类精原干细胞的分子特征和体外培养体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影响鸡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克隆因素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于早期胚胎内细胞团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另一种是来自于胚胎生殖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Cs)。  相似文献   

14.
SOX(SRY-related HMG-box)是一类含有HMG box DNA结合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自第一个SOX成员—性别决定基因SRY发现以来,先后共发现了20个成员。SOX不仅在胚胎发育、组织自稳态、神经发育、视网膜发育、骨组织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调控功能,而且在生殖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等过程中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如SOX17能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使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形成生殖细胞,为解决人类的不育问题带来了曙光。该文对近年来SOX家族在生殖细胞发育和命运决定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体外辅助生殖用耗材产品的作用对象是配子、合子及不同细胞阶段的胚胎。因此在评价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限量时,不仅要考虑环氧乙烷的细胞毒性,还应考虑其胚胎毒性和发育毒性。本文对环氧乙烷的毒理作用机制、生殖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进行阐述,探讨体外辅助生殖用耗材产品环氧乙烷残留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鸡胚胎生殖细胞在鼠胚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鼠胚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分离、培养鸡胚胎生殖细胞的方法和条件。方法:分离、培养12.5~13.5d鼠胚成纤维细胞。分离孵化5.5d鸡胚原始生殖细胞,原代培养时不使用饲养层,与性腺基质细胞共培养;继代培养时将其置于鼠胚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在含生长因子、分化抑制因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胚胎生殖细胞。结果:鼠胚成纤维细胞可连续传代18代以上(4个月),3~15代细胞可以用作饲养层细胞。分离的鸡胚胎生殖细胞在饲养层上可增殖形成典型胚胎生殖细胞集落,并能连续在体外培养超过9代。集落未分化标志高碘酸希夫反应(PAS)呈强阳性,体外分化实验表明胚胎生殖细胞具有多能性。结论:用鼠胚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能获得可连续增殖的胚胎生殖细胞。  相似文献   

17.
Wolbachia与昆虫精卵细胞质不亲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在昆虫体内的一类共生菌,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宿主的生殖方式,包括诱导宿主精卵细胞质不亲和(CI)、孤雌生殖、雌性化、杀雄等,其中细胞质不亲和为最普遍的表型,即感染Wolbachia的雄性和未感染或感染不同品系Wolbachia的雌性宿主交配后,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在胚胎期死亡。多数CI胚胎在第1次分裂时,来自父本的染色质浓缩缺陷,导致父本遗传物质无法正常分配到子细胞中,因而引起胚胎死亡。守门员模型认为,产生CI可能需要有两种因子,其中之一使得精子发生修饰改变,导致受精后雄性原核发育滞后。第2种因子可能与Wolbachia的原噬菌体有关,在胚胎发育后期导致胚胎死亡。近期的研究已发现,在Wolbachia感染的宿主中,一些与生殖细胞发生和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改变,Wolbachia可能因此对宿主的生殖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导致CI的产生。本文主要综述了CI的细胞学表型、解释CI的模型及其分子机理,向读者展示一个小小的细菌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策略影响昆虫宿主的繁殖,从而实现其自身的生存和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生殖细胞是多细胞生物体遗传物质传递的载体,在发育生物学、临床医学及畜牧业生产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原始生殖细胞作为胚胎体内最早出现的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多种信号因子的诱导,发生特化、迁移、分化及减数分裂,最终形成单倍体的配子,此过程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受到严格的调控。另外,多能性干细胞向生殖细胞的分化以及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方面在最近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文将主要围绕原始生殖细胞,综述最近几年来关于生殖细胞形成中的转录调控及体外培养体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动物的生殖细胞是从哪里来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细胞是机体内一种特殊分化的细胞。动物的个体发生就是从雌、雄配子的受精开始的,并借此达到种族繁衍。那么,这些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怎样形成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以及怎样形成生殖腺的? 现在已证实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八个门近九十种动物的生殖细胞是从胚胎的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发育来的。原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卵裂球内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质,它可被一定的染料着色,呈现出一定的形态结构,人们把这种物质称为生殖质(germinal plasm)。含有这种生殖质的卵裂球就被称为原生殖细胞,胚胎的生殖细胞就是由它形成的。当然在不同的动物中,这种特殊的细胞质还有别的名称。如昆虫中称为极质(Polar  相似文献   

20.
远缘杂交形成的二倍体鱼和多倍体鱼生殖细胞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性腺染色体制片及组织学切片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的鲫鲤杂交第二代(F2) (2n=100)、异源四倍体鲫鲤(4n=200)、三倍体鲫鱼(3n=150))、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二代(G2)(2n=100)及鲤鱼(Cypninus carpio L)(2n=100)(对照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中鲤鱼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为二倍体精原细胞(2n=100),而远缘杂交形成的二倍体鱼和多倍体鱼的生殖细胞中则观察到明显的染色体数加倍现象,其中,鲫鲤杂交第二代(F2)精巢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加倍现象特别丰富,占检测的染色体分裂相的21.6%,为其产生不减半的二倍体配子提供了直接的细胞学证据,同时也说明远缘杂交是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加倍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在探讨多倍体鱼的发生及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