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功能反应试验,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头/缸时,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1头松褐大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头,平均为3.75头;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头/缸时,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松褐天牛三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 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 龄幼虫的控制作用, 通过功能反应试验, 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 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 头/缸时, 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 1 头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 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 头, 平均为3.75 头; 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 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 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 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 头/缸时, 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 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 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 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 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 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 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栗山天牛幼虫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转主寄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防治世代周期长、 发育整齐的害虫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中, 我们发现该天敌只在寄主1-3龄幼虫时具有良好的寄生效果, 而对3龄以上的中老龄幼虫基本不寄生。为了了解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后其种群能否在栎树林间延续下去, 达到持续控制靶标害虫的效果, 我们调查了其在栎树林间的转主寄主。结果表明: 白蜡吉丁肿腿蜂除了寄生栗山天牛外, 还能寄生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 四点象天牛Mesosa myops和栎块斑吉丁Lamprodila virgata幼虫。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不同转主寄主幼虫的成功率差异显著, 对栎块斑吉丁和双簇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 分别为76.67%和73.33%。寄生上述4种寄主时, 其雌蜂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前期、 产卵量及第2代雌蜂出蜂量、 出蜂率、 体长和寿命等差异不显著, 只有幼虫期和蛹期历期及第2代雌蜂有翅率和雌雄性比略有差异。室内模拟林间寄生试验表明, 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野外生活史研究发现, 这2种天牛幼虫在白蜡吉丁肿腿蜂不适宜寄生的栗山天牛中老龄幼虫期、 蛹期和成虫期均大量存在, 表明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是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栎树林中的主要转主寄主。本研究说明, 在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生物防治栗山天牛中, 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林间寄生栗山天牛的1-3龄幼虫后, 可转移寄生双簇天牛等转主寄主, 以延续其种群, 待下一代栗山天牛幼龄幼虫出现时再转移寄生栗山天牛, 达到持续控制栗山天牛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63-767
为了得到大量用作实验室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种蜂,并提高双条杉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室内进行双条杉天牛人工养殖的基础上,开展了川硬皮肿腿蜂复壮技术的研究,并进行室内放蜂试验检验复壮前后川硬皮肿腿蜂的搜索寄生能力差异。结果发现,在双条杉天牛的实验室饲养过程中,发现该天牛各虫态出现的时间均比野外环境下早10天左右。通过对川蜂进行连续三代复壮并进行室内放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野外收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的平均搜索率为39.33%,寄生率为37.33%,复壮后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8.11%,寄生率为34.4%,两者在对双条杉天牛的搜索寄生能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黄粉虫繁殖的川蜂平均搜索率为30%,寄生率为24.4%,搜索寄生能力存在明显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肿腿蜂是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为了解肿腿蜂搜索寄主的行为机制,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搜索和寄生我国重大林木蛀干害虫——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幼虫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记忆效应随着搜索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用寄主虫粪和木屑混合物预处理后,白蜡吉丁肿腿蜂搜索到寄主的时间缩短。不同学习经历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与寄主栗山天牛相关的气味源物质嗅觉测定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经历栗山天牛幼虫虫粪和蛀屑环境后明显倾向于选择栗山天牛虫粪和木屑混合物,而经历栗山天牛幼虫或辽东栎树皮环境的肿腿蜂对相应的气味选择偏好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多寄主型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学习能力有利于用来防治多种非原始寄主害虫,能够明显提高其对新寄主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释放肿腿蜂是控制天牛的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方法之一。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对悬铃木上天牛的防治效果,首先调查明确了荆州城区危害悬铃木的天牛种类主要为光肩星天牛,其幼虫和成虫数量分别占天牛总数量93.78%和95.45%;室内测定结果显示蜂虫比2∶1、1∶1、1∶2时光肩星天牛3个龄期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6.67%、76.30%、33.34%;野外释放寄生蜂60 d后释放点天牛虫口减退率为52.79%-81.85%。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能够有效控制悬铃木上天牛种群。  相似文献   

7.
1983年,萧刚柔教授和吴坚先生根据采自广东的寄生于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的肿腿蜂,命名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这是我国昆虫分类学家命名的第一个肿腿蜂科新种.其后中名也有用"管氏硬皮肿腿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蜂在我国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管氏肿腿蜂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是咖啡的重要蛀干害虫,主要为害小粒咖啡,对我国咖啡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本试验利用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开展咖啡灭字脊虎天牛防治。结果表明:在室内寄生试验和实验室模拟防治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寄生率最高可达到93.33%和61.18%;林间放蜂试验中,以单株罩笼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防治效果最好,寄生率最高为38.38%和23.36%,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2.69%;放蜂60 d后防治效果最佳,放蜂时间间隔应以60-90 d为宜。  相似文献   

9.
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是我国东北危害栎树的重要害虫。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研究中,通过功能反应实验方法探讨了利用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取食寄主补充营养的过程中,对栗山天牛1~2龄小幼虫的致死作用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为0.53头。寄生作用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寻找时间21 d内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头。当该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头时,对栗山天牛致死作用和寄生作用的寻找效率均随寄主密度的上升而降低。当寄主密度固定不变时,随着寄生蜂密度的增加寄主的死亡数量线性升高,被寄生的寄主数量也上升,但该肿腿蜂对栗山天牛低龄幼虫致死作用和寄生作用的寻找效应均显著下降,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是防治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良好天敌。研究结果对于合理评价白蜡吉丁肿腿蜂在生产上的控害能力和制定寄生蜂的林间释放应用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管氏肿腿蜂进行了防治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可达40%~70%,而且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放蜂量的增加而提高,按虫蜂比1∶1、1∶5和1∶10分别放蜂,寄生死亡率依次为35.4%、48.3%和68.9%;最佳放蜂时间为8月中旬,此时放蜂的校正寄生率为55.67%,明显地高于7月份和9月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发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科学而客观地评价肿腿蜂对蛀干害虫的控害作用,研究了松脊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建立了肿腿蜂类寄生蜂室内控害效能评价体系,并证明了其可行性。该评价体系包括供试虫源标准、寄生蜂生物学与寄生行为学观察、寄生蜂对寄主的功能反应和寻找寄主效应以及寄生蜂的忠岐指数(Y)4个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松脊吉丁肿腿蜂具有较强的控害潜力,单头雌成虫能防治3—4头松褐天牛3龄幼虫,21d内最多可致死9.07头寄主幼虫;寄主密度对单头寄生蜂寄生作用功能反应的测定结果与对寄生作用寻找效应的测定结果以及对产卵量影响的测定结果一致;综合评价该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控制效能,释放比为1∶1(即1头肿腿蜂雌蜂:1头3龄松褐天牛幼虫)时最高,其忠岐指数Y为39.63,这可能是肿腿蜂类天敌特有的抚幼习性所致,结论也与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及寄生行为学观察结果相同。研究结论证明该评价体系是稳定可靠的。评价体系在利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时为筛选最佳寄生性天敌种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青杨天牛是我县杨树的主要枝干害虫,我县从2008年开始,在国营榆树台机械林场、国营靠山机械林场杨树人工林内采取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经过三年的防治,青杨天牛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下降,在我县防治效果能达到40.81%,寄生率达到36.48%。  相似文献   

14.
繁育川硬皮肿腿蜂替代寄主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琼  周祖基  杨伟  胡杰  杨春平 《昆虫学报》2005,48(3):375-379
在室内用直接接蜂和药物麻醉寄主后接蜂的方法,对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ulumFairmaire、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苹眼天牛Bacchisa dioica (Fairmair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Guenée、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Smith)、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 等10种昆虫作为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繁蜂替代寄主的适合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比较了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供试寄主上的寄生率、出蜂率、发育历期、后代的雌性比率、寄生繁殖能力和冷藏对成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及寄主的不同处理间只有寄生率和出蜂率两项指标可能有显著差异,能反映繁蜂寄主的适合性。据此,从10种供试寄主中筛选出黄粉甲和玉米螟两种优良的繁蜂替代寄主,为该蜂的大规模繁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在双条杉天牛幼虫上的产卵行为,其行为过程包括聚集、检验、蛰刺、清理寄主、取食、游走、产卵、休息.在不同寄主上,管氏肿腿蜂卵的分布存在差异:在桑虎天牛幼虫上卵大部分横向排列在寄主体表,两侧和背腹面卵的数量差异极显著;在黄粉虫幼虫体表卵的分布是随机的,卵的排列方向无规律性.从接蜂到产卵,有产卵经验的雌蜂所需的时间显著短于无产卵经验的雌蜂.  相似文献   

16.
花绒坚甲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正> 花绒坚甲Dastarcus longulus Sharp属鞘翅目,坚甲虫科。我国北京、辽宁、山西、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市都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可寄生光肩星天牛、刺角天牛、云斑天牛、桑天牛和松褐天牛等。在北京市是光肩星天牛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从5月至9月都有幼虫寄生,自然寄生率最高可达到60%,对开展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弄清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我们于1979~1985年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外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川硬皮肿腿蜂携带松墨天牛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生物导弹为理念,应用寄生性昆虫携带病原物双重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目前研究的新领域,更是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防治的新途径.[方法]本文以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为载体,通过测定4株松墨天牛致病菌的孢子粉和孢子悬浮剂对其毒力大小和川硬皮肿腿蜂对4株菌的2种剂型的初始携带量及存留量,分析不同菌种与不同剂型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和川硬皮肿腿蜂体表孢子脱落趋势.[结果]川硬皮肿腿蜂雌成蜂携带粉剂孢子的死亡率高于携带悬浮剂的,但川硬皮肿腿蜂对粉剂孢子的携带量却远远高于悬浮剂孢子的携带量.当喷施孢子悬浮剂时,川硬皮肿腿蜂的累计死亡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同样携带量也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白僵菌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较绿僵菌高,致死速率也较绿僵菌大,但川硬皮肿腿蜂对白僵菌的携带效果却比绿僵菌的效果好.并且不论剂型和菌种,川硬皮肿腿蜂体表的孢子在第1d后都脱落最为明显,而后均保持较缓慢脱落.[结论]本研究证明川硬皮肿腿蜂携带松墨天牛致病菌的方法是可行的,其中白僵菌孢子粉更适合携带.  相似文献   

18.
杨忠岐  唐艳龙  姜静  王小艺  唐桦  吕军  高源 《生态学报》2012,32(24):7764-777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中老龄幼虫和蛹的重要天敌,但其寄主栗山天牛世代周期长(3年1代)、发育比较整齐,不利于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稳定.为了解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后,其种群能否在栎树林间长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持续控制栗山天牛的防治效果,调查研究了花绒寄甲在栎树林间的转主寄主和种群保持机制.结果表明,在东北辽东栎树干和树枝上除了栗山天牛外,还有其他8种天牛危害: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四点象天牛(Mesosa myops)、中华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锯天牛(Prionus insularis)、双带粒翅天牛(Lamiomimus gottschei)、八字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tohokensis)、日本绿虎天牛(C.japonicus)和拟蜡天牛(Stenygrinumquadrinotatum).其中以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四点象天牛和拟蜡天牛数量较多,而花绒寄甲在辽东栎树干上的垂直分布与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的垂直分布重叠较多.室内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对四点象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6.67%,对蛹的寄生率达到了43.33%;对双簇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0.00%,对蛹的寄生率为6.67%.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在林间的生活史调查和研究发现,花绒寄甲可寄生的这两种天牛的中老龄幼虫和蛹,在花绒寄甲不适宜寄生的栗山天牛幼龄幼虫期大量存在,表明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是花绒寄甲在栎树林中的主要转主寄主.由于这些转主寄主的存在,花绒寄甲在不利于其寄生的栗山天牛卵期、幼龄幼虫期可转移寄生这些寄主,从而在栗山天牛危害的栎树林间保持了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对栗山天牛长期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pp.(Hymenoptera:Bethylidae)寄生低龄天牛幼虫和吉丁类蛀干害虫。本研究利用核糖体ITS序列和3个线粒体基因序列区分8种常见的肿腿蜂。测出8种肿腿蜂的核糖体间隔区ITS1-5.8S-ITS2序列全长2 060 bp。通过对ITS序列分析,根据ITS1序列1 319-1 333 bp位置处"CTTCT"的个数,将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沙蒿吉丁肿腿蜂、苹小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这7种肿腿蜂分成两类,其中,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沙蒿吉丁肿腿蜂为一类,有3个"CTTCT"单元,新发现的苹小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为另一类有两个"CTTCT"单元,所以,ITS序列能够将苹小吉丁肿腿蜂、松脊吉丁肿腿蜂和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从已知种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中区分出来,也为这些新发现的肿腿蜂个体成为新物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8种肿腿蜂线粒体基因cytb,12S和16S 3个基因片段,并结合线粒体基因序列数据和系统发育树。所得的结果表明落叶松吉丁肿腿蜂的所有个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单独的姐妹群,并且在所测的3个基因中落叶松吉丁肿腿蜂都有很高的自检支持率(90%以上)。cytb和12S基因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松脊吉丁肿腿蜂的所有个体聚集为一个单独的类群(自检支持率在90%以上)。这种多个基因综合比较分析的方法,为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的个体种类鉴定及线粒体基因的进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最终肿腿蜂新种的鉴定仍需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基因,研究该基因在黄粉甲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被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寄生后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该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该基因全长758 bp,分子量为16.96 k Da,无信号肽,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的相似性达97%。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黄粉甲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成虫中表达量最高,在脂肪体中的表达量高于血细胞。被管氏肿腿蜂寄生6 h后,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基因在寄生与未寄生黄粉甲蛹内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寄生12 h后,该基因在寄生蛹中的表达量降低了1.96倍;寄生24 h和48 h后,该基因在寄生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升高3.16倍和5.6倍。[结论]管氏肿腿蜂寄生能影响黄粉甲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