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型凝集素DC—SIGN因参与艾滋病毒(HIV)感染并介导免疫启动而成为凝集素家族的研究焦点。DC—SIGN不仅参与HIV感染,而且与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着密切联系。如丙型肝炎病毒(HCV)、埃博拉病毒、巨细胞病毒、SARS病毒、结核杆菌、幽门螺杆菌以及利什曼原虫等。DC—SIGN可能在病原微生物的慢性感染和免疫逃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首先是在DC表面发现的II型跨膜凝集素受体,能够与细胞间黏附因子2(ICAM-2)和ICAM-3结合,并能识别结合富含甘露糖的碳水化合物和含岩藻糖的多糖结构(如Lex,Ley,Lea及Leb)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摄取、处理、提呈可溶性抗原,诱发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DC-SIGN诱发的信号通路能下调宿主免疫应答,导致病原体扩散、传播、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近年来,人们通过对许多病原体的免疫逃逸现象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发现DC-SIGN与病毒的糖蛋白、细菌和真菌的荚膜多糖(CPS)等结合,使病原体藏匿于DC细胞而逃避溶酶体的降解,促进病原体传播实现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3.
DC-SIGN与免疫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也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DC-SIGN属于DC表面C型凝集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它既是DC病原体模式识别和黏附受体,又作为DC特征性多功能免疫分子,参与DC免疫调节作用。DC-SIGN在调节DC黏附迁移及炎症反应,激活初始T细胞及启动免疫应答,以及病原体与肿瘤的免疫逃逸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DC-SIGN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更深入研究,可为临床相关疾病机制探讨与防治进一步提供新的有力依据和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4.
病原真菌感染与TOLL样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黎  纪蕾  孟玉芬  陈世平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4):158-162
TOLL样受体(TLR)是参与天然免疫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与许多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结合后通过MyD88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途径启动宿主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特征性糖磷脂甘露聚糖可被TLR2、TLR4识别,诱导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及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等来介导宿主的抗真菌免疫反应。烟曲霉则可能利用表型转换(酵母样与菌丝态),通过不同TLRs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识别。新型隐球菌的多糖荚膜成分葡糖醛氧化甘露聚糖GXM可与TLR2、TLR4、CD14结合,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对GXM的内化、吞噬中起重要作用,而不是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酿酒酵母胞壁成分酵母多糖则可激活TLR2、TLR6异源二聚体。总之,TLR与真菌配体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及其活化后胞内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临床真菌病的免疫调节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包括2 005份鼻咽拭子和39份肺泡灌洗液),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CoV)和人博卡病毒(HBoV)。其中,656(32.09%)份标本经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52份标本为双重感染。FluA检出率最高(13.36%),其后依次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10.23%)、FluB(4.84%)、ADV(1.96%)、PIV(1.76%)、RSV(1.32%)、CoV(0.59%)、hMPV(0.39%)和HBoV(0.20%)。但各月病毒检出率分布不均,2009和2010年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当年11月(53.07%和65.59%),低谷都出现在当年5月,且2009年5~9月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010年同期(32.02%vs15.38%,P<0.05)。其中,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2009年10月~2010年1月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占当月检出FluA的100%,2009年6~9月也占当月检出FluA的较高比率,依次为90.91%(20/22)、75.00%(15/20)、48.00%(12/25)和56.25%(18/32)。比较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别在上呼吸道感染(URTI)和下呼吸道感染(LRTI)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URTI,85.29%vs76.61%;LRTI,14.71%vs23.39%;P>0.05)。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还与年龄相关,0~4岁组和5~1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0~4岁及≥65岁组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检出率最高,FluA次之;其余年龄组中FluA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中15岁以下儿童占50%(26/52),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84.62%(44/52)。本研究表明,上海地区2009~2010年FluA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2009年FluA的优势亚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结果提示,应长期监测主要呼吸道病毒的活动水平,并加强对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整联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分子,除介导细胞与胞外基质及细胞间的粘附外,还对细胞的识别、生长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FMDV对细胞的侵染依赖于宿主细胞受体,整联蛋白作为口蹄疫病毒侵入细胞的关键决定簇,在致病机制、组织和器官嗜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整联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在FMDV感染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阐明FMDV侵染细胞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常建  陈芳艳  韩黎 《微生物学报》2015,55(12):1537-1542
摘要: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细胞是其引发有效感染的必要环节,该过程依赖于宿主细胞内肌动蛋白骨架的重排。丝切蛋白(cofilin)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参与多种病毒、细菌及真菌的感染过程。病原微生物感染可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发生两相变化,同时伴随cofilin的磷酸化水平改变。通过突变、抑制或过表达改变cofilin 的活性均能有效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本文将对宿主细胞cofilin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及可能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于2011年4月11日举办"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研究热点论坛"。会议将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就国际当前病原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科的现状及发展作报告。上午将邀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Wun-ju Shieh博士作  相似文献   

9.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是一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结合的免疫学效应。ADCC效应主要是通过效应细胞膜表面的受体IgG Fc受体(Fc receptor,FcR)如FcγRIIIa(CD16)、FcγRIIc(CD32)、FcγRI(CD64)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相应IgG抗体的Fc段而促发效应细胞脱颗粒和细胞因子分泌的一类细胞毒效应。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已有研究证实了,ADCC效应在控制HI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ADCC效应在抗HIV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杨庆利  陈浩  韦平 《病毒学报》2011,27(1):18-25
体外培养雏鸡大脑神经胶质细胞并纯化得到小胶质细胞。分别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广西超强毒力(vv)株YL040920和弱毒疫苗株CVI988/Rispens感染小胶质细胞,每日观察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毒感染后小胶质细胞中MDV MEQ蛋白的表达,并用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qRT-PCR法分别检测MDVmeq基因(meq-DNA)的复制以及gB基因mRNA(gB-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用qRT-PCR法检测MDV感染对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家族(TLRs)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发现,YL040920株和CVI988/Rispens株病毒均能感染小胶质细胞,病变细胞呈多灶性脱落并形成空斑,随病变进展迅速增大并融合。可在MDV感染的小胶质细胞核内检测到MEQ蛋白,并在感染细胞中检测到meq-DNA的复制和gB-mRNA的转录。YL040920株感染的小胶质细胞中病毒载量和gB-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以相同病毒量CVI988/Rispens株感染的小胶质细胞中的相应量(P≤0.05/0.001)。MDV感染可上调小胶质细胞TLR15和TLR1LB基因的转录水平。小胶质细胞中TLR15和TLR1LB mRNA的转录水平在YL040920感染1 d后升高,于3 dpi达到最高值,到5 dpi时有所降低。检测到小胶质细胞中TLR1LB mRNA转录水平在CVI988/Rispens感染1 d后升高,到3 dpi时达最高值;而TLR15 mRNA的转录水平在3 dpi后开始升高,二者在5 dpi时均降低。比较YL040920和CVI988/Rispens对TLRs mRNA转录的影响发现vvMDV YL040920感染小胶质细胞后主要促进其TLR15基因的转录(P≤0.01/0.001),而弱毒疫苗株CVI988/Rispens感染后主要促进TLR1LB基因的转录(P≤0.001)。  相似文献   

11.
刘晓宇  陈芳艳  韩黎 《微生物学报》2018,58(8):1340-1348
LC3相关吞噬作用(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LAP)是一种宿主细胞吞噬和降解病原体的高效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AP在清除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在外源刺激下,宿主细胞通过招募自噬相关的蛋白实现LC3向单层膜吞噬泡的聚集,从而提高其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效率。不同病原微生物应对LAP的杀伤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本文对LAP发生的一般规律、各种微生物感染过程中LAP发生的不同情况及其近期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硫酸肝素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带负电荷的多糖结构。研究表明辛德毕斯病毒等甲病毒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完成对细胞的感染。提示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是甲病毒感染细胞的受体或共受体。  相似文献   

13.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对犬科动物造成严重危害的烈性传染病。近年随着CDV在灵长类动物中暴发,研究者开始关注CDV是否具有潜在感染人的风险。目前虽然无直接证据证明CDV可在人体内定殖,但CDV在体外能感染人源细胞,且人体内CDV关键受体SLAM和Nectin-4与灵长类动物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CDV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本文对CDV分子结构特征、CDV感染宿主靶细胞过程、CDV入侵宿主所需关键受体以及CDV野毒株体外感染人源细胞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CDV对人是否具有潜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HIV-1的表型及其感染的细胞嗜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驰宇 《动物学研究》2004,25(4):363-368
HIV-1的表型分为合胞体诱导型(syncytium-inducing,SI)和非合胞体诱导型(non-syncytium-inducing,NSI)。依据所用辅助受体和感染靶细胞的不同,HIV-1又被分为R5、X4和R5X4型。R5和X4型病毒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而R5X4型病毒可利用这两种辅助受体。在病毒的复制力、细胞嗜性以及合胞体诱导能力上,SI型与X4型病毒一致,NSI型与R5型病毒一致。在HIV-1感染过程中,疾病的发展伴随着病毒从NSI型向SI型、及R5型向X4型的转变。HIV-1的表型影响和决定着HIV-1的感染、传播及AIDS的疾病进程。HIV-1的表型和细胞嗜性主要由病毒gp120的V3区(特别是第11和25位的氨基酸)决定。V3区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将为预测HIV-1的表型,以及病毒感染后的疾病进程提供生物信息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9—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领域细菌相关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介绍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的申请数量、资助项目数量及资助率,并对申请代码、依托单位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领域细菌相关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对犬科动物造成严重危害的烈性传染病。近年随着CDV在灵长类动物中暴发,研究者开始关注CDV是否具有潜在感染人的风险。目前虽然无直接证据证明CDV可在人体内定殖,但CDV在体外能感染人源细胞,且人体内CDV关键受体SLAM和Nectin-4与灵长类动物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CDV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本文对CDV分子结构特征、CDV感染宿主靶细胞过程、CDV入侵宿主所需关键受体以及CDV野毒株体外感染人源细胞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CDV对人是否具有潜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08—2017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获得资助的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科学领域肝炎病毒相关项目进行回顾分析,介绍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数量、资助项目数量及资助强度,并对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科学领域肝炎病毒相关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两种病毒侵染中国对虾后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与免疫标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病毒病原及其宿主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病虾体内存在球状与杆状两种病毒病原,有时在同一病虾组织的同一细胞中可见两种病毒同时侵染现象,该现象提示存在复合感染的可能。利用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对感染病虾细胞质中出现的球状病毒作定位标记,初步结果表明已分离提纯的球状病毒与感染病虾细胞质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性质基本相同。病毒侵染后,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侵染后期,可见溶酶体及多种膜性结构大量增生、细胞核被一些微管样结构包裹等特殊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效应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和清除病变细胞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机制.通过ADCC途径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包括: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相似文献   

20.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1986年由美国癌症中心首先从淋巴增生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到的一组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与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及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同属于疱疹病毒B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