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丽的历程     
二十多年前有人提出把她保护起来,这一建议虽被采纳,却未被看好。后来,她奇迹般地把一个贫困山区领向富足,赢得了人们刮目相看。然而,她自己十分清楚,这背后包含着多少付出和代价。这使她更加确信,今后的路向不能只朝着富足,还有更多别的追求。她继续前行在路上……,她——人们来到九寨沟所寻觅的“美丽”。  相似文献   

2.
九寨沟的水,是上帝赐给四川、中国乃至世界的极其独特的自然遗产。她的美尽人皆知。然而,这只是九寨沟展现给世人外在的美。作为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我有幸走进九寨沟的另一个世界,充分感受到了她的野性之美。  相似文献   

3.
节头虫一属的标本是M.Chauveau采自贵州铜仁县以北的页岩地层内,其时代不详。采集者把这些化石带回法国交Bergeron(1899)研究。Bergeron认为这一三叶虫是一新属,并把模式种以采集者的名字来命名,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三叶虫,可能属于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在贵州东北部分布很广,寒武系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之下,出露完整(插图1)。这一地区的寒武系经林焕令、王俊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10日,1983年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授予美国植物学家、康奈尔大学的女博士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表彰她发现玉米“转座因子”的光辉成就。麦克林托克于1902年6月16日出生于美国康湟狄格州哈特福特,已81岁高龄,未婚,现住纽约。5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玉米中遗传物质的研究,人们称她“玉米夫人”。她是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第三个妇女。在这之前,她的成果于1970年获美国科学奖章,1981  相似文献   

5.
蜿蜒的长江和与之汇合的汉水,把武汉地区一分为三,成为有名的武汉三镇。大江两岸,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间镶嵌着许多美丽的山丘。汉阳地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很久以前,天上一位仙女思慕人间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爱上一位勤劳勇敢但生活寒苦的青年农民,决心下凡人间。她肩挑扁担,随身带着米粮、石磨和炊锅。不料,王母娘娘盛怒,命风雨雷电将她击中,立地为山——仙女山。米粮、石磨、炊锅和扁担也散落在附近,成为山丘,即如今的米粮山、磨子山、锅顶山和扁担山。就在汉阳这座小小的米粮山上发现了中国的第一块古蝎子化石。这是一只生活在距今三亿年前的晚泥盆世时代的蝎子。它在地球上出现的时代远比人类的出现要早得多。那是80年代初盛夏的一天,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更加炎热难挡。一个上午的工作只采集到一些植物化  相似文献   

6.
胡秀英女士过了年就是九十七岁,她整整大我八岁多,算来是前清光绪三十四年生(1908年),即辛亥革命前三年.她无疑是中国植物学界的老大姐,论理应该列于老师辈,但她又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博士,所以中国植物学界都尊称她为胡博士(以下均用此称呼).但看她的学历是1933年在南京金陵女大(Ginling Girls'College)毕业,而正是该年我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生物系,于对日抗战之初毕业.如此说,却又可以算同辈,那就作"师兼友"吧!  相似文献   

7.
肖邦娟老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26年来,她一直把搞好生物教学、培养人才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屡创佳绩。在兰州任教时,为了教好农业基础课和红医课,她不辞辛苦,亲自走访农民,并带领学生开辟了70亩地的校办农场,编写了结合当地实  相似文献   

8.
董玉琛院士因突发冠心病,于2011年9月26日7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她的不幸逝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物种质资源学家,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董玉琛是我国著名作物种质资源学家,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地质古生物学家张玉萍同志因患晚期腹腔肿瘤,医治无效,于1985年1月10日20时10分逝世,终年五十岁.张玉萍同志于1934年1月21日出生于天津市.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毕业,取得"地质工程师"文凭,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此开始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新生代地层和古哺乳类化石的研究.卅年以来她一  相似文献   

10.
在秦岭.在佛坪.你能置身在真正的野性世界之中,一睹野性之美。然而,千万记住不要去惊扰它们.不要做出褒渎这一圣洁天堂的任何事情.保佑她吧.让她永世相存。  相似文献   

11.
正火狐狸姐姐最近有两个梦想特别想实现,一个是赚钱,一个是上天。当她把想法说出来时,机智的糖兄分分钟就想出了好主意:"开一家卖翅膀的微店吧,能随时帮你畅享蓝天,又不耽误赚钱,一举两得!"火狐狸姐姐立刻采纳了建议。这不,开店第一天,她就连忙给我推送微店链接。这是典型的杀熟买卖啊!不过,我还是给她一点儿面子吧。  相似文献   

12.
正最初认识黏菌是在实验室的资料图片中。还记得我的导师王琦教授为了让我对这个我完全陌生的生物体感兴趣,她把书柜中多年积累的带有黏菌彩色图片的文献资料全部拿给我看,我翻阅着,也惊艳着!图片中它小巧亮丽、多姿多彩的精致身影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米粒儿大小的生物体,居然也能呈现出这样的美丽!也就从那一刻起,我与黏菌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要做实验,这几年一到  相似文献   

13.
《蛇志》1991,(1)
美妙的色泽,独特的口感,精制的包装,神奇的功效——这就是中外合营沈阳康源蛇制品有限公司隆重推出的新产品“蛇酒王”。她一出现在市场上,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位饮者写道:如果把各种名酒比作森林,在这“森林”中,人们最青睐“蛇酒王”之树;如果把各种名酒比作银河,在这“银河”中,人们最向往“蛇酒王”之星。一位名人盛赞:“壮阳至宝,益寿珍品”。而反映“蛇酒王”神奇功效的近乎神话的说法,令人难以置信的疗效例证,就同“蛇酒王”本身—样叫人好奇,给人谤感。为此,《蛇志》杂志社记者刘晓平(以下简称刘)采访了该酒主要研制者,“中国蛇协”覃公平第一会长(以下简称覃)。  相似文献   

14.
胥丹丹 《生命世界》2007,(10):92-97
她是一位仪态万方的女性。她还是一位足迹遍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女性。走在路上的时候,她摄影,写诗。好望角的风暴和异国街头的艺人都成为她镜头里的风景,诗歌中的意境。走在路上的时候,她篆刻,有个叫做"梦廊"的地方,收集了她很多的随兴之作。  相似文献   

15.
灰姑娘的马车已经来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克夷 《生命的化学》2001,21(3):257-258
在今年 3月 2 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Vol.2 91 ,No .5 5 1 2 )汇编了 7篇综述和 6篇简介组成一个专辑“糖和糖生物学”。在此专辑前有一篇导论 ,题为“灰姑娘的马车已经来了”。这预示了长期以来被人们看成灰姑娘的糖类在搭上了仙人的马车后 ,将以她天生的丽质出现于上层社交场合。这 7篇综述中第一篇的题目是“寻觅医学上的甜蜜之点”。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 ,一些致力于开发糖类药物的公司经历过的坎坷以后 ,着重介绍了糖类药物在治疗炎症、用作肿瘤疫苗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另外有一篇简介列举了 7家公司最新推出的 9种已经应…  相似文献   

16.
寄语     
在全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百花园中,《生理科学进展》这朵小花,以其特有的色彩,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今天,她已迈入第17卷的门栏,继续承受着读者给予的鞭策与激励;继续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年来,《进展》为国内外生理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尽了绵薄之力,值得欣慰。她能茁壮成长,是广大读者辛勤培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孔昭宸 《化石》2007,(3):22-24
巍峨的青藏高原,雄踞于地球之巅,这片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以其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地域文化,曾召唤着来自不同国度和年龄段的科学工作者致力于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题的科学研究。他(她)们在这片惊险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雪域高原的崎岖山路上,留下了其足迹,取得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的主题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古生物学证据。翻开亚洲新生代地质历史,喜马拉雅山的上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于这条东西长2400余km,南北宽200~350km的山峦重迭、群峰林立的山系隆起,不仅制约…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秋季的来临,我门诊上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是高收入人群,而且主诉有不开心、睡眠不好。其中有一位大学教授、博导,来就诊时说: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经常紧张、入睡困难,还有胸闷心慌。她焦虑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告诉她:"这是得了抑郁症。"她吃惊地问我:"这怎么可能?"因为她以前一直是一个开朗积极的人,很少有不开心的时候,怎么最近会变成抑郁症呢?我跟她说:"秋天是万物肃杀萧条的季节,人体在  相似文献   

19.
一位名叫路易丝·邓恩的年轻的澳大利亚农民的夫人,于1979年9月6日在一条流经她家农场的科克思河边,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大型绝灭了的有袋类原齿兽化石。她家的农场位于新南威尔士北部的汤巴泉附近。化石包括一个头骨和几乎完整的骨架,是已知保存最好的原齿兽标本中的一个。起先邓恩夫人发现有一块化石骨胳突出于科克思河岸边,就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用螺丝刀和尖的探子仔细地将化石周围的土移去,再用画笔掸去浮土,将化石暴露一定面积后,她确信这不是一般的动物化石。于是她查阅了附近博物馆的百科全书,确认这是原齿兽化石。她立即与一些科学机构进行了联系。悉尼澳大  相似文献   

20.
潘云唐 《化石》2004,(4):28-3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郝诒纯先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卓越的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她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直接间接受教于她的中青年学子一直深深地缅怀她的伟业丰功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