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及药物综合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维持正常的肺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PS异常与ALI/ARDS的发病有关,给予外源性PS亦可治疗ALI/ARDS。本文就外源性PS在盐酸吸入性ALI/ARDS的第二时相中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赵晓琴  陈强  覃桦 《蛇志》2010,22(3):210-213
目的研究大剂量乌司他丁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54例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n=80),对照组(n=74)。记录两组患者开始治疗、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结果;记录患者在ICU治疗的转归。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3天UTI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两组患者PaO2、PaO2/Fi O2、SaO2均有上升,UTI组PaO2/Fi O2略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者PaO2、Sa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UTI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比较(UTI组52.5%,对照组52.7%,P=0.980)无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UTI组低于对照组[UTI组(14.8±3.9)天,对照组(16.7±4.2)天,P=0.020]。根据ALI/ARDS发生的病因分为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进行亚组分析(A组:肺内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B组:肺内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C组:肺外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D组:肺外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发现乌司他丁对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C组)的ICU时间、ICU内死亡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不使用UTI的患者(D组)。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用于ALI/ARDS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高血糖的发生率低,尤其是乌司他丁治疗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的预后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3.
《蛇志》2020,(1)
国内外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异常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对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的替代疗法也日益重视。本文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急性肺损伤后的变化及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研究生地黄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地黄预防组、生地黄治疗组,通过气管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大鼠ALI/ARDS模型,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变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中总蛋白含量,BALF细胞悬浮液离心涂片Giemsa染色后光镜下细胞分类计数,H.E.染色肺部组织并通过光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分析生地黄水提物对ALI的保护作用。结果:生地黄干预组BALF中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和炎症细胞总数明显降低(P0.0),肺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生地黄对ALI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对ALI/ARDS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绝大多数ALI/ARDS患者需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在提供可接受的肺部气体交换的同时治疗基础疾病,但机械通气本身也会引起肺部损伤,即机械通气性肺损伤(VILI)。而通过调整机械通气参数的设置,使用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减低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性肺损伤程度,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28天死亡率,明显改善ALI/ARDS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最大程度地肺保护作用。本文从气道平台压,通气容积,呼气末正压等几个不同通气参数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讨论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肺部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病机制的大量研究表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激活是其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姜黄素作为治疗ALI/ARDS的可能潜在性药物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晰.该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二甲基亚砜(D组)和姜黄素治疗组(T组),通过大鼠ALI/ARDS模型,利用光镜H.E.染色观察肺部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肺湿/干重(W/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动态变化,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F-κB蛋白水平变化,分析姜黄素对ALI的保护作用以及NF-κB、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造模后4 h,M组BALF中TNF-α、IL-6升高并达高峰(P<0.05);姜黄素干预后,T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BALF中蛋白渗出、TNF-α和IL-6明显减少(P<0.05).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组大鼠肺组织蛋白抽提物中存在少量NF-κB蛋白,而M组明显升高,在4 h时达高峰,这一峰值出现时间与造模后肺内炎性损伤因子TNF-α、IL-6释放的高峰时间相吻合.姜黄素治疗后T组肺组织提取物NF-κB水平显著低于M组,且在12 h达高峰(P<0.05).D组与M组各检测指标未见差异(P>0.05).结果表明姜黄素能明显抑制ALI/ARDS后的NF-κB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对ARDS可能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博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3):216-218,I0006
目的建立黄磷及其化合物急性吸入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0、4、12、24、48 h时间点处死)。采用自制染毒装置,间歇染毒形成ALI/ARDS模型。观察ALI/ARDS大鼠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肺系数和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肺损伤后大鼠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恶化,肺系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成功地建立了黄磷及其化合物急性吸入致大鼠ALI/ARDS的模型,为黄磷及其化合物吸入中毒的防治研究提供良好实验基础,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气体吸入致ARDS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激文  阮海林 《蛇志》2016,(4):488-490
正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效应细胞、炎性介质共同参与,并呈现出级联放大的继发性弥漫性肺实质损伤和瀑布样炎症继发性损伤。据统计[1],ALI/ARDS的病死率在26%~35%,其致病环节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元化,已成为临床危重病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近年来,IL-6/GP130/STAT3信号通路靶向治疗急性肺损伤已成为了研究热点,为急性肺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也为急性肺损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IL-6/GP130/STAT3信号通路在急性肺损伤治  相似文献   

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肺损伤(ALI)多由低氧性呼吸衰竭引起,导致高通透性肺水肿,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近十年来,针对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为探索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指明了新的方向。个别生物标记物已在一些大型、多中心ARDS试验中得到证实。但迄今仍没有一个或一组生物标记物常规应用于临床。随着人类对ALI发病机制理解的进一步深入,或许不久的将来,生物标记物会真正应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本文将概述近年来ALI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范诗琴  郑文莉  马静 《生命的化学》2023,(11):1767-1772
肠道和肺部具备相似的黏膜结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菌群紊乱影响肠道疾病和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发展和预后。当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时会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诱发肠道免疫反应并增加肠黏膜上皮的通透性,细菌及炎症因子经肠-肺轴或其他路径引发肺部疾病,致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肺部疾病预后不良。本文将重点关注肠道菌群失调与ALI/ARDS的关系,阐述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肠道和肺部慢性炎症,为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肺部疾病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后续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