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磊 《动物学杂志》2013,48(3):474-479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食管皱襞发达,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颈段多于胸段,黏膜肌层为一层纵肌,厚约0.06 ~0.26 mm.肌层为一层厚约0.19~0.27mm的环肌.腺胃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单管腺和复管腺两种腺体,单管腺仅深约0.11 ~0.20 mm;复管腺厚约1.19~1.26 mm,占管壁的77.8% ~80.4%.肌胃的类角质层发达,厚约0.16~0.24 mm.肌胃腺呈管状,与类角质层突起形成皱襞.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肠绒毛无分支和中央乳糜管,十二指肠绒毛长而密集,空肠绒毛呈细长指状,直肠绒毛长且呈叶状.十二指肠与直肠肠绒毛内有大量致密淋巴小结,盲肠绒毛短,肠腺少.  相似文献   

2.
1993-1995年,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我国二重点保护物(BuboBubo)的生态进行了调查,在本地区ChiXiao栖于山地疏林、岩石灌丛及丘陵农田。每年3-6月繁殖,3月下旬产卵、每隔2-3d产卵一枚,每窝产卵2-4枚、孵卵期39d、孵化率88.89%。雏鸟被亲鸟抚育70d后离巢。本区ChiXiao食物以农林鼠类主。  相似文献   

3.
肖文  李运生 《四川动物》1996,15(1):28-29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雀鹰繁殖习性肖文,李运生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宁武0360072.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雀鹰(Accipiternisus)已被列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们于1992—1994年3—10月,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雀鹰的繁殖习性进...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4月26日,在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分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于哑巴沟口(101°04'E,32°41'N,海拔3190 m)发现并拍摄到鹤形目鸟类1只,此鸟头顶及上体灰色,两颊、喉、胸、腹部均为白色,下腹部及尾下覆羽棕色,嘴基部膨起,上嘴基部橙红色,腿、脚均为黄色。发现时在山溪边取食,性怯,甚怕人。经查阅《中国鸟类检索系统》(郑作新,2002),《中国鸟类图鉴》(钱燕文,  相似文献   

5.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麻雀的生态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麻雀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山麻雀在本区最早迁来为5月4日,最晚迁离为9月24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0.64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0.79只。最早营巢期为6月1日,最早产卵期为6月9日,窝卵数4~6枚,最早孵化期为6月13日,孵化期12~13天,孵化率为84.44%;巢内育雏期为13~14天,巢外育雏期为8~9天,幼鸟成活率为86.84%,繁殖力为2.11只。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占75.43%,植物性食物占24.60%。  相似文献   

6.
太平鸟 (Bombycillagarrulus)为我国和日本两国政府协定共同保护的候鸟。近几年发现在芦芽山、庞泉沟、五鹿山、运城、历山等保护区越冬。鉴于该鸟在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于 1 996~ 1 998年的冬季 ,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 ,对其冬季种群密度及食性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环境监测和鸟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1 工作区自然概况芦芽山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宁武、五寨、岢岚 3县交界。东经 1 1 1°55′~ 1 1 2°5′ ,北纬 3 8°3 5′~ 3 8°4 5′。境内森林繁茂 ,灌木丛生 ,水份充足 ,生境多样。2 工作方法2 1 迁徙观察方法 选定…  相似文献   

7.
1999~2002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松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1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分布率为43.48%,种群遇见率为0.5只/km;4~7月为松鸦的繁殖期,5月5日~6月9日为产卵高峰期,窝卵数为3~6枚,孵化期为16~17天,孵化率为94.29%,巢内育雏期19~20天.幼鸟离巢率为90.91%;松鸦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占总食物量的53.16%。  相似文献   

8.
紫啸鸫 (Myiophoneuscaeruleus)为山地溪边生活的鸟类。 1 997~ 1 999年的 5至 9月作者在芦芽山保护区对紫啸鸫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自然概况及工作方法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北端 ,地处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 ,东经 1 1 1°50′~ 1 1 2°5′3 0″,北纬 3 8°3 5′4 0″~ 3 8°4 5′之间。境内森林繁茂 ,灌木丛生 ;总面积 3 2 . 1 8万亩 ,主峰芦芽山海拔 2772m ;年均温 4~ 7°C ,年降水 50 0~ 70 0mm ,无霜期 90~ 1 3 5天。工作过程中 ,我们事先选定三条调查路线 ,(圪洞…  相似文献   

9.
吴丽荣  郭建荣 《四川动物》2008,27(2):251-253
2003~2005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戴胜Upupa epop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戴胜在本区为夏候鸟,多在林缘耕地栖息,巢多筑于树洞中或岩隙岸堤的洞穴里,窝卵数6~7枚,卵均重4.1 g.孵化期17~18 d,育雏期26~28 d.  相似文献   

10.
11.
1 工作方法依据普通翠鸟 (Alcedoatthis)的生物学特性 ,沿本区 3条主要河流梅洞河、圪洞河、汾河为调查路线 ,确定种群密度。 3年共调查 72km流水环境。于每年 5、6月进行 ,每月 4次 ,每条河流每周调查 1次 ,每次3km ,每次调查路线左右视区各 1 0 0m ,由 2人一组记录河流上空飞翔、河滩巨石上停息、正在取食和听到鸣声、河流附近土坎上、岩石上、堤坝上等站立的个体数量。确定其在本区的居留情况时 ,选定西马坊至榆木桥河流环境 ,在每年 3~ 4月和 9~ 1 0月 ,隔日观察 3小时为一次 ,统计其最早和最晚获见日期。表 1 普…  相似文献   

12.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噪鹛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荣 《四川动物》2005,24(4):594-595
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为我国特产鸟类,在山西为留鸟.2002~2004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多在山地疏林灌丛间栖息,在本区种群遇见率为2.35只/ km.巢多筑在阳坡灌木、小乔木横枝上,每窝产卵3~5枚,卵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为97.44%,巢内育雏12~13天.  相似文献   

13.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金眶Heng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的4-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金眶Heng(Charadrius dubius)繁殖生态进行观察,该鸟在在本区为夏候鸟,居留152-156天,栖息生境主要以河岸、沙滩、卵石间,种群数量为0.31只/km,5月下旬开始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18-19天,巢距水源18-33m。  相似文献   

14.
1998~2000年4~9月,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灰头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该鸟每年4月11日~14日迁来,居留期150~151天,5月下旬进入繁殖盛期.营巢期5~6天,窝卵数4~5枚,孵卵期11~12天,孵化率77.8%,离巢率85.7%,巢内育雏8~9天,巢外育雏6~7天.  相似文献   

15.
1992-1995年的4-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金眶 (Charadriusdubius)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4月7-12日迁来,居留152-156天,栖息生境主要是河岸、沙滩、卵石间,种群数量为0.31只/km,5月下旬开始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18-19天,巢距水源18-33m。  相似文献   

16.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红嘴山鸦的种群结构及食物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富才  谢德环  温毅 《四川动物》1998,17(3):118-119
红嘴山鸦(Pyrrhocoraxpyrrhocorax)是山西的留鸟。1994—1996年,我们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其种群结构及食物组成作了考查检验,结果如下。1概况与观察方法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本省吕梁山北部,地处东经111°50′—...  相似文献   

17.
山西芦芽山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越冬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4种空间尺度(10m、100m、300m和距离尺度),对影响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逻辑斯谛回归模型。在300m尺度上.活动点和非活动点的生境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草丛等。活动点周围针叶林面积显著高于非活动点(F=-3.116,P=0.002),虽然针阔混交林在两者中的面积比例都较小,但活动点周围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地低于非活动点(F=-2.255,P=0.024).在灌木林和草丛的面积上两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褐马鸡在300m尺度上喜欢活动于针叶林较多的地域,由于冬季针阔混交林不如针叶林能提供很好的隐蔽条件,褐马鸡避免选择针阔混交林;在100m尺度上,活动点和非活动点的生境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丛,无灌木林生境,活动点的针叶林面积明显地高于非活动点(F=-2.931,P=0.003)。这表明褐马鸡在100m尺度上虽然倾向于选择针叶林,但对其它类型的生境如针阔混交林和草丛是可以利用的,这可能与其广泛取食活动有关。褐马鸡大尺度上的隐蔽条件满足以后,在小尺度上主要是为了获取更为丰富的食物。在距离尺度上活动点距居民点的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显著大于非活动点(F=15.621;6.048,P=0.000;0.018)。通过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发现距灌草丛的距离、距居民点的距离、100m范围内针叶林的面积、树高以及食物的丰盛度是冬季褐马鸡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子。以另外一个研究地收集的数据对所建立的栖息地选择模型的可靠程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对褐马鸡的越冬栖息地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