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蠕形螨爬行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禾秀  徐业华 《昆虫学报》1990,33(3):382-383
蠕形螨为一永久性寄生螨类,寄生于人体及家畜、哺乳类动物,种类繁多,目前报道的有120余种,常见的有40余种,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毛囊蠕形螨中华亚种(Demodex folliculorum sinensis)等,分别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内。可引起酒渣鼻、痤疮、眼睑炎等皮肤病,在人群中感染甚为普遍,同时也证实了其感染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为此,对蠕形螨活动力的研究是进一步探索其传病机制及防治的重要环节。人体蠕形螨在不同温度、湿度及酸碱度条件下生活能力的观察曾有报道(Spickett,1961;陈国定,1985)。但对其爬行规律及速度至今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蠕形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爬行规律及速度作了系统的观察。今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几种环境因素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就寄生人体的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在各种温度、湿度和酸碱度中的存活时间进行了观察。 在36℃,高湿的环境中,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成虫的存活时间分别达94和95小时。高温与干燥对其生存不利。两种蠕形螨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都强于碱性环境,特别皮脂蠕形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和危害已有记述〔1,2〕。本文通过一例病猫皮损活组织块,经石蜡包埋做成连续切片,HE染色,厚度为8μm,镜下见到表皮角质层增厚,棘层稍增厚,基层正常。毛囊漏斗部与皮脂腺导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内毛根脱落较多。同时,被许多蠕形螨碎片及完整的蠕形螨充塞。部分毛囊的上皮细胞有坏死脱落、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有的含虫毛囊周围的间质内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个别毛囊腔内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脓球;少数汗腺管内及其它结缔组织内也有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内大熊猫蠕形螨主要寄生于毛囊上段,即漏斗…  相似文献   

4.
蠕形螨属Demodex是一类小型螨,寄生于人、家畜、野生动物的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内,不仅影响人类健康,并能引起家畜和珍稀动物的蠕形螨病,严重时可以导致动物死亡,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蠕形螨的形态结构,致病力,感染途径以及诊疗方法等作了不少研究,但对动物蠕形螨的活动情  相似文献   

5.
赵亚娥  成慧 《昆虫学报》2009,52(11):1273-1279
【目的】分析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 brevisD.b.)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对相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提取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 选择RAPD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 将相关条带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 克隆、测序后进行酶切鉴定和分析。【结果】毛囊蠕形螨共扩增15条带, 皮脂蠕形螨共扩增12条带;两种蠕形螨既有共有条带, 又有特异性条带;根据条带差异计算得到两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6. 毛囊蠕形螨约800 bp处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 序列片段长度为855 bp(GenBank登录号为FI277970);特异性引物扩增和酶切鉴定均为毛囊蠕形螨所特有. 序列比对显示与阿糖胞苷DNA区域结合蛋白有46%的序列相似度。两种人体蠕形螨约300 bp处共有条带序列分析显示, 碱基序列均为341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f. FI520176;D.b. FI520175), 在第84和第165位点有2个碱基不同, 分别是A/G和C/T互换, 同源性高达99.4%. 但未发现有开放阅读框和相似度高的序列。 【结论】序列片段为855 bp的特异性条带为毛囊蠕形螨所特有;341 bp碱基序列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所共有, 同源性高达99.4%. RAPD技术可用于两种人体蠕形螨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分析和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6.
薄荷油体外抗蠕形螨效果及杀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娥  郭娜 《昆虫知识》2007,44(1):74-77,I0001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2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薄荷油的杀虫效果,并在Motic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拍摄虫体在薄荷油作用下的虫体死亡过程。结果表明,薄荷油有很强的体外杀灭2种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尤其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显著。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蠕形螨死亡率增高。12.5%、3.125%分别是薄荷油体外杀灭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最适杀螨浓度。薄荷油作用于蠕形螨,可见虫体收缩扭动,活动加剧,消化管剧烈收缩,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体壁均有渗出物外溢。虫体表现为兴奋—痉挛—失水—松弛—死亡的典型症状。薄荷油对人体蠕形螨的杀灭机制主要通过神经毒性和直接毒杀作用,造成虫体破裂脱水而死亡。薄荷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能的高效的天然杀螨药。  相似文献   

7.
人体蠕形螨寄生率与工种关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体蠕形螨寄生率与工种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指挤压和刮取法刮取皮脂分泌物在显微镜下检查;结果:不同工种的人群蠕形螨寄生率有显著差异(χ2=8132,f=4,P<005);结论:工作环境和个人卫生条件决定蠕形螨寄生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大连地区人体正常皮肤蠕形螨的生态分布。共检查551人,阳性153人,定居率为27.8%,检出毛囊螨和皮脂螨共两种。用透明胶带定量计数检查法,研究蠕形螨在面部的分布,结果表明蠕形螨主要分布于颏、鼻、颊和额部位。对10例阳性者,在面部检出毛囊螨和皮脂螨共85只,其中颏31、鼻26、颊17、额11只螨,总定居度为每条胶带(6cm~2)2.1只螨,定居度以颏部位为最高,鼻、颊、额次之。  相似文献   

9.
人体蠕形螨的DNA提取与随机引物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亚娥  成慧  寻萌  吴李萍 《昆虫学报》2009,52(8):929-933
【目的】探索人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螨体细胞, 选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碱裂解法和试剂盒提取法, 分别提取冻存时间在5个月内和8~10个月的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 并用随机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蛋白核酸测定仪检测结果显示, 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量较多, 明显优于改良小昆虫法和碱裂解法。随机引物扩增结果显示清晰的DNA指纹图谱, 两种人体蠕形螨DNA指纹具有明显差异。蠕形螨冻存时间影响DNA提取的量, 但对DNA提取的纯度和RAPD指纹图谱影响较小。不同DNA提取方法提取的同一种蠕形螨DNA指纹图谱基本相似, 试剂盒法和改良小昆虫法提取的DNA样本条带多而清晰, 碱裂解法提取的样本条带少而模糊。【结论】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蠕形螨细胞是有效的, 蠕形螨冻存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试剂盒提取法是提取蠕形螨DNA的好方法。RAPD技术可以用于这两种人体蠕形螨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分类。  相似文献   

10.
蠕形螨的分类和一新亚种(蜱螨目:蠕形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蠕形螨科Demodicidae的螨种是一种小型螨类,寄生在许多种哺乳动物和人体的毛囊及皮脂腺内。有关蠕形螨的分类过去虽然曾有过不少报道,但由于对种的描述不够完整。在鉴别种类上,还存在一定的混乱,因此对蠕形螨的分类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整理。  相似文献   

11.
毛囊蠕形螨的发育形态观察和存活适温范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毛囊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B5软件系统下进行动态观察、拍摄和测量;然后对离体蠕形螨按批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温度下虫体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结果系统地展示了毛囊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动态照片,发现毛囊蠕形螨的前若虫期有足4对,若虫期具有活动能力。离体实验表明,毛囊蠕形螨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存活适温范围在8~30℃之间,发育适温范围在20~30℃之间,发育最适温度为25~26℃;0℃以下或37℃以上温度对蠕形螨生存不利,54℃为致死温度,58℃为有效灭螨温度。这一研究结果为蠕形螨的体外培养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立名 《昆虫知识》1993,30(2):106-107
<正> 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 Simon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 Akbulatova能感染皮肤,引起面部潮红、色素沉着、酒渣鼻、痤疮、睑缘炎、玫瑰疹、糠疹、泡疹、落屑、脱毛、毛囊角化,局部炎症和肉芽肿等。粗脚粉螨Acarus siro Linnaeus、粉尘螨Dermatopha-  相似文献   

13.
蠕形螨是一类微小的寄生性螨,大小约250×40微米,体呈乳白色,虫体细长,蠕虫状。整个虫体可分为颚体、足体、末体三部分。该螨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地。它寄生于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皮内的皮脂腺和毛囊管,有个  相似文献   

14.
毛囊蠕形螨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对寄生人体的常见毛囊蠕形螨的观祭,进一步了解其颚体、足体和雌雄外生殖器等形态构造,为今后深入研究其形态和寄生致病关系,以及和其他种类的鉴別分类等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人体毛囊形蠕形螨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 选用5 μg/mL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对虫体进行荧光染色,避光染色15 min,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2.5%戊二醛固定虫体标本,梯度酒精和叔丁醇脱水,金喷镀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碘化丙啶对虫体有很强的结合力,虫体荧光信号均匀展示于细胞表面,充分展现虫体形态,扫描电镜更加清楚、细致地展示人体毛囊型蠕形螨的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将虫体分层扫描图片进行三维重建,真实、完全、直观地展露了虫体.结论 三种显微技术均可展示蠕形螨超微形态.PI对虫体有很好的荧光染色作用,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超微形态结构,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于1983年采自上海动物园,寄生于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全身皮肤以及眼睫囊内的蠕形螨,经鉴定为蠕形螨属的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东北梅花鹿蠕形螨病是由于蠕形螨科(Demodccidae)蠕形螨属(Demodex)寄生虫侵袭鹿体的皮脂腺和毛囊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也可以称之为“脂螨病”或“毛囊虫病”。 一些动物,甚而人类都能息蠕形螨病,但东北梅花鹿发生本病,至今尚未见有人报道。双辽县鹿场第二鹿队,现养东北梅花鹿332只,自  相似文献   

18.
范丽清 《昆虫知识》1999,36(5):300-301
雄螨(Malemite)是否存在第二若螨期(Deutongmph-period)各种资料说法不一,且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详细报道。笔者于1994~1997年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为试验材料,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螨种与试验条件螨种于1994年8月在延边大学农学院附近的菜豆上采集,经鉴定后在室内25℃、14小时/天光照条件下饲养,供试验用。本试验在自动控制温度(±0.5℃)和光照长度(±0.01小时/天)的小室内进行。小室大小为1.7m×1.4…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蠕形螨扫描电镜样本制备方法做了一定改进,结果制得的山羊蠕形螨扫描电镜样本观察效果显著优于原有方法,该改进方法特别适用于于结节脓疱型蠕形螨扫描电镜样本的制备。  相似文献   

20.
匡海源 《昆虫学报》1998,41(3):300-305
本文记述瘿螨四个新种:纳瘿螨科Nalepelidae的五针松针羽瘿螨,瘿螨科Eriophyi-dae的黄连木刺瘿螨和楝五脊瘿螨,以及羽爪瘿螨科Diptilomiopidae的复盆子蜡皮瘿螨。文内量度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五针松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