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抗自然,等于搬起石头打天”,摄影师的眼光和想法总是浪漫的,就算是在川藏线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戴成华也不例外。除了军人的身份,他还用相机记录了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路。在雅安兵站部,我们见到了他。他的房间里满是放大了的川藏线的照片,摆放着一路捡回来的各色石头透出对自然的眷恋。和跑了多年的战士们一样,川藏线弄坏了他的身体。拔掉输液针头,他接受我们的访问,却没有抱怨,只是十分平淡地说,“经历了川藏线,经历了大山大水震撼的男人才算是完美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川藏线上会有如此多的病害?为什么一年到头地震、泥石流、塌方、雪崩不断?与川藏线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中科院地质学家唐邦兴告诉我们,在横断山地区,整个地质结构都是十分疏松的,所以地质灾害频繁,这造成川藏线上出现了多处“卡脖子”路段:102、白马沟、然乌、义敦、二郎山…唐邦兴的结论是:想要根治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自然灾害不能硬碰,让着它也是一种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川藏线上,有着形形色色的行路者。其中最特殊的一群,就是那些一路磕着等身长发去拉萨的朝圣者。这段偶遇,就发生在川藏线上,城市人与朝圣者之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徐磊 《生命世界》2008,(9):88-91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也是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高原上的皑皑白雪和巨大冰川孕育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湖泊,还是亚洲大部分主要河流的源头所在地。沿着318国道的川藏线穿行在青藏高原上,一路上见到的都是“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  相似文献   

5.
“走在川藏线上,最安全的办法是避开灾害季节”,这是张全林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现任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部长,军衔大校。从20岁当兵至今,33年来,在这条生死线上往返了150多次。听说,他不知多少次替新兵将车一辆辆开过最险地段。但是出乎意料,坐在我们面前的他,不是单一的英雄色彩,纵然坚强,纵然无畏,但谈到与自然打交道时,他极度冷静和理性的话语,让我们无法不敬佩。如果说川藏线打炼出来的人同时兼备勇敢和理性的话,那么在张全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品格的完美和极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戴成华 《人与生物圈》2006,(1):94-96,F0003
川藏线穿过的地方发生了许多变化,然而不变的是人们澄澈的眼神和纯朴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在川藏线上,面临生也面临死,在川藏线上,体验残酷,也体验与残酷相伴的美丽。就是这种美丽.安慰了从死神面前走过的人们,就是这种美丽,让汽车兵们眷恋不已,就是这种美丽.吸引着无数的人,创造了无数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1960年8月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室植被组工作,从此,便和川藏线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在这条线上已整整走了45年,每年少则一两次,多则五六次,加起来少说也有上百个来回。在这条艰难曲折、魂萦梦绕甚至肝肠寸断的路上,留下了我人生的喜、怒、哀、乐,也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下面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川藏线上几件科学考察的往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看作两者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是王世麟将军的见解,这个说法倒是很精辟。他是我们这次访问中军阶最高的。1951年参军至今,他一辈子都在跟川藏线打交道,从最初的修筑公路,到后来的负责运输后勤工作,甚至有过步行墨脱21天的经历。坐在他家精致的小院里,离休的老人,心又飞回了修路的年代。多少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讲话干脆利落的风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坐在我们面前的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主管公路养护的处长晏大蓉,居然是位女同志,刚从一线回来的她立刻坐下来接受我们的访问。每年5—10月是灾害最集中的时期,所有塌方阻路的消息都火急火燎地集中到她的办公室来,没完没了地救急是他们的工作。接受访问的时候已经是10月中旬了,却还处在不得安宁的戒备期,她盼着川藏线有根治的那一天,但还是一再地说:这条路很难根治,只能年年抢修,维持通车。[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