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读了周崙在“生物学通报”1955年2月号发表的“关于獲得性遗传的问题”,就获得性为什么有时会不显著,也就是说获得性能够遗传,但不一定全可遗传。周仑先生在解释这个现象时,他所指出的两點原因,都不外是新性状是否影响到性器官的新陈代谢;是否以某一定程度去改变性细胞的形成特性。只强调了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特点,而忽视遗传基础还要具备一定外界条件——引起变异的条件——的作用才能实现,不难设想,如果有机体的某一种或某些性状,更具体的说某些後天获得性状和特性,对其生殖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发生了强烈的影响,引起了性细胞特性的改变。这样看来,获得性就能遗传下去。但是如果在後代中,缺乏了引起这些性状、特性发生的原因,获得性就不能表现出来,也会成为不显著现象。正如孟德尔-摩尔根论客们常举的“运年  相似文献   

2.
二.关于获得性遗传问题李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主要是有关下述两个方面: 1.关于获得性遗传的事实问题由于两大学派对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性变异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等问题的理解不同,这就关系到在获得性能否遗传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论点。米丘林学派认为获得性是遗传的,而且肯定生物的进化主要是通过获得性  相似文献   

3.
张丽娜 《化石》2005,(2):32-33
在达尔的进化论中,对于进化的遗传机制,他相信获得性遗传。为了能够建立一种包括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理论,特别是为了说明获得性遗传的原因,达尔复活了古希腊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的遗传学说,并称之为“泛生子假说”。该遗传理论认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有独立、可分的颗粒基础——泛生子。同时,达尔相信融合性遗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混合起来,不再分开。但是泛生子的存在并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看了贵刊今年第一期的“服装来历杂谈”一文,有些不同意见。作者对人类为什么要穿衣服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不科学的。作者认为衣服的发明“首先起源于寒冷地区”“后来热带地区人们也穿上了衣服”。我认为,寒带与热带的人各有自己穿衣服的理由,不能说谁先谁后。作者这样写,想必是认为穿衣服仅是起源于御寒。因为在论述到为什么热带人不御寒也穿衣服时,作者居然援引圣经上的传说,说是为了遮羞。这就把羞耻心这种心  相似文献   

5.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到“神经系统的卫生”时,学生对于“梦的形成”,总是搞不大清楚。原因是(1)梦既然是反映过去,而过去的事情很多,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偏偏只做某一个梦或某几个梦呢?(2)梦既然是由于大脑皮层里还有某些部分保持兴奋状态,那末为什么会梦见一些杂乱无章的奇怪现象呢? 学生普遍存在这些疑问,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教师在讲解时,只抽象地讲了一些关于梦的形成,而没有把梦形成的原理和具体梦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缘故。作者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耍解决这个问题并  相似文献   

6.
在新编高中《生物学》遗传和变异一章中,增加了关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内容。这些知识对扩大学生遗传学知识领域是很必要的,对提倡优生,宣传新婚姻法中为什么要禁止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互相通婚等更具有说服力。怎样才能把“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他们既易理解又能牢固掌握呢?这确是值得我们生物教师探讨的问题。为  相似文献   

7.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的生物学课是怎么讲的?只要指出具体的章节,生物学教师是不难做出详细回答的。可是,再问一下,您的学生具体是怎么学习生物学的?为什么同是一个老师讲课,学习效果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可能有些老师就答不准确了。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一下,答案是不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找到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忽视,这正是教学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和学生学习负担无法得到减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很多学习现象无法做出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掌握知识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领  相似文献   

8.
正反交不一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质遗传时,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后代总是表现出跟母本一样的性状,即所谓的母系遗传现象。许多师生误认为,“正反交不一样”就是细胞质遗传才具有的特征,其实不然,细胞核遗传中也有很多“正反交不一样”的实例。就这一问题,做一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9.
问:个体、变种、亚种、种、属、科……这些名词那是具体存在的,那是为了方便而假设的? 答:这些名词内,只有“个体”和“种”是具体存在的,其他全都是为了方便与分类学上的研究而假设的. (郭学聪答) 问:为什么说“种”是实际存在的和把种看为一个整体是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为什么不把属、科、目等看为一个整体?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了解发展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是合乎客观规律的,既然发展过程中有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是否可以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论的中心思想 ,他在其《动物哲学》一书中对“获得性遗传”是这样表述的 :“凡是在动物居住很久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也就是在某一器官的更多运动的影响下 ,或者在某部分经常不利用的影响下 ,使个体得到或失去的一切 ,只要所获得的变异是两性所共有的 ,或者是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的 ,那么这一切变异就能通过繁殖而保留在新的个体上。”也就是说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使个体获得的某些性状变化 ,这些所获得的表型特征是可遗传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从其开始提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当时就…  相似文献   

11.
关于蚜虫形态变化上的各种问题,其中时常提到同一种蚜虫,为什么有些有翅?有些没有翅?现在,已经知道的蚜虫已经有二千多种,形态上固然有区别,寄主植物和生活习性上也有不同。我们通常见到有些蚜虫有翅,有些蚜虫没有翅,即是同一种蚜虫在同一时期内也可以有些有翅有些没有翅,这是动物界中比较稀有的现象,无怪凡是注  相似文献   

12.
一、新中国的中学课程为什么要撤消“高中生物学”这个旧的课程呢?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两种生物学:旧的生物学和新的生物学。旧的生物学就是反动的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主义的生物学。它主张生物体是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的。所谓“种质”是一种永生不灭的物质,不受体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种质”根据旧的生物学说来,就是生殖细胞里的染色体。旧的生物学认为染色体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包办一切的遗传工作。旧的生物学更进一步假定所谓“基因”是染色体中的主要物质,一切遗传工作都依靠基因。基因是什么呢?基因是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主义者所假设出来的物质微粒,以为它是一有生  相似文献   

13.
金鱼品种是怎样形成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问题的提出 1981年春,我曾有机会到祖国各地对金鱼品种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在有些省市的动物园的金鱼展出廊中,在向群众作介绍的宣传栏里,大都这样写道:“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有二:(1) 是生活条件的改变;(2) 是人工选择。”这种观点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陈桢于1954年提出来的。好像这一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为什么又提出来呢?因为我认为这种观点解释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遗传学与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看了张大明博士的短文后 ,我感到有必要再说几句。正如张大明博士指出 ,我们在基本原则问题上没有分歧 ;但也不是他的所有观点我都能同意。这里除了再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外 ,我还想利用这个机会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生态学必须和进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 ,生态学目前缺少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 ,当然 ,这是一个年轻科学的典型特征。生态学需要寻找能够组织起几乎所有生态学现象的 (类似于物理学中牛顿定律那样的 )一般性原理 ,它们将成为生态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我知道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自然界太复杂了 ,不可能象物理学那…  相似文献   

15.
在讲解“伴性遗传”这节课时,由于注意了把书本知识与周围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完“性别决定”一节时,留下思考题:若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后代是男性得病多还是女性得病多?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后还在热烈地讨论。不少学生认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当然是女性发病机会多。上“伴性遗传”这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遗传是唯心的遗传理论吗?不是的,因为染色体在决定遗传性上有重要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我国遗传学的争论中常常可以遇到否定染色体遗传的议论。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下面的几点:(1)染色体不具遗传的连续性,它们是分裂细胞的产物,所以它们不可能是决定遗传性的物质;(2)生物染色体的行为与它的遗传性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只是平行现象;(3)有些遗传性(由多因子决定的)的遗传不服从孟德尔遗传定律;(4)将染色体与细胞质对立起来,承认染色体遗传就是否定细胞质在决定遗传性中的作用。这些用来否定染色体遗传的理由是很难使人信服的,因为它们正是差不多50年前孟德尔遗传学家们彼此争论而且早已得到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争论中有些人有意无意的把染色体遗传当作了所谓摩尔根遗  相似文献   

17.
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然而,获得性性状的遗传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人们还不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青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环境能诱导精子发生表观遗传学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到下一代。在全球范围内,前期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越来越普遍。此前人们已经发现,父亲的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受的降低,会影响后代的糖代谢,但研究者们还不清楚这些影响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孙青原研究团队构建了环境诱导的前期糖尿  相似文献   

18.
细胞核的穿壁现象最近在生物学界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北京植物研究所吴素萱教授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系统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这是一件非常有趣而且极有生物学意义的工作.因为在过去有些学者一直认为细胞核仅是细胞中的遗传器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毫无关系的.但在核的穿壁现象中,我们却看到了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学该怎么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即考分高,但自学能力低,独立思考能力低,独立工作能力低,创新能力更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问题。多年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及课本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听。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教师争分夺秒地满堂灌,唯恐讲少了;学生不遗漏地背,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不能进行主动的学习与独立思考,成了贮存知识的“口袋”。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废旧率相当高,毕业后原背诵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已不  相似文献   

20.
“水龙兽”是一类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它的名称已经说明了它的一些特性。“水龙”,指的是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按理说,“兽”一般应是指哺乳动物,既然这是一类爬行动物,那为什么又加一个“兽”字呢?这就是因为这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有着一定的关系。它在分类上被归于“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这一大类。这一类爬行动物可以说是哺乳动物的前身,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