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温度和寄主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寄主上该虫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成虫性比和存活率,结果表明:18℃-3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逐渐缩短,34℃与30℃下无明显差异。该虫不同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均较高,其中2龄雄若虫和雌若虫最高,分别为19.11℃、16.14℃,蛹最低,为12.22℃。有效积温蛹最大,为87.40日·度,1龄若虫次之(77.12日·度),2龄雄若虫最小(26.32日·度)。18℃-30℃时各虫期死亡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34℃时又有升高。取食4种寄主时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有所变化,1龄若虫番茄上显著长于马铃薯;2龄雌雄若虫番茄上显著长于扶桑和马铃薯;3龄雌若虫以烟草和番茄上较长,扶桑和马铃薯上较短;雄蛹、雄成虫历期均无差异;烟草上雌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虫整个虫期存活时间最长,为53.77 d,番茄次之(48.65 d),扶桑、马铃薯较短,分别为43.39 d、39.79 d。雄虫整个虫期存活时间烟草明显长于扶桑。不同寄主上扶桑绵粉蚧雌雄虫比率差异较大,以马铃薯上雄虫率最高(37.78%),其次为扶桑(26.67%),烟草上最低(8.01%)。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21 d;对2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4.42%,致死中浓度LC_(50)为3.66×10~3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55 d;对3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6.74%,致死中浓度LC_(50)为9.82×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5.44d;其对雌成虫的致病率为85.37%,致死中浓度LC_(50)为2.80×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4.87 d。说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防治扶桑绵粉蚧化学农药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求防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有效化学药剂,在室内测定了9种化学农药对该虫的致死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出4种农药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三氯杀螨醇、阿维菌素、阿维-氯氰、联苯菊酯4种药剂对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在23.7%~66.7%之间,明显低于对1龄若虫的作用效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和毒死蜱4种化学药剂,在田问施药后第5天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1%以上,其中啶虫脒和毒死蜱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6%和98.2%.在防治应用中,建议推荐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马拉硫磷和毒死蜱5种药剂,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虫态有必要适当调整用药浓度(就除害处理而言)和施药次数,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朱艺勇  黄芳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1,54(2):246-25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 RH 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 2龄若虫、预蛹、 蛹和雄成虫。卵期很短,雌虫若虫期15~20 d,总历期约为47~59 d;雄虫若虫和蛹期17~22 d,总历期约为20~26 d;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该蚧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产卵量200~862粒/头,平均产卵458粒/头。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橙黄色, 略微透明; 1龄若虫,淡黄绿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 尾瓣突出,至末期可根据体表黑斑的可见程度区分雌、 雄虫;3龄雌若虫, 体表有薄层蜡粉, 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和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可见清晰斑点, 形成纵向黑色条斑, 外表形似雌成虫。雌成虫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体缘蜡突明显,共18对,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 雄虫蛹包裹于松软的白色丝茧中;雄成虫,虫体较小,黑褐色;触角细长,具一对发达透明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各个龄期发育的形态特征的研究, 为该虫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1,(2):434-434
<正>扶桑绵粉蚧,又称:棉花粉蚧,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雌性成虫椭圆形,长3.0~4.2mm,宽2.0~3.1mm;全身覆被白色蜡粉,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背斑,通常头部背面1对和腹部背面3对黑斑明显;触角9节;足发达。雄性成虫体微  相似文献   

6.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是一种多食性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已入侵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研究,找出相对适宜与不适宜寄主植物,以便指导作物种植,并为培育抗扶桑绵粉蚧作物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述和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生殖、抗逆等方面研究进展及其差异。发现马铃薯、豚草是极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繁衍的植物,其次是扶桑与棉花。对10个品种棉花的分析发现,中棉所59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抗性,而抗虫棉RCH-134不具有抗性。对扶桑绵粉蚧生物学尤其是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等研究已经比较多,今后与该虫相关的抗虫育种、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可望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34-842
为初步探究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入侵性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生物防控能力,本实验在(T=26℃±2℃,R=80%±5%,L∶D=16∶8)条件下进行。将饥饿处理过的各个龄期的龟纹瓢虫分别与扶桑绵粉蚧不同密度的1龄若虫进行组合,在一定的时间内,测定各龄期的龟纹瓢虫对猎物进行的捕食量、捕食率。龟纹瓢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成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其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龟纹瓢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Th随瓢虫龄期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龟纹瓢虫3龄幼虫,4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Ⅲ型反应,其捕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也增大,平均处理时间减少。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及其蜜露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召集作用,利用双向选择诱集装置测定了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及其分泌蜜露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蜜露对红火蚁工蚁具有强烈的召集作用,不管扶桑绵粉蚧存在与否,均可在10~20 min出现觅食工蚁的数量高峰,之后随着蜜露量减少,觅食工蚁诱集数量也逐渐降低,明显高于对照;(2)仅有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存在时,红火蚁觅食工蚁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50 min才达到数量高峰,之后无明显下降趋势;(3)对比蜜露和雌成虫对红火蚁工蚁的诱集结果发现,蜜露对红火蚁工蚁的召集作用明显较强,10 min即可出现91.50头的觅食工蚁数量高峰,而雌成虫对红火蚁的诱集量较低,诱集高峰出现在42 min,诱集量仅为39.17头。因此,扶桑绵粉蚧及其蜜露均对红火蚁工蚁具有一定的召集作用,蜜露的召集作用明显较强,而雌成虫的召集作用较为稳定,未随着时间延长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高效的防治药剂,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毒死蜱、灭多威、杀扑磷3种药剂对各个虫期触杀毒力均较强,噻虫啉、阿维菌素稍弱,最差的为多杀霉素;不同虫期中低龄若虫对药剂较敏感。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各种药剂防效随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90%灭多威WP具有速效、残效期长的特点,在第3天时矫正防效达到99.92%。其余药剂,持效期均较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观察,以期明确其交配行为和交配能力。研究发现,发现扶桑绵粉蚧雌雄虫均能多次交配,雄虫交配能力大于雌虫。雄虫交配次数为3~10次不等,平均为6.9次,以交配6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26.7%。雌虫的交配次数为1~4次不等,平均为2.3次,以交配2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0.0%。扶桑绵粉蚧的交配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1.8 min到76.5 min不等,平均每次交配时间为11.5 min,其中以在10 min以内最多,为68.8%。上述研究为了解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和研究昆虫性信息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3-2014年调查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对广东城镇绿化带、公园、高速(国道)公路等园林植物的危害及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广州、珠海、深圳等17个地级市均有扶桑绵粉蚧发生,呈点片分布,主要为害扶桑、驳骨丹、蟛蜞菊等9种园林植物,高速(国道)公路绿化带的园林植物受扶桑绵粉蚧为害最严重,其次是公园(景点)绿化带的园林植物,而城区绿化带、苗木花卉基地(市场)由于管理较好,园林植物受到扶桑绵粉蚧为害最轻。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了7种天敌昆虫,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neri Mulsant、圆斑弯月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Kamiy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Fabricius)、草蛉Chrysopa sp.、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扶桑绵粉蚧分布危害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浙江省2009年9月至11月对新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全面调查结果。目前扶桑绵粉蚧在浙江省的杭州下沙区、余杭区,金华的武义县,丽水的云和县有分布,在玉米、甘薯、南瓜、枸杞、太阳花、胭脂花、刺儿菜、小飞蓬等19科29种农作物、花卉和杂草上发现扶桑绵粉蚧的为害。论文还对其检疫与防控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 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广东和海南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天敌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天敌.其中,捕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双带盘瓢虫Lemnia bilagiata(Swart...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扶桑绵粉蚧对植物的致害性,利用马铃薯苗作为寄主植物,通过刺探点位图谱、快速光曲线、为害分级等手段,对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苗上的取食行为、为害后马铃薯叶片的光合动力及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的致害效率进行检测并评价。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苗韧皮部取食的时间超过占给定时间的30%,在叶肉细胞内的尝试性取食时间高达10%;扶桑绵粉蚧为害导致马铃薯苗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高效率的为害在短时间内造成马铃薯出现黄叶、枯叶甚至枯梢等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可在低起始为害密度的情况下快速形成为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现扶桑绵粉蚧,需立即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适应性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室内用8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扶桑绵粉蚧5代后,测量7日龄雌成虫体长、体宽和体重,并测定体内能源物质(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寄主间的差异.[结果]取食不同寄主后,扶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D,RH 70%±5%,在系列恒温及变温(温度波动范围为±1℃)条件下,用棉花饲养扶桑绵粉蚧,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最适发育温度、极限高温等。【结果】在恒温17~32℃范围内,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27℃时发育速率值增幅最大,其中在恒温22~32℃范围内,该虫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速率和存活率,且繁殖能力较强,而在恒温37℃条件下,该虫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死亡。在循环变温条件(25~40℃)下,该虫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发育历期更短,速率更快,存活率更高,繁殖力也达到了恒温条件下的平均水平。雌雄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和8.1℃,而达到成虫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322.6日度和344.8日度。通过拟合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求出雌雄虫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30.5℃和29.9℃,而极限高温分别为36.6℃和35.8℃。【结论】扶桑绵粉蚧适温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非常强。这些结果为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主要棉区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机械损伤叶片(MW)、外源水杨酸诱导(Me SA)、扶桑绵粉蚧短期(S-MF)及长期为害(L-MF)4种方式处理棉花,对棉花植株释放的萜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共有5种萜类化合物被定性检出,分别为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A-柏木烯与雪松烯;扶桑绵粉蚧的取食为害显著提高了棉花α蒎烯、β蒎烯及A-柏木烯的释放量,并且新增加雪松烯与长叶烯的释放;而叶片机械损伤与外源水杨酸诱导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α蒎烯、β蒎烯及A-柏木烯的释放量。本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进行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扶桑因花期长、颜色艳丽和便于栽种管理,是我国华南等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的重要园林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扶桑等寄主植物上发生危害的3种粉蚧,分别是扶桑绵粉蚧、木槿曼粉蚧和美地绵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从足、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3种粉蚧的玻片主要显微特征以及野外活虫虫体特征,为基层农林工作人员识别该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