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长纺器蛛两新种——(蜘蛛目:长纺器蛛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云南、安徽两省的长纺器蛛属两新种。波纹长纺器蛛,新种Hersilia striata sp。nov.(图1) 正模:,配模:,副模4 11(云南勐养,1981.8.9,王家福采),副模:11幼体(云南思茅,1979.3.3—5,王家福采)。 雌蛛体呈背腹扁平。头胸部颈沟较深,头部稍隆起,以后中眼所在位置处为最高点。眼区黑色,8眼2列,前后眼列均后曲,其后曲度前眼列较后眼列为大。眼异型,前侧眼为夜眼,其余为昼眼。前中眼最大,约为前侧眼直径的2.5倍,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列4眼近等大,约为前侧眼直径的1.5倍。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中眼  相似文献   

2.
中国栅蛛科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栅蛛科Hahniidae的主要特征是:三对纺器排列成一横列,如栅栏状;气管气门较大,位于纺器前方较远处;八眼两列,从前面观,前眼列强前曲,后眼列前由。本科蜘蛛多栖息在稀疏或矮草丛中、苔藓植物间或潮湿地带的叶下、石下,在农田见于田边杂草中。本文初步报道我国栅蛛三种,其中包活一个新种和浙江栅蛛雄性个体首次记述,均隶属于栅蛛  相似文献   

3.
七纺器蛛科和八纺器蛛科是蜘蛛目现存种类中最古老的两个科,同属于古蛛亚目。这两个科的共同特征是:腹部背面有分节的背片,螯爪能上下活动,八眼集于一丘,两对书肺和步足附节有三爪。 笔者对岳麓山七纺器蛛的生物学特性作了一些初步研究,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两种大疣蛛记述(蜘蛛目:长尾蛛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我国的大疣蛛属Macrothele Ausserer,迄今已记有四种。本属主要特征为:具4纺器,前纺器之间的距离为该纺器直径的4倍;第Ⅰ、Ⅱ后跗节、跗节不具毛束;各步足之爪下仅具一列栉齿。 近年来笔者在贵州、湖北等省采到两种大疣蛛,即贵州大疣蛛与触形大疣蛛,前者为  相似文献   

5.
卵形蛛科 Oonopidae属于新蛛亚目中的无筛器蜘蛛类。主要特征为:多数6眼(也有4眼或无眼者),密集,同型,夜眼;无中窝;螯肢无侧结节,齿堤无齿;下唇可动;步足两爪,爪下各有栉齿两列;书肺孔及气管气孔各一对;纺器接近。我国种类迄今仅由 Brignoli(1974)记述了甲胄加马蛛Gamasomorpha cataphracta Karsch、台湾弱斑蛛 Ischnothyreus  相似文献   

6.
狼蛛、蟹蛛和跳蛛分别是蜘蛛目中三个科的蜘蛛的通称。这三类蜘蛛包括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游猎型蜘蛛的大部分种类,它们在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中所起作用也较大,所以作为动物学教学中的例子加以介绍。 (一)狼蛛狼蛛在地面或植物上疾驰,凶狠如狼,故名。体长3-25毫米,但多数种类在5-8毫米间。体色多黄褐色,不鲜艳。8眼,排成三列。前列4个小眼,中、后两列各2个眼,较大;后列两眼的间距稍大于中列两眼的间距(图1左)。卵袋扁球形,由两片半圆形丝膜缝合而成。卵袋挂在母蛛腹部后端的纺器上,由母蛛随身携带。幼蛛孵出后不分散,而是爬伏在母蛛腹部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1984年6月6日在浙江莫干山采到一种长纺器蛛,其中雌蛛经鉴定与王家福、尹长民记载于安徽黄山的白斑长纺器蛛Hersilia albomaculata Wang et Yin极为相似,除受精囊管的弯曲形状稍有差别外,外雌器的形状基本一致,应为同种无疑。由于此种的雄蛛尚未报道,今补充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二、亚目和科的检索表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ida或Araneae)的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1、头胸部合一;眼不超过8个。2、腹部不分节,与头胸部以腹柄相连;无尾节;有纺器;呼吸器官为书肺或气管。3、螯肢两节,内连毒腺;触肢6节,雄蛛触肢特化为触肢器;步足7节,有2或3爪。本目可分三亚目:(一)古蛛亚目Archaeothelae(=Liphistiomorphae,Mesothelae)腹部背面有分节的背片。螯牙上下活动。触肢基节无颚叶。8或6个纺器,位于腹部的中部;后中纺器或退化成舌状体(第七纺器)。8眼集于一丘。步足3爪。书肺两对。洞穴蜘蛛。(二)原蛛亚目Protothelae(=…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们镜检了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白求恩医科大学朱传典教授收藏的蟹蛛科标本,发现一些我国新纪录。本文报道5属9种,其中蚁蟹蛛属、顶蟹蛛属和莫蟹蛛属为我国首次记载,大头蚁蟹蛛雌蛛为首次发现。大头蚊蟹蛛Amgciaeaforticeps(Cambridge,1875)(图1,A—D)雌蛛长5.0mm,外形似一橙色的蚂蚁。头部宽大,眼区最高,自眼区向后呈45℃倾斜,背甲上有稀疏的细毛。侧眼和中眼大小相差悬殊,尤其是巨大的前侧眼与小的后中眼形成明显对比。步足橙色和棕色。腹部前方与头胸部相接处细小,后端粗大。腹背前半部有一倒“V”字斑,后1/3处的两侧各有一黑…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杭州郊县采得皿蛛科标本,经镜检,发现指蛛属一新种,今报道如下: 桐庐指蛛,新种Bathyphantes tongluensis sp. nov.(图1—4) 正模♀,配模♂,副模1♀,杭州桐庐县,1985年6月6日,陈樟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雌蛛长2.29—2.32mm。头胸部黄橙色,颈沟、放射沟及背甲边缘有灰褐色纹。前眼列背面观微后凹,后眼列平直。前中眼小,其余6眼大小相仿。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稍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两前中眼围在同一黑圈内;各侧的前、后侧眼相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蟹蛛1新属高峭蛛属及1新种胶高峭蛛Acrotmarus gummosus gen.et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峭蛛属,新属Acrotmarus gen.nov.与蟹蛛科蟹蛛亚科峭腹蛛族中的其它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侧眼眼丘大而隆起,雄蛛触肢插入器呈薄片状,基部有宽缘,其端部具1凹陷,末端呈钩状.本属近似于非洲的Pherecydes O.P.-Cambridge,1883,但有以下不同:前者仅后侧眼在隆起的眼丘上,后者的前侧眼、后侧眼均在隆起的眼丘上;前者雌蛛的后侧眼间距/头胸部宽为0.93,后者为1.29;前者雌蛛前中眼间距/前中、侧眼间距为0.97,后者为1.52.本属的生殖器官结构与Pherecydes差异明显:前者雄蛛触肢有VTA而后者缺乏,前者插入器扁平片状而后者丝状;前者外雌器有兜而后者无.词源:新属属名由于标本系从高层雨林冠层采集而来,且与峭腹蛛族的属在外形上有相似性.胶高峭蛛,新种Acrotmarus gummosus sp.nov.(图1~3,6~21)正模♂.副模:24 ♂ ♂,15♀ ♀,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仑保护区的热带雨林及橡胶林,2007年7~8月间,郑国采;1 ♂,西双版纳勐仑镇绿石林森林公园,2009年11月15日,唐果、姚志远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新种部分标本采于橡胶林冠层.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新疆博湖县水稻田发现一种皿蛛科蜘蛛,经鉴定认为系一新种,报道如下。 胫曲瓦蛛,新种Walckenaera dentata sp.nov.(图a—i) 正模;配模;副模55,周娜丽采自新疆博湖县水稻田,海拔1047-1053m,1982年3月15日。模式标本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雌蜘体长1.35—1.65mm。测定一体长1.43mm的标本:头胸部长0.63,宽0.50mm;腹部长0.80,宽0.63mm。头胸部淡褐色,有光泽,背甲边缘、颈沟、放射沟及中窝黑褐色,头部较胸部隆起。8眼2列,眼周具黑环。两眼列基本等长,前眼列后凹,后眼列前凹,中眼间距  相似文献   

13.
真水狼蛛纺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宇  赵敬钊  胡萃  陈建 《动物学报》2000,46(1):14-18
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了不同龄期的真水狼蛛。对其纺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真水狼蛛的纺器表面分布许多纺管,纺管的数目随着龄期的增大面增加。1龄幼蛛纺器分化没有完成。因而不能纺丝。雌蛛和雄蛛在纺器的排列位置、形态、纺管类型和纺管数目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纺器的形态、结构与纺器纺丝、结网的功能相适宜。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皿蛛科三新种(蜘蛛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青海省的皿蛛科三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1.钩舟斑皿蛛,新种Lepthyphantes aduncus sp. nov.(图1) 雌蛛头胸部黄褐色。两眼列略后凹,前中眼小而接近,前眼列的中侧眼间距>中眼间距,后眼列中眼间距>中侧限间距,各眼间距均不大于后中眼直径;眼周均具黑环;侧眼相接;中眼区梯形,后边>前边。中窝显著。螯肢黄褐色,前齿堤3大齿,后齿堤5小齿,螯  相似文献   

15.
拟荒漠豹蛛雌蛛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荒漠豹蛛Pardosa paratesquorum为Schenkel(1963)报道的我国狼蛛新种,但笔者在研究中国狼蛛时发现,原描述中雌、雄配对有误。由于Schenkel指定雄蛛为本种的模式标本,故现将其配对的雌蛛作一补充报道。原Schenkel记述的雌蛛已作为新种(似荒漠豹蛛Pardosa tesquoroides)另文报道。拟荒漠豹蛛Pardosa paratesquorum Schenkel,1963雌蛛体长6.3—8.5mm。背甲深褐色。正中斑黄色,前端膨大,起自后眼列后缘,此斑在颈沟处明显内凹。放射沟清晰。侧斑由2—3个间断的黄色斑点组成。前眼列前凹,短于中眼列。前中眼明显大于前侧眼;前中眼间距大于前…  相似文献   

16.
<正> 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L.Koch)属蜘蛛目,狼蛛科,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天敌之一。该蛛为地面游猎型。不结网。母蛛将卵囊携于腹末纺器上,直至幼蛛孵化伏于其背上后才将空囊丢弃。笔者在观察星豹蛛卵发育时,发现有的卵囊中羽化出蜂类——沟姬蜂Gelissp.o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蛛属两新种(蜘蛛目:地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蛛科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下穴居生活的蜘蛛类群,属于原蛛亚目。地蛛科的蜘蛛除了具有原蛛亚目的许多原始特征外,还具有一些可资鉴别的特征:触肢基节的内侧延长成一个发达的颚叶;纺器3对,前中纺器较前侧纺器明显发达,末端三角形。地蛛利用蛛丝制成坚韧的长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中国湖南省节板蛛科Liphistiidae七纺蛛属Heptathela1新种:莽山七纺蛛Heptathela mangshan sp.nov.。新种与Heptathela sinensis Bishop and Crosby,1932相似,但有如下区别:前者的引导器仅1齿,而后者的引导器具2个大齿和1个小齿;两者的反盾片都有齿,但后者在基部有2个分离的齿,前者没有;两者的插入器形状不同。新种以模式产地而命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9.
我国长纺器蛛一新种(蜘蛛目:长纺器蛛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纺器蛛科(Hersiliidae)的种类较少。迄今为止,在中国台湾、日本和印度均只记载一种,即Hersilia savignyi Lucas,1836(斋籐,1941;李长林,1964;八木沼,1977;Tikader,1977)。笔者在广东和浙江采到一种,经鉴定为长纺器蛛属Hersilia Sav.et And.,1825—  相似文献   

20.
记述采自贵州省施秉县一洞穴小弱蛛属Leptonetela一新种,施秉小弱蛛Leptonetela shibing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查氏小弱蛛Leptonetela zhai WangLi,2011,主要区别有:眼退化,仅留眼丘,后者6眼完全;雄蛛触肢器中突(median apophysis,M)小,三角形,而后者中突大,近掌状;雄蛛触肢器胫节基刺(basal spine of male palpal tibia,TBS)短而粗,末端向内弯曲。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