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以北约500 m的图们江左岸第3级阶地,地理坐标43°5′20.4″N、128°57′20.9″E。该遗址发现于2007年,2010年发掘50 m2,出土石制品1253件、无人工痕迹砾石47件、动物骨骼3件。地层堆积包括7层,文化遗物出自第1、3、4、5层。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剥片以生产石叶和细石叶产品为主要技术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端刮器、边刮器、两面尖状器等。其中,第4层石制品平面分布较为集中,应为原地埋藏,其中炭粒的14C测年数据为21350±120 BP(未校正),校正后年代处于MIS3阶段向MIS2阶段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3.
4.
5.
6.
小龙头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岸边,地理坐标44°25’36.2"N,129°10’43.1"E。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2014年发掘10 m2,获得石制品82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黑曜岩、凝灰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等。剥片技术以石叶、细石叶技术为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尖状器、两面器和大型的斧形器。个别石制品可以拼合,说明属于原地埋藏,在文化层中的炭粒测得的14C数据为距今13185±40年,为末次盛冰期后的转暖阶段。 相似文献
7.
余坪地点位于河南省南召县汉水中游支流松河南岸第二级阶地前缘,于2021年3月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地表采集石制品38件,包括石核4件、石片3件、断块4件、使用石片5件、石器22件。个体多为小型与中型。原料皆河漫滩砾石,岩性以石英为主。石核剥片采用硬锤锤击,偶见砸击法。剥片方法属普通石核石片技术。使用石片分为刮削刃、尖刃者两类。石器包括刮削器、尖刃器、钻器、砍砸器、砍伐器和手锛。毛坯多为石片与断块,未见砾石毛坯。根据地貌与石制品特征,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属性为石片石器技术系统。该地点对于探讨南北方过渡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 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 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 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 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 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 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 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 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 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 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 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 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 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 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 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 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 反而被后者取代; 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 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 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 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 "连续进化附带杂 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在延边地区安图县永庆乡立新村东北的第4级阶地上发现石制品71件;其中,6件出自粉砂质黄土层,其余为地表采集.石制品的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和断块等,石制品体现出砾石工业的特征,遗址的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12.
洛阳北窑黄土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洛阳北窑黄土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掘出土的771件石制品。石制品出自黄土地层S2到L1底部, 相当于200ka BP to 70—80 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以S2和S1中最为丰富, 而L1底部和L2中较少; 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断片, 石器数量很少, 仅尖状器和刮削器两类; 和中国北方小石片-刮削器传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从早到晚,石制品的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本文认为北窑遗址属于一处古人类临时加工石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3.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以颜色不同的石英岩及石英为主,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偶有使用。石制品尺寸多为小型及中型,但工具中修理精致的手斧、薄刃斧和石刀等大型工具尺寸较大。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砸击法与碰砧法也少量应用,石核剥片率较高。工具毛坯主要为石片,刃缘多两面修理。根据以往在洛南盆地的相关研究推测,该地点石制品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夜塬地点新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地区的旧石器材料,有益于进一步探讨莫维斯线以东含阿舍利技术遗址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