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庄文颖(女)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7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北京。1975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国际真菌学会执委会委员、《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以及国际刊物Fungal Diversity、Mycotaxon和Phytotaxa编委。 相似文献
3.
5.
6.
7.
《生命科学研究》2000,4(2):188-188
邹承鲁 ,江苏无锡人 .1 92 3年 5月 1 7日生 .1 94 5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 ,1 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1 951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全国政协五至八届委员 ,八届常委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 ,生物学部主任 .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荣誉会员 .多年来 ,曾任国内外多种期刊编委 ,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 ,《Analytical Biochemistry》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编委 ,美国《Biochem… 相似文献
8.
《动物学研究》2006,27(5):560-560
赖仞,男,1972年9月出生。1991—1995年,西南师范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200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2002年3月-2003年10月,英国利物浦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后;2003年11月-2004年5月,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后;2004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动物学研究》编委。目前已经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包括30篇SCI研究论文;已经申请26项与抗菌肽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经获得授权。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志均院士,1910年生。他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教,后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3年。1939年日寇侵华,北平沦陷。王志均赴战时的昆明后方,筹建中正医学院生理系。抗战胜利后。王志均于1946年赴美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的消化生理学家、芝加哥地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的A.C.Ivy教授研究消化生理。195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关于食物促进胰液分泌的研究工作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被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于1950年回国,在北京医学院生理系任教,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动物学研究》2006,27(2):220-220
尹文英院士尹文英,女。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鱼类寄生虫和鱼病防治的研究。1960年后系统地进行原尾虫的分类、形态、生态、胚后发育、生物地理、比较精子学和亚显微结构等研究,记述我国原尾虫164种,其中141新种,18新属和4新科,提出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并据此建立了原尾纲新的分类体系,1999年出版了《中国动物志:原尾纲》。1985年后,主持和推动土壤动物学的系统研究,联合60多位学者在6个气候带完成土壤动物组成(3000多种)、变动规律及… 相似文献
14.
15.
《生命世界》2006,(1):45-47
方精云生态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 11月 10日结束。2001年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 56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 10名,化学部 10名,地学部9名;生物学部12名,技术科学部15名。在生物学部12名新当选的院士中,男7名,女5名,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39岁,平均年龄61.3岁,60岁以下5名。中国科学院7名,教育部1名,河北省1名,解放军总后勤部 1名,香港地区 2名。现将其主要成就与贡献介绍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 …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上增选结果揭晓,我们《化石》杂志的两位编委——中国科学院卉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成功当选,成为新的中国科学院院上。近20年来,古生物学这门二级学科在同一年增选两名院士的情况是极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 A-1型短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