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更新世地层,哺乳动物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在广泛调查基础上综合多种学科资料,对福建更新世地层进行划分,比较分析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的性质,结合孢粉资料,提出生态分区,并探讨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松嫩平原不同地点六个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及测年数据, 恢复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六种植被类型, 并且对晚更新世晚期在冰缘气候控制下的三种模式孢粉组合所代表向三种典型植被类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疆罗后干涸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100、2m的沉积剖面共有92个宙积层,划归16同积旋回,包括了早更新世以来的各时期沉积。据划分的15个孢粉组这及古地磁、14^C、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早更新世该区曾发育森林-草原植被,早更民末,强烈的构造运动保留我下更充变形,上覆的中更统与下更新统间呈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荒漠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地层中有大量膏质泥岩和石膏。晚更新世以来,在干旱气候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4.
江苏南通滨海相第四系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序言海相(包括滨海相)沉积的孢粉分析目前还研究得很少。一般是在分析陆相沉积中的海相夹层时,才附带进行这种工作,所得的资料多零散不全,故难以正确估价这些资料的意义。有些人认为根据孢粉组合确定沉积物的海相特性是有困难的;另一些人认为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的孢粉组合有区别,前者成分十分复杂,根据孢粉组合有可能解决沉积物是否属于海相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西曲沃县西沟新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源 《人类学学报》1986,5(4):325-335
本文分析了朝阳西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牙化石,并考虑到遗址的地层、地貌、年代学和孢粉分析的资料,西沟遗址的石器工业在技术传统上与许家窑、峙峪文化较为接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丁村文化的成分。其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5万年。当时这一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的疏林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3C测年建立了样吕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孢粉相:原理及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并评论孢粉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孢粉相从提出至今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基本成熟。尽管如此,它对大多数孢粉学家(包括中国学者)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文中论述了进行成功的孢粉相研究的基础:孢粉有机质分类、术语及研究方法,包括采样、实验技术、数据采集和相识别的数学方法、古环境解释及能源潜力评价等方面。与传统的只注重孢型的孢粉学相比,孢粉相强调对样品中的所有沉积有机质进行总体评价,从而可以帮助人们从沉积物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清晰地重建和描绘盆地沉积图景并评价目的地层的能源潜力。有机地球化学和煤岩学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向与孢粉相研究非常相似,文中对它们相关的研究也作了简评。它们对孢粉相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分类和术语上,一些孢粉相研究者完全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或煤岩学的。但是,这些学科在研究目的、实验技术及数据采集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孢粉有机质及其分类不一定对等于特定的干酪根型或煤岩显微组分,同时一个孢粉相也不一定等同于一个干酪根组合或有机质相。因此,孢粉相应该有独立的沉积有机质分类方案和术语系统。但是,研究方法和分类等方面的不同,并不会妨碍孢粉相获得与有机地化、煤岩学研究相似的结果。如果能够将孢粉相数据与其它方法的数据结合起来解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非定量分析孢粉资料,开展孢粉相及孢粉与烃源岩关系研究,引入孢粉相对密度概念,定义为孢粉样品鉴定中每个盖片数的孢粉个数。根据牛28井相同井段对比分析,孢粉相对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地层中孢粉实际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以东营凹陷古近纪为例,探讨了孢粉相对密度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孢粉相对密度进行层序划分对比,孢粉相对密度在区域上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通过对孢粉相对密度在横向上分布规律研究,能为研究孢粉量的区域分布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山东章丘上新世巴漏河组和更新统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章丘巴漏河组和上覆更新统孢粉植物研究表明,当地上新世植物群的分布类型趋于单调,草本植物和部分广布型植物繁盛;更新世植物群的成分变得更加贫乏,其中,第三纪常见的喜暖类型已全部消失,而广布型植物类型得以进一步发展。植物群所反映的气候较中新世趋于干冷,与我国华北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的总体发展规律相一致。巴漏河组在层位上与临朐和昌乐等地的尧山组相对比,当前研究表明,以往报道的尧山组底部沉积夹层中的孢粉组合,其时代与山旺组相接近,而不同于巴漏河组;孢粉证据支持将其归于山旺组的划分意见。通过比较,建立巴漏河组与山东北部钻孔剖面明化镇组上段孢粉组合的对比比较。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孢子花粉组合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合两个亚组合。中新世组合主要以壳斗科,桦科以及榆科为主,并有大量的松科花粉。上新世以后组合则以壳斗科和松科花粉据优势,并有很多草本植物花粉。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在本地区已经分出南北两个区系,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或者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东部的孢粉资料显示本地区至少有两个成煤时期:中新世和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孢粉资料说明在中新世时青藏高原可能已经达到两千米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构成影响本地区气候特征的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抬升是我国季风气候和现代气候分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四个考古地点的孢粉分析资料,指出呼伦贝尔盟东部地区,在11400±230年前,不仅湖沼棋布,而且生长着由松、榆、椴、胡桃等组成的繁茂的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公元前1700年,昭乌达盟敖汗旗一带,分布着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从花粉分析说明那时的人类已摆脱了单纯狩猎,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自晚更新世以来,内蒙古植被由混交林向草原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晚更新世以来呼伦湖地区孢粉植物群发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呼伦湖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湖泊。晚更新世以来,由于气候冷暖干湿的多次波动,湖相及河流,风成为主的水上沉各佼替变化。通过对该区东露天煤矿沉积剖面113块样品进行系统孢粉百分比及浓度分析,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带。结合^14C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区20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四个考古地点的孢粉分析资料,指出呼伦贝尔盟东部地区,在11400±230年前,不仅湖沼棋布,而且生长着由松、榆、椴、胡桃等组成的繁茂的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公元前1700年,昭乌达盟敖汗旗一带,分布着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从花粉分析说明那时的人类已摆脱了单纯狩猎,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自晚更新世以来,内蒙古植被由混交林向草原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富拉尔基 QH70孔(井深226.07m)73块孢粉样所取得的123科属埴物孢粉,依据其孢粉组合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第Ⅰ带属晚白垩世早期,植物群具热带-亚热带的面貌,反映当时的气候热而潮湿。第Ⅱ—Ⅲ带,地质时代为晚第三纪。组合中除葇荑花序植物为主外,同时又保存较多的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气候温暖潮湿。至第Ⅲ带晚期,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已占优势,表明气温下降,变干。第Ⅳ带由蒿、藜科、禾本科、蓼等中旱生的草本及半灌木组成温性草原,气候冷干。孢粉组合特征结合热释光和磁性地层,将该区上新世和更新世界限确定为距今240万年左右。第Ⅳ—Ⅶ带属更新世,各孢粉组合具明显的差异。在Ⅴ带的早期,植被尚属草原或冻原,气候寒冷干燥,但在其晚期,则属落叶阔叶林和草原,表明气候温暖半潮湿。在Ⅵ—Ⅶ带内,草本植物占优势,但在末次冰期时,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桦等组成的北方针叶林曾一度繁盛在低地和平原,气候寒冷潮湿。  相似文献   

18.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2):201-209
根据中国第四孢粉数据库提供的641个表土孢粉资料,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建立了具有686个孢粉类群、31类植物功能型和14种生物群区的孢粉生物群区化模型。经过检验,该模型在模拟中国生物群区、生物群区垂直分异和水平梯度分析方面均取得理想结果。模拟已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为重建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群区和古气候分析,提供客观、准确的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19.
表土孢粉模拟的中国生物群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提供的 6 41个表土孢粉资料 ,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 ,建立了具有 6 86个孢粉类群、31类植物功能型和 14种生物群区的孢粉生物群区化模型。经过检验 ,该模型在模拟中国生物群区、生物群区垂直分异和水平梯度分析方面均取得理想结果。模型已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 ,为重建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群区和古气候分析 ,提供客观、准确的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福建沿岸8个钻孔的孢粉、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晚第四纪地层中有8个综合孢粉组合带与7个硅藻阶段。结合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认为,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早大理冰期、大理亚间冰期、晚大理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早中期、晚中期、晚期)。气候变迁序列为冷而干燥→暖而湿→冷而干燥→温暖稍干→暖而湿→热暖潮湿→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据古环境分析认为有七次海侵(或海进),且各次海侵(或海进)的影响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