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孢子组合——兼论泥盆—石炭系界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共产小孢子45属83种(含10个新种,3个新联合)可划分为4个孢子组合,即:Retsiporalepidophyta-Apiculiretusisporafructicosa(LF)组合,Rugosporacf.flexuosa-Retisporalepidophyta(FL)组合,Lophozonotriletesexcisus-Retisporalepidophyta 相似文献
2.
湘中锡矿山邵东组和孟公坳组共产小孢子45属83种(含10个新种,3个新联合),可划分为4个孢子组合,即:Retisporalepidophyta-Apiculiretusisporafructicosa(LF)组合,Rugosporacf.flexuosa-Retisporalepidophyta(FL)组合,LophozonotriIetesexcisus-Retisporalepidophyta(EL)组合和Crassisporacf.kosankei-Lycosporadenticulata(KD)组合。根据孢子组合的特征,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EL与KD组合之间,即相当于孟公坳组中下部与上部之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南京龙潭地区五通组孢子组合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南京龙潭地区五通组共产小孢子53属136种(含12新种),可划分4个孢子组合,即Aneurosporaasthenolabrata-Radiizonateslongtanensis(AL)组合,Retusotriletes-Cymbosporites(RC)组合,Knoxisporites-Densosporites(KD)组合与Leiotriletescrassus-Laevigatosporitesvulgaris(CV)组合。详细分析某些已知种的垂直分布与组合对比表明:龙潭五通组除包含晚泥盆世沉积外,还包含部分早石炭世的沉积,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RC与KD组合之间,即擂鼓台段下一中部与中一上部之间较适合。此结论与相关的植物与鱼化石的时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新疆巴楚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碳世露头层序地层及腕足类化石组合:——兼论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碳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碳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碳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碳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下泥盆统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层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综合了滇、黔、川、桂等地的一些早泥盆世地层剖面中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出露情况,粗略地描绘出了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一般特征,归纳成三个发展阶段。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下泥盆统的分层与对比。 相似文献
9.
孢粉学分会下属的\"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联络组于1992年8月25日-28日在西安举行第二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会议由西安花粉研究所舒仲所长主持,联络组组长同济大学花粉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王开发教授致开幕词,陕西省、西安市科委、科协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并讲话.全国各地科研、教学和企业的40个单位4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花粉与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
贵州凤冈早志留世孢子组合的发现及其古植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系统描述贵州凤冈早志留世的孢子5属12种,其中包括1新种。根据其组合特征,确认其时代为Llandoverian晚期,通过对三缝孢的性状分析,认为在早志留世Llandoverian晚期已确有维管植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贵州睦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的鱼类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贵州睦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上、下两个层位中所发现的7个属种的软骨鱼类、棘鱼类的牙齿和鳞片等微化石,建立了代化瓣齿鲨 (Petalodus daihuaensis, sp. nov.) 和贵州棘鱼 (Acanthodes guizhouensis, sp. nov.) 两个新种.通过研究,划分出两个鱼类微化石组合: 1.上泥盆统顶部(法门阶)以 Phoebotus politus 为代表的鲨类化石组合; 2.下石炭统底部(杜内阶早期)贵州棘鱼化石组合.睦化剖面根据牙形石的研究,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在 Siphonodelle praesuleata 化石带和 S. sulcata 化石带之间.本文记述的鲨类化石组合发现在睦化剖面代化组的最顶部 (GM1120, 1211), 相当于 Siphonodelle praesulcata 化石带;贵州棘鱼发现于格董关层 (GM1124), 在界线之上.在睦化,以及在其他各地, Phoebodus 和 Harpagodens Fero 这样的鲨类皆发现于晚泥盆世.而 Acanthodes 属则从 Siphonodelle sulcata 带起才出现,未发现于更老的地层中.因此 Acanthodes 属的最早出现可能也是石炭系底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亚里组产出的介形类生态组合属于光滑速足目集群或艾菲尔生态型,指示亚里组在沉积时为远岸浅水沉积环境,且在上部腊扎蒲段水深变浅。亚里组介形类面貌与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相似程度高,与俄罗斯和欧美地区也有相似的属种,说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的地理隔离并不显著,在各个板块之间有属种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炭系孢粉组合带序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中唯一的在石炭纪发育有欧美植物区,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和风瓦纳植物区植物群的国家,并以欧美-华夏植物群最为发育,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华北和西北(新疆,甘肃,宁夏)的石炭系孢粉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古物 系孢粉组合带序列方案(计15个孢子带),描述了各带的特征,依据孢子带的对比和同层所产动物化石,讨论了它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Wen-Zhong Li 《Geobios》2008,41(2):307
The strata below the defined Wuchiapingian-Changhsingian boundary GSSP are mostly covered and obscured by faulting at the Meishan Section D. Therefor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ollect fossils there. After an intensive excavation at Meishan Section C, a diverse fauna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y comprising brachiopods, ammonoids, conodonts, fusulinids and small foraminifers were found. Among these fossils, brachiopods are the most dominant. Eleven species of 10 genera based on more than 1300 specimens are identified. This brachiopod fauna is of late Wuchiapingian-Changhsingian of Lopingian (Late Permian) in age as well constrained by the associated ammonoid Pseudogastrioceras sp., Jinjiangoceras and Konglingites sp., the fusulinid Palaeofusulina and the conodont lineage from C. longicuspidata to C. wangi. In terms of the changes of brachiopod fauna composition around Wuchiapingian-Changhsingian boundary, it clearly indicates a continuous transgression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Lungtan Formation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nghsing Formation. A new species, Neochonetes (Huangichonetes) meishanensis, is described and some other speci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new collection from Meishan Sections C and D.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以下的软骨鱼类10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5科6属5种,其中有3新属5新种,它们是:刘氏煤山鲨(Meishanselache liuigen.et sp.nov.)、王氏长兴鲨(Changxingsela-che wangigen.et sp.nov.)、东岭中华尖齿鲨(Sinacrodus donglingensis gen.et sp.nov.)、修水滑齿鲨(Lissodus xiushuiensis sp.nov.)和江西多尖齿鲨(Polyacrodus jiangxiensis sp.nov.)。浙、赣两省的这批软骨鱼类微体化石显示两个特点:组成以弓鲛超科化石为主;发现于特提斯区三叠纪的鲨类与发现于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的鲨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是包含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在内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以下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序列的首次报道。软骨鱼类是我国鱼类化石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化石的记述大大地填补了这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江西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各1条,对每条剖面进行沉积相分析,从生物地层学角度论证其界线存在的可靠性。Hindeodusparvus在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的发现是中国的又一新发现地区。二叠-三叠纪生物地层界线以H.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为难;“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属二叠-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不是一回事,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在江西约高出16─20cm;建议在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中,最好不用“混生层”或“过渡层”,而改为界线地层或界线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江西长兴组顶部与大冶组底部牙形刺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江西信丰铁石口镇古南桃江剖面和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长兴组最顶剖与大冶组(或铁石口组)最底部粘土层的牙形刺共1属6种和亚种,并把长兴组最顶部和大冶组最底部粘土层分别归属于Clarkina changxingensis yini-C.meishanensis zhangi和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它们分别可与浙江长兴煤山标准剖面长兴组最顶部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