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243-244
1972—1974年,我们先后对草鱼细菌性烂鳃病和白头白嘴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确定了烂鳃病的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lcola),白头白嘴病的病原亦为粘球菌之一,但尚未定种(Myxococcus sp.)。为了寻找治疗这两种病的有效药物,我们进行了以中草药为主的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2.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本文对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病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从病鱼分离到90株菌株的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是粘球菌属(Myxococcus)的一种。通过组织病理观察,病鱼不仅是体表、口腔、眼、鳃等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病变,而且头部的软骨组织、横纹肌纤维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使这些组织丧失了生理机能。筛选了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试验,以1.5ppm福美砷的疗效最好。在饲养管理方面,鱼苗一级饲养阶段,采用了合理密养(15万尾/亩)和及时分池(饲养20天左右)等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本文对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病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从病鱼分离到90株菌株的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是粘球菌属(Myxococcus)的一种。通过组织病理观察,病鱼不仅是体表、口腔、眼、鳃等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病变,而且头部的软骨组织、横纹肌纤维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使这些组织丧失了生理机能。筛选了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试验,以1.5ppm 福美砷的疗效最好。在饲养管理方面,鱼苗一级饲养阶段,采用了合理密养(15万尾/亩)和及时分池(饲养20天左右)等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患烂鳃病、白头白咀病、白皮病和烂鳍病的青、草、鲢、鳙和鳗鲡等鱼的病灶组织中分离到11株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从健康草鱼鳃上分离到非致病粘球菌Cg27菌株(Myxococcus sp.),将它们与已知种鱼害粘球菌G4菌株进行了血清学特性比较。发现鱼害粘球菌菌株之间存在共同的“A”抗原,对其中6株菌的深入研究证明,它们还存在特异抗原“B”和“C”,据此将它们分为二个血清型。Cg27菌株与鱼害粘球菌各菌株间不存在共同的抗原物质。用血清学方法可以较快地鉴别致病与非致病的粘细菌。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是报导1972年从患细菌性烂鳃的草鱼和其他色的鳃上分离到的病原粘细菌。通过多次人工感染(包括再分离和再感染),证明G4菌株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草、鳙、鲢、草鳙杂种、团头鲂、鲤等色的烂鳃病。对G4菌株的菌体、子实体、小孢子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试验;根据其特征,定名为色害粘球菌——新种(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sp.nov)。较详细地观察了G4菌株在胰胨液体培养中的群集习性,“柱子”形成、繁殖散发和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认为“柱子”形成是G4菌株,也可能是所有色类寄生粘细菌所共有的一种运动、繁殖的表现形式,它是不会转化为真正的子实体的。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很大的鱼病之一。其病原菌分离的成功,对有效地防治该病,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丰富了研究鱼类寄生粘细菌的学术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报导1972年从患细菌性烂鳃的草鱼和其他鱼的鳃上分离到的病原粘细菌。通过多次人工感染(包括再分离和再感染),证明G4菌株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草、鳙、鲢、草鳙杂种、团头鲂、鲤等鱼的烂鳃病。对G4菌株的菌体、子实体、小孢子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试验;根据其特征,定名为鱼害粘球菌——新种(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Ko,sp.nov.)。较详细地观察了G4菌株在胰胨液体培养中的群集习性,“柱子”形成、繁殖散发和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认为“柱子”形成是G4菌株,也可能是所有鱼类寄生粘细菌所共有的一种运动、繁殖的表现形式,它是不会转化为真正的子实体的。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很大的鱼病之一。其病原菌分离的成功,对有效地防治该病,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丰富了研究鱼类寄生粘细菌的学术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白皮病鱼的患部组织,镜检观察到了堆聚群集的粘细菌。用从愚部组织分离到的B76-7-1等8株粘细菌的菌悬液分剐浸养或浸洗夏花鱼种,试验鱼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病症。这些菌株的人工感染是成功的。我们认为B76-7-1等8株粘细菌强株是自皮病的致病菌。B76-7-1菌株在分类上属于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防冶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烂鳃病的药物及方法原则上可用于白皮病的防冶。  相似文献   

8.
我国淡水鱼类柱形病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认识我国淡水鱼类烂鳃病的病原以及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实验从发生烂鳃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是否在含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黄色假根状菌落,是否产生降解明胶和硫酸软骨素的酶类等特性的鉴定,并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证实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所分离的烂鳃病的病原。同时,研究也证实20世纪曾经命名为烂鳃(Gill-rot)病病原的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1975)是柱状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利用分离到的16株柱状黄杆菌的16SrDNA序列,以及已经发表的柱状黄杆菌的相关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柱状黄杆菌的菌株聚成3枝,与柱状黄杆菌的三种基因组型(Genomovar)相对应。其中当时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强毒株G4与分别分离自日本和美国的两株聚为一枝。另外两枝包括的菌株较多,它们中的一些菌株来源于相同的鱼类宿主,如鲤形目的种类;但是,这两枝也包括一些特有的株,如从欧洲和美国的鲑形目鱼类上分离的柱状黄杆菌聚为一枝,这一枝还包括我国曾经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G18弱毒株。从我国隶属于鲈形目的鳜鱼和鲟形目的中华鲟上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则聚为另外一枝。作者认为对不同基因组型菌株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将可能从根本上认识鱼类柱形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9.
翘嘴鳜烂鳃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鳜(Siniperca chuatisi)鳃上分离到6个菌株,从中筛选出毒性最强的SC-3,SC-6两菌株。通过生物学特性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致病力测试的结果,认为SC-3、SC-6为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是翘嘴鳜烂鳃病的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SC-3对多种抗生素、呋喃类药物敏感而对磺胺噻唑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Pseudomonas sp.引起欧洲鳗Li烂鳃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L.)]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危害严重,其中烂鳃病周年发生且发病率高。欧洲鳗烂鳃病常与寄生虫病、真菌病并发,因而给治疗带来了困难。鳗鲡烂鳃病病原主要有柱状屈桡杆菌、噬纤维菌等[1-3]。本文报告由 Pseudomonas sp.引起的欧洲鳗鲡烂鳃病。1材料与方法1.1病原菌分离取无寄生虫与真菌感染,鳃丝溃烂的濒死病鳗,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体表三遍,解剖取出鳃,经无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捣烂鳃丝,接种环取样于普通平板培养基划线,30℃培养24h后,挑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