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中两个自交系的杂交F_1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供试材料G-显带的染色体上都具有两种类型的带纹,我们称A型带和B型带。A型带为沿染色体长轴分布,较细的,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不同自交系的A型带带型基本相同,杂交F_1的A型带无明显的异型性。非同源染色体间带型各不相同,某些染色体具有易于识别,特征性较强的A型带标记。B型带一般为深染色的大带,位于染色体的近端区。同一自交系每两个同源染色体的B型带可以配对,不同自交系B型带带型互有不同。杂交F_1某些染色体上的B型带带型异型性明显。具异型性的染色体对中一成员的带型与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成员与另一亲本相似。比较对同一细胞先后作G-和C-显带处理的结果表明,B型带和C-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植物染色体G—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 G-带技术在动物和人类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是在植物方面由于它仅能显示带纹很少的 C-带、N-带或 Q-节,这就大大限制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和植物育种上的进一步应用。近十年来,植物染色体 G-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尤其是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仅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茶树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胰酶法在茶树的晚前期、前中期和早中期的每一染色体的全长上诱导出了清晰而丰富的G带带纹。染色体带纹的数目随染色体的浓缩程度而变化,同源染色体带纹的大小、分布及着色的深浅基本相似。作者认为植物G带的诱导与染色体处理技术及染色体所处的分裂时期密切相关。当胰酶处理超过了G带诱导的临界限度时,常可观察到染色体的大螺旋结构。本文讨论了在染色体前处理中a-溴萘的选用和甲醇-冰醋酸(3:1)的固定时间对G带诱导的影响以及G带的形成与染色体大螺旋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G带的历史、认识发展、技术探索、现状、问题及前景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显带技术建立后的多年,植物染色体一直不显G带,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不同假说予以解释或进行实验验证。最近几年,该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用多种方法在十几种植物上进行了探索,并初获成功。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但植物染色体G带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植物染色体G—显带的AEG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植物染色体G—显带的方法很多,有胰酶法、尿素法,改良的Seabright法、Utakoji法、醋酸地衣红法、ASG法和风油精诱导等几种,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广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摸索出了 相似文献
6.
草鱼和团头鲂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经改进的胰酶一步法和放线菌素D(AMD-BSG)法所显示的鱼类染色体G带。采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血淋巴细胞和肾细胞进行短期培养。血淋巴细胞的空气干燥制片,用胰酶一步法处理,显示出细致清晰的染色体G带。培养的肾细胞在收集前1-1.5h,1.5—2h,2.5—3h,用最终浓度为2μg/ml的AMD(actiomycin D)处理,其气干制片在HCI和Ba(OH)_2中处理,经2×SSC温育,Giemsa染色,获得了良好的染色体G带。在前中期或早中期的一个细胞单倍体组的染色体显带能达200多条带纹,结果较稳定,反差明显,图象清晰。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绘制了草鱼和团头鲂的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7.
鱼类染色体G—显带的Brd U—BSG方法及白鲢G—带模式图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一种显示鱼类染色体G-带的BrdU-BsG方法。采用肾细胞短期培养,收获前12小时加入BrdU,使终浓度为10μg/ml。制片经HCl、Ba(OH)_2处理,4×SSC温育。Giemsa染色,显示出白鲢的G-带。其带纹细致清晰,一个细胞的单倍染色体上显示带纹达200条以上,是目前已报道的鱼类多重带中带纹最多的,且反差明显,带纹有特征性,结果较稳定。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建立了白鲢的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丝分裂染色体的G-显带技术,对供试的6个三体的额外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A型、B型、C型、D型、E型和H型三体的额外染色体分别为K5、K6、K12、K7、K8和K10。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细胞所鉴定出的结果完全一致。与过去所用的三体鉴定的方法相比较,利用G-显带技术鉴定三体的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以及简便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BrdU风油精法进行了荞麦染色体G带显带研究,在其有丝分裂晚前期,早中期和中期的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G带带纹。但是,随着分裂时期的进展,染色体上出现的带纹数目依次减少。BrdU和风油精在染色体显带中的作用是使染色体伸长,并增大染色体线性区段间的差异,故显示出G带。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玉米为材料,采用放线菌素 D(AMD)前处理,防止染色体过度收缩;利用气干片技术,洗脱染色质,使染色体分散良好;应用稍加改良的Seabright 法,Utakoji法及醋酸地衣红技术处理染色体,都诱导出染色体的横纹带。其图象与哺乳动物的染色体 G 带相似,每条染色体均显示带纹,带纹分布于整条染色体,并且从同一细胞取得玉米染色体 G 带核型照片。 相似文献
11.
BrdU处理的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应用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技术,重点将黄鳝培养细胞具不同长度染色体的正中期分裂相做成G-带核型加以比较分析。随着染色体长度的增加,带纹数目也增加。但增加是有限度的。染色体带纹数目的增加,明显地表现在深染带再分为若干亚带。当染色体从前期向中、后期过渡收缩变短时,一些亚带融合为原来数目的带。染色体上各个带的收缩程度、收缩时间是不均等的。实验证明大剂量的BrdU不仅能阻断鱼类细胞于中S期,也可使染色体伸长、小剂量的伸长作用不明显。最后讨论了BrdU处理与G-显带的关系、染色体带纹数目相对恒定以及染色体伸长缩短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麦G-带变动性以及与染色粒的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大麦为材料,进行了G-带带纹变动性分析以及G-带与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粒的比较。有丝分裂早中期至中期两个不同时期G-带带纹总数减少36%,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缩短25%,带数减少的幅度大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染色体组中每条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的比例不尽相同,变幅在0.29-0.50之间。不同染色体绝对长度减少的幅度在0.27-3.70μ之间。从早中期至中期,每单位染色体绝对长度带数具相对减少的趋势。选择第6染色体进行的比较显示,减数分裂的染色粒与有丝分裂的G-带带纹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G-带带纹和染色粒间的数目、位置和着色程度上都具一致性。对G-带性质和植物中G-带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家猪高分辨G—带及模式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氨甲喋呤或胸苷阻断法使细胞分裂同步化,并结合胰酶G-带技术,对中国7个家猪品种高分辨G-带进行了研究,发现家猪品种间带型基本一致,从而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法的国际体制,提出了中国家猪高分辨G-带标准化核型及模式图,对显带核型界标进行了少许修改,对每对染色体进行了区带划分和描述。单倍染色体组所显示的G-带数目,包括X和Y染色体,巳达444条,近于中期染色体带纹数目的两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籼,粳稻及其杂种粗线期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研究了典型籼,粳稻及其杂种粗线期的核型,结果表明:(1)籼稻品种南特号具有两对随体染色体,分别为第十和第十二染色体,粳稻品种巴利拉具1对随体染色体,为第十染色体,杂种南特号/巴利拉的随体染色体与南特号相同;(2)在粗线期,两品种均可见单核仁和双核仁的细胞存在,说明细胞贩核仁数目与随体数目并不对应;(3)两品种的对应染色体之间,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及染色粒分布上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第9和第12染色体编号分歧的细胞学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稻细胞遗传研究中, 对于染色体编号有着较多的争议,这在几条长度较短的染色体上显得尤为突出。为有比较地研究这几条染色体在水稻染色体组中的正确编号,本研究以涉及两条较短染色体相互易位的易位杂合体RT9-12为材料,分析了易位系与普通品种日本晴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易位系的易位染色体并非第9和第12染色体,而是第10和第11染色体,从而认为目前国际上统一编号的第9、12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实际长度可能分别为第10、11染色体。Abstract:Rice chromosomes in mitosis are usually too small to be identified clearly one from others.In recent years,pachytene chromosomes in meiosis have been in vestigated intensively for establishing unified numbering system.However,divergence in numbering system is still existing especially for some short chromosomes such as chromosome 9 and 12.In order to verify these chromosomes,a translocation line RT9-12 and a japonica variety Nipponbare wer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for all the chromosomes morphologically in late pachytene stage.It was found that the chromosomes involved in translocation were chromosome 10 and 11 in stead of chromosome 9 and 12 as being compared with the karyotype of Nipponbare.So we consider that the chromosome 9 and 12 in the present rice chromosome numbering system could be chromosome 10 and 11 according to their length,arm ratio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nucleolus. 相似文献
18.
水稻染色体标本制备的风油精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的染色体较小,不同的染色体在形态上较难区分。常规的压片技术由于很难使染色体分散,且也不能完全排除细胞质的干扰,因而很不适用于水稻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显带。Kurata 等(1978)采用酶解与火焰干燥技术制备水稻染色体标本,获得清晰的染色体图象,从而成功地进行了水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陈瑞阳等(1982)参照人类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抗白粉病6R(6B)染色体异代换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7902(6B)单体为母本,Holdfast-KingⅡ6R二体异附加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白粉病抗性追踪和细胞学鉴定,选育出抗白粉病6R(6B)二体异代换系。其与普通小麦中8601以及与“中国春”6B重双端体的F1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0″+2′和20″+1′+2t′ ,从而,证实6B染色体被 6R染色体代换。同时,对6R染色体上抗白粉病基因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