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广西一些第四纪洞穴堆积中化石的氨基酸地质年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化石中氨基酸的外消旋程度随化石年龄增加而增大的原理,本文分别用“校正法”和“高温法”测定了广西柳州早更新世巨猿洞、中更新世笔架山洞、晚更新世一全新世白莲洞、大龙潭及桂林Chen皮岩的一此处第四纪洞穴堆积物中牙化石、骨化石或贝壳化石的氨基酸年龄,测年结果与其它地质证据或^14C年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广西柳江土博出土的人牙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广西柳江县土博公社发现一洞穴,地层中含有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初步定为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仅是牙齿九枚,根据其形态特征,这些材料的系统地位似应与柳江人相当,分类上可归属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3.
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华南洞穴动物群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起初的研究材料,多来源于中药铺;后来,在古生物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些有层位记录的洞穴,并根据洞穴化石动物群的性质提出了两个时代的两种堆积,即更新世的“黄色堆积”和全新世的“灰色堆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洞穴学的研究得到了有效发展,自1955年以来,先后在华南进行了多年的洞穴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洞穴化石,特别是巨猿的材料。根据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我国南方的洞穴化石动物群包括一百余种。笔者按古老类型(第三纪);第四纪新出现的属、种(早更新世);过渡型属、种(中更新世);现生属、种(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作了分类,计算出各类群占有的百分比,然后参阅洞穴出露高程、堆积物岩性等地质概况,把我国南方洞穴化石动物群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样的划分,或许对我国岩溶发育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铜梁旧石器遗址自然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南方的洞穴中发现了丰富的、更新世不同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但洞外第四纪地层中的发现物则不多,比较重要的有云南元谋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和晚更新世资阳人哺乳动物群。1976年春发现了铜梁旧石器遗址,在文化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植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在其上覆的地层中,还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遗物,这就  相似文献   

5.
广西田东县祥周公社定模洞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田东定模洞的堆积层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和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初步定为更新世晚期。这是桂西人类化石的一个新地点。  相似文献   

6.
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从小孤山晚更新世洞穴遗址出土了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以及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和装饰品。石器工业在技术与类型上和华北旧石器关系密切。大致相同的骨针和穿孔兽牙于三十年代曾在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过,但是与欧洲马格德林鱼叉相似的角制鱼叉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头一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最近发掘所获资料,对万寿岩山船帆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洞穴的形成过程、洞内地层划分以及与洞外沉积物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船帆洞洞穴的发育明显与区域性断裂及岩体的剪切节理有关;洞内经历数次堆积和冲刷;依岩性、地层关系和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洞内堆积物可分为Ⅰ(中更新世晚期)、Ⅱ(晚更新世早期)、Ⅲ(晚更新世晚期)和Ⅳ(全新世)4个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8.
曹波  贺乐天  张璞 《人类学学报》2015,34(4):451-460
本文主要是对贵州兴义猫猫洞遗址出土的人化石进行的初步研究,并对哺乳动物化石、地层、堆积物作叙述。该遗址的人类化石包括下颌骨4件,股骨3段,是中国南方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数量较多,系统分类地位较清楚的晚期智人的化石。人类化石同层的鹿牙作铀系法测年结果为14500±1200 BP,相当于更新世的末期。  相似文献   

9.
巫山县龙骨坡地层的电子自旋共振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对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地层剖面的 4个动物牙珐琅化石的电子自旋共振法 ( ESR)测年结果 ,该剖面的第 7— 8层曾出土被原发掘者定为属早更新世的 ,目前有争议的人属化石和石制品。本文认为早更新世牙珐琅样品的 ESR早期铀加入模式年龄一般是真实年龄的上限 ,即年轻于真实年龄。 ESR测年结合该地层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给出该剖面第 7- 8层很可能与古地磁的奥杜威极性亚期相当 ,距今约 1 .8百万年。  相似文献   

10.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与华龙洞遗址密切关联的岩溶洞穴,发育在上寒武统微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系内,中更新以来的地壳运动和岩溶发育是其形成的主要营力。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其发育大致经历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等三个阶段,岩溶发育和洞外溪谷的侵蚀使得原始洞穴和堆积物一起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石制品和骨骼表面痕迹证据表明,华龙洞古人类具备依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采取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的技术策略;石片边缘的使用痕迹和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古人类在遗址可能进行过肢解动物的行为。本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与适应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Enamel ultrastructures in the molar teeth of the giant panda, including Ailuropoda microta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t of the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and a living form, Ailuropoda rnelanoleuc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s of enamel were made in order co evaluate shape, size and arrangement of the prisms. The sections were etched then with 0.074 M H_3PO_4 for 30-60 sec. Our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enamel which allow us to recognize differences among Ailuropoda on the basis of examination of large areas of the enamel.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below.  相似文献   

12.
福建清流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福建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出自地层的古人类化石。标本为晚期智人的一枚左下第一臼齿。根据对化石产地的地质、地貌以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的分析,表明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6.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湖北咸宁飞仙洞新发现的大熊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7年9月,咸宁市古田乡新铺村农民周远文在飞仙洞采石场采集到一较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即交我馆.我们随即来到现场进行清理,在距头骨采集地点约1米处,找到了大熊猫下颌骨及少量肢骨化石,包括肱骨、髂骨、肘骨、腰带骨等.本文仅对大熊猫头骨及下颌骨化石作一简要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周口店更新世鸟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更新世洞穴,尤其北京猿人产地的第一地点(Loc.1)富含鸟类化石。自1927年开始至1980年采获的鸟类化石多达万件。同北京猿人相伴生的周口店脊椎动物群,是我国北方第四纪动物群的主要代表。近半个世纪来,中外学者,除对周口店人类化石、文化遗迹等进行过不少详细的研究,也对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是哺  相似文献   

19.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的无颈鬃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口店田园洞位于北京猿人遗址西南6km处,是新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地点。该地点是迄今我国北方地区第四纪化石地点中含豪猪材料最丰富的。从头骨、牙齿、头后骨骼的形态特征及大小判断,田园洞的豪猪应归入我国现生无颈鬃豪猪(Hystrixsubcristata)。14C测年表明,含豪猪化石的地层时代为3.05~0.467万年,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是目前所知豪猪化石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最晚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