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吸血昆虫通常在不吸血情况下,交配后依靠自体营养进行生殖的现象称自体生殖。本文首次报告我国中华白蛉存在自体生殖现象。从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结果表明此种白蛉自体生殖的形成可能与该种白蛉腹节内蓄积着脂肪体有着生理性联系。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内中华白蛉自体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实验室内中华白蛉自体生殖观察的结果。成蛉腹节背面第2—3节上的暗斑及胃内蛹便是羽化后尚未吸血白蛉的标志。而自体生殖的标志尚应在腹节内查见脂肪体,附腺含颗粒和正在发育着的卵泡。对自体生殖中华白蛉卵的形成与发育作了详细观察。它们依靠腹节内脂肪体发育卵和附腺。在25℃±1℃下,早则在羽化5天后,卵可以成熟,第6天产卵。以动物的血饲白蛉的实验结果表明自体生殖白蛉产卵前一般无须吸血,少数吸血的可促进第二卵泡的发育,缩短第二次产卵期。根据实验室内羽化出两代从未吸过血的雌性中华白蛉159只全部呈现自体生殖的事实,作者认为陕北宜川和山西太原的中华白蛉是属于自体生殖品系。本文就自体生殖的有关问题结合文献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华白蛉的自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场及实验室结果表明,我国黄土高原的大多数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应属自育性品系,它通常在羽化后、吸血前经交配能依靠腹节内脂肪体发育卵泡,一般在产卵后始行吸血。其生理性状是:胃内无血、腹节内有大量块状或条状脂肪体。羽化24小时后,附腺内有暗色颗粒,卵巢内有发育的卵泡。在25℃士1℃下它的生活史分快、慢两型。快型从卵至成虫仅需44—50夭,慢型需要以四龄幼虫滞育,其长短随滞育期而定,最长的滞育期达301天。观察了白蛉幼虫在饥饿状态下对自育性的影响。此外,还比较了吸血白蛉与自育性白蛉的妊卵数。吸血白蛉的妊卵数约较自育性的高出1/5。这种自育性品系的中华白蛉在自然居群约内占92%、主要栖于洞穴内为野栖种类。本文对自育性中华白蛉的生态及其防制策略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流行在我国广大农村的五大寄生虫病中,有一个病叫做黑热病。这个病的传播媒介是一种微小的吸血昆虫叫做白蛉。因此白蛉在医学昆虫学上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应该对它有所了解。“昆虫知识”编委会要我写一篇关于白蛉的介绍性文章,故将目前已有的资料扼要地予以编写,以供大家调研工作中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殖营养节奏(gontotrophic rythm),亦即昆虫吸血和卵巢 发育一致的现象,是雌性吸血直裂亚目双翅昆虫正常生活的共同特点,而在吸血蚊类中最 为显著。在这类昆虫中,通常一次饱血已足供卵巢发育成熟之需,并且卵巢的发育也和胃 血的消化相符并进。雌性成蚊的一些重要活动,如飞行和散布、刺叮吸血、产卵等等,无不 和这周期性的节奏密切相关,因而这方面的观察,乃是研究成蚊习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雪丽  李珊  吕向阳  邹振 《昆虫学报》2022,65(4):512-521
吸血昆虫是可以传播病原微生物的一类节肢动物,包括蚊虫、白蛉、蠓、猎蝽、跳蚤等。由于其特殊的吸血习性,它们成为了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锥虫病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媒介载体。虫媒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面积广和危害重等特点,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还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针对虫媒传染病的药物匮乏以及虫媒病原对化学药物抗性的不断增加,阻断吸血昆虫的生殖成为控制虫媒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和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在昆虫生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JH与胞内受体复合物Met/Tai结合后调控JH/Met靶基因表达,进而促进卵黄发生过程,为昆虫之后的吸血及产卵提供了必要条件;20E胞内受体为EcR/USP组成的异源二聚体,两者结合后激活下游基因表达,诱导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g)合成,为发育的卵巢提供营养。营养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氨基酸介导的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同样可以激活Vg合成,促进昆虫生殖;此外,营养信号通路与JH和20E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吸血昆虫发育和繁殖。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脂代谢等能量代谢过程是昆虫生殖过程中主要能量来源,可以满足吸血昆虫生殖发育不同阶段极高的能量需求。研究表明,JH和20E信号通路在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微小RNA在蚊虫这一类吸血昆虫中被证明与肠道微生物稳态、血液消化以及脂代谢等生理学过程密切相关,进一步影响了蚊虫卵巢发育。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测序技术的革新,吸血昆虫生殖调控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吸血昆虫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通过调控吸血昆虫生殖的方法以阻断病原传播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新疆荒漠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文报告我国新疆南部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野生野栖蛉种。成蛉发生于5月初,消失于9月末,共有两个高峰期,预示一年至少繁殖两代。野外各种洞穴为其栖息场所。 该种白蛉在野外活动广泛,是贴地活动的蛉种,对人有较大的趋性,但并不善于在人房内吸血,而是典型的外嗜蛉种。主要活动时间系自黄昏开始至子夜前,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蛉活动迟缓,数量减少;至16℃时,出洞活动终止。此蛉有明显的趋光习性,利用光诱可设计防蛉和杀蛉的方案。开垦改变原来生境面貌可导致白蛉孳生地的破坏,种植玉米,蔬菜地内已不见白蛉活动。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敬泽  姜在阶 《昆虫学报》1998,41(3):280-283
实验室条件[(27±1)℃;75%RH;6L:18D]下,长角血蜱完成其生活史需135.8d:卵的孵化期为38.5d:幼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5.3d,3.8d和13.9d;若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7.2d,5.4d和16.9d;成虫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7.6d,9.4d,7.8d和20.0d。雌虫饱食体重与产卵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9496,P<0.001)。雌虫的生殖效率指数REI=11.06,生殖适合度指 数RFI=7.19。生活周期在不同季节无明显变化。雄虫吸血期受雌虫吸引而成功地交配,这一过程是在吸引性信息素的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吸血蠓类生殖行为和习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华 《昆虫知识》1994,31(3):187-189,192
双翅目长角亚国蠓科(Ceratopogonidae)小型昆虫中刺吸人畜血液的库蠓Culicoides、蠛蠓Lasioheea和细蠓Leptoconops3属统称为吸血蠓类,因其传播病毒、细菌、线虫、原虫和丝虫等多种病原体而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为研究其媒介效能、生态和防治,迫待建立实验室驯养的媒介种群,吸血和交配则是实验室驯养吸血蠓的关键,建立生殖营养节律各个时期的指标又是生态学调查和模型设计的基础。鉴于此,国内外学者早已重视吸血蠓类重要种群生殖营养节律的研究,阐明了许多问题,并建立了某些研究方法,为媒介效能、生态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  相似文献   

11.
大劣按蚊生殖营养周期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大劣按蚊的生殖营养周期。在实验条件下每只雌蚊一生平均产卵326.92个,其中有2只产卵900个以上,雌蚊寿命可达61天,有2只雌蚊吸血9次,完成8个生殖营养周期。  相似文献   

12.
李姿  赵佩琪 《昆虫学报》1960,(1):119-121
越冬成蚊的生理特征,是呈现生殖营养失调现象。意谓成蚊吸血的作用,不是供给卵巢发育之用,而是变成脂肪体储存在腹部。所以,凡是有蚊虫越冬的地区,均停止传代繁殖,而出现生活史中某一阶段的绝迹期。昆虫学家认为,针对这个蚊虫最弱的时期,进行杀灭工作,必收到良好效果。然而蚊虫有否越冬现象,是决定于冬季气候情况,冬季最冷的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地区,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观察李拭库蠓血液消化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李拭库蠓雌虫并不滞育,冬季也不发生脂肪的积聚;除了1—2月间较短时期外经常吸血和产卵。在繁殖期内生殖营养环具有二次以上的重复现象。生殖营养协调、失调和生殖营养分解率,各占全年总剖检数的98.063%;1.23%和0.70%。生殖营养失调和分解现象几乎全年均能查见。 李拭库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它们是体外寄生性螨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小袋纤毛虫和嗜虫性线虫——铁线虫。铁线虫感染,可在雌虫的不同年龄和生理龄期中发生。铁线虫是一种病原体,使雌虫卵巢退化和萎缩,引起昆虫宿主的不育。不育现象不受铁线虫数量、发育期(成虫、幼虫)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以往国内白蛉种类的调查,迄至1951年止已发现的白蛉计有17种,其中在南京地区曾查见了两种平卧毛类的白蛉,即鳞喙白蛉(Phlebotomus squamiro-stris)和鲍氏白蛉(Phlebolomus barraudi)。1952年白蛉季节中,为应教学上的需要,曾又在南京郊区的中山陵、灵谷寺、紫霞洞、明孝陵、太平门外以及南京附近  相似文献   

15.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与微小白蛉新疆亚种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微小白蛉新疆亚种幼虫的形态特征。编写了国内白蛉属4种白蛉已知幼虫的检索表。对微小白蛉新疆亚种和微小白蛉的幼虫形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北地区白蛉新记录和司蛉属一新种白蛉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从新疆、四川等地采集了一批白蛉标本。经分类鉴定,除该地区已有记录的蛉种外,还初次发现了司蛉属的孙氏白蛉雄蛉和一个新种(吐鲁番白蛉)以及白蛉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73年7月在湛江市湖光岩采到白蛉207只,经鉴定包括六个蛉种:施氏白蛉(Phle-botomus stantoni Newstead,1914),平原白蛉(Sergentomyia campester Leng,1978),贝氏白蛉(S.bailyi Sinton,1931),应氏白蛉(S.ivengari Sinton,1933),海南白岭(S.haina-nensis Leng,1977)和鳞胸白蛉(S.squamipleuris Newstrad,1912)。其中平原白蛉和贝  相似文献   

18.
裘明华 《昆虫学报》1981,(2):228-230
吸血双翅目昆虫取食习性的研究,在蚊科和蚋科中广泛开展,但在吸血蠓类却做得很少。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台湾铗蠓Forcipomyia(Lasiohelea)faiwana(shiraki)在一个生殖营养环内具有多次取食的习性。这种习性,特别足二次取食之间间隔很短的情况,可能会机械传播病原体,故有流行病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白蛉种类分布,过去尚少记录。1957年和1958年在该自治区的19个县市共捕获白蛉2,590只,经蛉种鉴定,发现有属于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的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1916)、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Sinton,1928)、硕大白蛉(Phlebotomus major Annandale,1910)及属于司蛉属(GenusSergentomyia)微小白蛉种团(Minutus group)的一个新变种。这一新变种白蛉经定名为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hlebotomus 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鉴别中华白蛉,探讨其分类地位,对采自陕西、河南、四川和甘肃的中华白蛉,以及新疆的吴氏白蛉、长管白蛉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征分析。检视了成虫的形态鉴别特征,测定和分析了其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各地中华白蛉形态变异小,高海拔地区的个体仅翅较长。ITS2和Cyt b序列在中华白蛉种内均具异质性,但其间的差异程度能较好地解析白蛉属部分种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华白蛉种群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明显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