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缕梅科系统发育的古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描述了现代金缕梅科中主要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孢粉学的资料探讨了金缕梅科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规律。 文中还详细记述了金缕梅科中化石花粉的形态、出现的地质时代及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金缕梅科的地质演进历史。文章认为.早白垩世时期为金缕梅科的发生期,晚白垩世为金缕梅科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金缕梅科中的主要属——金缕梅属Hamamelis、蜡瓣花属Corylopsis,弗特吉属Fothergilla均已出现。被子植物第一次在植物界中占据优势。进入早第三纪时期金缕梅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花粉形态由三沟型演进出散孔型。最后,本文通过对金缕梅科孢粉形态学的研究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详细的论述了金缕梅科演化的古孢粉学证据。文章认为金缕梅目可能由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直接演进而来,而后再演进金缕梅科中其他各属种。文中还根据孢粉形态学的分析和孢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提出金缕梅科中的枫香属Liquidambar是和金缕梅科中的主要类群(三沟型)完全不同的两个类群,从而同意枫香属应当从金缕梅科中独立出来,另建立一个阿丁枫科Altingiaceae。 相似文献
2.
中国孢粉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今年迎来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本文就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重点列举中国孢粉学在地层孢粉学、第四纪孢粉学、孢粉形态学和应用孢粉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孢粉学的今后发展提出展望,呼吁中国孢粉工作者不断开拓,利用当前孢粉学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回顾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认为孢粉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先后实施所带来的契机紧密相联系.呼吁中国孢粉工作者能正面抉择,不断创新,共同促成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学科间的联合.简要介绍论文集内容,除本文外,含回顾性文章2篇、地层孢粉论文8篇、表土花粉的陆地植被覆盖度模拟和孢粉通量论文各1篇、现代花粉形态论文3篇.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27属45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及其与潜在油源岩中孢粉化石的对比,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并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所反映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形成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下侏罗统小煤沟组和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应为该含油区的油源岩系。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湖沼环境。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上第三系油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31属68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及其与潜在油源岩中孢粉化石的对比,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的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渐新统至下中新统干柴沟组和上中新统至下上新统油砂山组应为盆地西部的油源岩系。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温暖半潮湿和半干燥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水洞沟12号地点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洞沟遗址12号地点(SDG12)是一处以细石叶技术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文化层埋藏于边沟河Ⅱ级阶地中上部。地层时代从距今4.7万年至1.1万年左右,文化层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处于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略经流水改造,为原地埋藏。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在整个地层发育期内该地区是以麻黄属+藜科+霸王属+蒿属+禾本科组合为主的植被类型,为气候比较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植被景观。在SDG12地点文化层堆积时期,气候相对暖湿,附近尚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榆、栎、桦等温带落叶阔叶乔木,为稀树荒漠草原环境。SDG12地点的古人类活动及古环境特征的分析对了解水洞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北方细石叶文化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和材料。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分别在云南昆明和蒙自地区采集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的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绝对花粉浓度为1.55万个·g-1,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1.01万个·g-1).中华蜜蜂采集的蜜源植物种类为12.9个,显著多于意大利蜜蜂(7.7个).说明意大利蜜蜂对蜜源植物的选择性更强,中华蜜蜂则能利用更多的蜜源植物资源.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35,显著大于意大利蜜蜂(0.23).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之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为0.71,种间竞争系数为0.93,表明2种蜜蜂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8.
从孢粉学论证东海盆地下第三系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作淇 《Acta Botanica Sinica》1989,31(2):141-154
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将东海盆地与台湾海相地层相提并论,以至误解东海盆地只有上第三系沉积。而在东海海域龙井构造中首钻的龙井一井和次钻的东海一井下部地层中所获得的孢粉组合证明,东海盆地龙井构造史前的早第三纪时曾与苏北相连成陆,只是在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时才全面解体接受海侵,这一事实表明,其成盆历史大体与南海相仿。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孢粉学利用现代和化石孢粉重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学科领域。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数据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模块,以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0年间的共计6081篇第四纪孢粉学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了近30年来第四纪孢粉学的过去和现在,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第四纪孢粉学领域发文量呈增加趋势,中国的总发文量和国际影响力整体呈增长趋势;第四纪孢粉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有明显的聚集性;中国科学院是外文发文量最多的国际机构。第四纪孢粉学近30年的研究主要涉及古植物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领域,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定性和定量重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表土花粉研究、花粉与人类活动、亚洲季风演变和孢粉分类学是近几年发刊的热点。虽然一些关键词如花粉产量、代表性以及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定量关系等出现频次低,但对第四纪孢粉学十分重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湖泊表层沉积物的花粉研究,探讨花粉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关系,为准确解译化石花粉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西北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14C测年、动植物遗存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梳理了不同降水量区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过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0000-6000 BP,人类活动强度较弱且多分布在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区域,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尚不清楚;6000-4000 BP,粟黍农业的强化促进了人类活动空间向西扩散,显著的气候事件导致人类活动强度下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显现;4000-2200 BP,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带来的农牧业元素促使不同降水量区域生存资料多样化,人类适应和影响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该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存在时空差异性,对环境的影响仅在区域尺度上呈现。 相似文献
11.
S.Medeanic 《古生物学报》2002,41(4):592-600
摩尔多瓦位于东特提斯地区内,海相,陆相Sarmatian期沉积都很发育,根据软体动物和有孔虫化石,当地Sarmatian期沉积被分为三段,最后从摩尔多瓦各地37口井下和露头700块样品获得的孢粉结果支持Sarmatian期三分,这些孢粉化石资料说明区域性植被响应气候演变,海进,海退等所发生的变化,含有亚热带种类的山毛阔叶林统池了早Sarmatian期,有时暗针叶林增加,在海退期的晚Sarmatian期,含有喜盐植物(Chenopodiaceae,Amaranthus,Artemisia)的草本类增加。已有的资料显示了在东特提斯地区Sarmatian期植被的周期性变化,伴随着亚热带植物不断减少和禾草类不断增加,说明当时气候在朝年均温逐渐降低,干旱化增加,更加大陆性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
Palyn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annually laminated sediments of Lake Gosciaz are presented for the period ca. 7600–3900 conventional B.P. Indications in percentage and influx diagrams of Mesolithic and Early Neolithic human impact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lake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he first indications of human disturbance start at ca. 6700 B.P. and in the following period four disturbance phases with interruptions are distinguish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m Decline and an increasing thickness of annual sediment layers as a consequence of increased soil erosion is suggested. Some hitherto unrecognized or incompletely known microfossils are identified and figured, and their palaeoecological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The records of akinetes of Aphanizomenon probably indicate increasing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Charred fragments of grass epidermis are possibly indicative of openings in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13.
14.
Macroremains of late Neolithic cultivated plants are report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Maliq, Korça District, south-eastern Albania. The material comprises einkorn (Triticum monococcum L.), emmer (Triticum dicoccon Schrank),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lentil (Lens culinaris Medik.) and bitter vetch (Vicia ervilia (L.) Willd.). These are the first remains of cultivated plants described from 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Albania. 相似文献
15.
16.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绰墩遗址考古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遗址中的孢粉组合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兴衰与该区地势、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太湖碟形湖盆体系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绰墩遗址中之所以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较高的地势有关。 相似文献
17.
Nickolas G. Kavallieratos Željko Tomanović George P. Sarlis Basileios J. Vayias Vladimir Žikić Nickolas E. Emmanouel 《Biologia》2007,62(3):335-344
The present work covers original information on aphids (Hemiptera: Aphidoidea) from Greece during 1995–2005. The individual
aphid tax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ir host plants and identified. The plant taxa were classified in two major categories: cultivated
and self-sown. The cultivated ones were classified as: herbaceous, climbing and trees. The selfsown ones were classified as:
annual herbaceous, annual or biennial herbaceous, biennial or perennial herbaceous, perennial herbaceous, shrubby and trees
Two hundred twelve plant taxa were identified on which 105 aphid taxa were recorded. We report 391 plant taxa-aphid taxa associations
from which, 190 are referred to cultivated and 201 to self-shown plant taxa. Aphis gossypii was found to infest the widest spectrum of cultivated plant taxa whereas Brachycaudus helichrysi was found to infest the widest spectrum of self-sown plant taxa. Myzus persicae was found to infest the widest spectrum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lant taxa. Information for several economically unimportant
aphid taxa in the area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早期与中晚期人骨体质状况的对比分析表明,八里岗仰韶文化在其延续千年的时间内,居民体质状况从早期到中晚期出现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女性身高的减少、男女性下肢功能活跃度的降低以及四肢长骨纤细化的倾向。古病理指征则展现出龋病发生的显著增加、头骨钝伤的减少以及女性胫骨骨膜反应增多等表现。这些体质状况的变迁,与八里岗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日趋定居的生活方式、农业经济渐趋成熟以及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有关。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八里岗仰韶居民的体质特征改变与这一阶段仰韶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搞清楚中国外来植物种类有哪些, 从哪里来, 如何进入中国, 属于什么性质的类群, 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如何等问题, 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各省级植物志书等记载的外来植物信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有限, 且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体现中国外来植物信息的数据库。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外来植物相关的资料, 并通过文献考证增补外来植物原产地、习性等信息,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经信息化处理和分类学校正, 进行分类体系重建, 最终确定中国外来植物的物种名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共有数据14,710条, 记载中国外来植物283科3,233属14,710个类群(含13,401原种332杂交种2嵌合体458亚种503变种14变型)。每个类群包括类别、中文科名、科名、中文属名、属名、中文名、别名、学名、命名人、生存状态、生存时间、生活型、原产国家或地区和中国引入省份等基础信息。数据集显示, 外来植物已在中国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达28.19%, 中国境内有维管植物52,177个类群, 其中本土37,464, 外来14,710, 上述数字包含种下等级, 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就生存状态而言, 栽培植物占所有外来植物的比例高达91%, 逃逸植物占7.36%, 归化植物占6.69%, 入侵植物占2.66%; 对于生活型的分析显示, 多年生类群占据了外来植物的绝大多数(13,625种, 约占总数的92.6%), 草本植物(8,937种, 约占总数的60.8%)相较于乔木(2,752种, 约占总数的18.7%)、灌木(4,916种, 约占总数的33.4%)及其他生活型数量要更多; 中国的外来植物大多来自北美洲(4,242种)、非洲(3,707种)、南美洲(3,645种)、亚洲(3,102种), 欧洲(1,690种)和大洋洲(1,305种)相对较少; 而中国具有外来植物最多的前10个省份分别为台湾(6,122种)、北京(5,244种)、福建(3,667种)、广东(3,544种)、云南(3,404种)、上海(2,924种)、江苏(2,183种)、江西(1,789种)、浙江(1,658种)和湖北(973种)。本数据集是第一次对中国外来植物进行全面系统整理, 可供从事外来植物相关研究工作参考, 也可作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还可作为农业、林业、草业、园林、草药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人士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极高, 其原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 受人为干扰严重, 栽培植物种类较多, 是国内唯一栽培植物种类超出原生植物种类的省级行政区。为了及时总结并展现上海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信息, 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论著, 结合馆藏标本和野外调查数据, 本文更新了上海维管植物名录, 并根据植物的首次记录时间、历史分布等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上海市野生、逸生及栽培维管植物有4,126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 其中野生及逸生植物1,238种及种下分类群, 栽培植物2,888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 包含211科1,176属2,782种, 种下分类群有38亚种107变种5变型, 栽培植物品种1,194个。物种数比2013版上海维管植物名录增加了914种(含种下等级和品种), 主要是近年来新记录到的栽培植物和品种, 而野生植物只增加了34种, 原生植物仅增加了5种。因有92种原生植物在近年多次调查中没有被找到, 上海实有原生植物数量首次出现了下降, 说明对上海的原生植物特别是对多年未见的植物进行专题调查仍有必要。上海栽培植物多样性的大幅增加仅有40年历史, 1980年开始栽培植物原种数量开始增加, 2010年来品种多样性大幅增加, 新增的栽培植物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选育的品种, 这主要是与人的经济、喜好、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次更新的名录中科的范围界定与编排采用了以分子系统学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新分类系统, 学名变动的部分均给出了说明和参考文献, 并以Excel格式发表, 便于公众获取并检索利用。本文建议应持续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尤其是对近年多次调查没有发现的物种进行专题调查。此外由于新增的外来植物中一半以上是入侵物种, 加强对这些植物的调查和监测则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