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引进鲇形目鱼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钻形目的鱼类在国内饲养。据我们研究鉴定有:革胡子鲇,斑点胡子鲇,蟾胡子鲇,欧洲六须鲇,苏氏芒鲇,巨无齿芒,斑点叉尾Hui,长鳍叉尾Hui等9种,其中革胡子鲇和斑点叉尾Hui在我国已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本文对引进我国饲养 鲇目撸类的种类,形态,养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我国引进蛙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引进蛙类经初步鉴定有牛蛙、猪蛙和河蛙等三种,同为蛙属,原产于北美洲。这三种蛙类都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之特点,当年幼蛙可养成商品蛙。本文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等方面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罗非鱼的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背景】罗非鱼类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南方水域已经成为常见种,但至今九龙江罗非鱼类的种类与分布情况尚未见报导。【方法】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在九龙江华安段设置6个站位,采用流刺网对罗非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2次调查。【结果】调查水域罗非鱼种类有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加利亚罗非鱼3种。罗非鱼类分别占本次调查渔获总数量和总重量的35.96%和30.63%,以潭口河段罗非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该站位渔获总数量和总重量的72.97%和61.55%。调查采集的罗非鱼类样品中以齐氏罗非鱼占比最高,占罗非鱼类数量和重量的62.50%和54.53%。罗非鱼类均为小型个体,以尼罗罗非鱼个体为最大,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3.4 cm和107.3 g;其次为加利亚罗非鱼,分别为12.9 cm和96.9 g;最小为齐氏罗非鱼,分别为12.0 cm和74.1 g。【结论与意义】罗非鱼类个体数量和种类数量从九龙江上游(北)到下游(南)呈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在部分水域罗非鱼类已经成为主要类群。外来物种罗非鱼类对本土鱼类具有竞争优势,其对九龙江水域的入侵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渔业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5.
我国引进太阳鲈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鲈鱼原产于北美东南部,1987年引进我国饲养。据我们初步鉴定有长耳太阳鲈、红胸太阳鲈、长臂太阳鲈等三种,它们作为我国新的养殖品种。具有以下特点:(1)杂食性、饵料来源广、性温驯,易起捕;(2)适温范围在3—36℃,容易饲养;(3)可作为内陆水域渔业养殖的对象之一;(4)体色美观,既有食用,又有观赏价值;(5)对溶氧要求高,缺氧容易引起浮头死亡。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遗传生殖隔离的初步证据(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SF  Zhao Y  Fan WJ  Cai WQ  Xu YF 《动物学研究》2011,32(5):521-527
罗非鱼类(Tilapiini)含3个属70余种,种间和属间颇易人工杂交,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人工杂交难度大,产苗概率甚低,要获得数量足够的可用于生产的杂交子代相当困难。该文对这两种鱼及其正交(O.niloticus♀×S.melanotheron♂)和反交(S.melanotheron♀×O.niloticus♂)子代的头肾细胞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此外,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检测肾、肝、眼、肌肉、心中乳酸脱氢酶等4种同工酶的表型差异。4种遗传型罗非鱼具有相同的染色体二倍数(2n=44)和总臂数(NF=50),但各具不同的染色体类型,尼罗罗非鱼为3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12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st)和7对端着丝点染色体(t);萨罗罗非鱼为1对中间着丝点染色体(m)、2对sm、12对st和7对t;正反杂交子代表现为介于双亲之间的混合类型,为0.5对m、2.5对sm、12对st和7对t。在同工酶中,仅见肾脏乳酸脱氢酶电泳结果有清晰差异,尼罗罗非鱼出现5条谱带,萨罗罗非鱼3条,而杂交子代6条,且所有谱带的迁移率和活性均表现出多态性。据此初步认为,核型和同工酶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不同属罗非鱼生殖隔离的遗传原因,这些差异也可能为这两种(属)鱼的分类学提供新的遗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引进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的26个微卫星位点,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的、由60个家系组成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6个微卫星位点在吉富罗非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个,平均4.8个。片段长度104~322 bp,平均杂合度观测值为0.622 1,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642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 4。所检测的26个位点中,有25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占所检测位点的96.15%;1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结果表明,该吉富罗非鱼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因而该群体仍然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开展进一步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低温对转抗冻蛋白基因罗非鱼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逐渐降低水温对转抗冻蛋白基因罗非鱼生存影响的初步观察结果。用30尾转抗冻蛋白基因罗非鱼,从22℃开始,以2℃/h下降至7℃,发现在9℃有6尾死亡,7℃又有10尾死亡,有14尾存活,但有不同表现,从存活14尾鱼和死亡的6尾鱼中提取总DNA,作原位杂交,有10尾为阳性,再从这10尾呈阳性鱼肝中分离总RNA,作RNA—DNA杂交并未发现阳性结果,表明有外源DNA的整合,但未发生转录或弱的转录,不过有部分转基因鱼表现出具有耐低温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罗非鱼养殖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发酵饲料对罗非鱼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商品罗非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喂食浓度为10%、15%、20%的复合微生物发酵饲料,对三组罗非鱼生长情况、成活率、饲料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不同发酵饲料饲养的罗非鱼在成活情况上存在明显差异,饲料系数越高,罗非鱼的生产情况越好,带来的经济效益越高。结论:添加适量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促进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10.
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逐月在东江采集齐氏罗非鱼样本, 研究其个体繁殖力。结果表明, 齐氏罗非鱼属于多次产卵类型, 在东江的繁殖期约为5月初到10月底。个体绝对繁殖力(F)在4913~13129粒之间, 平均为7991粒;一次产卵量(Fb)在1997~6369粒之间, 平均为4114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在49~83粒/mm之间, 平均为62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在66~154粒/g之间, 平均为98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及一次产卵量与体长(L)呈幂函数相关, 与体质量(W)及净体质量(Wn)呈线性相关。相关回归式分别为:F=2.186L1.6886 ;Fb =0.7243L1.7796;F=50.184W + 3627.3;Fb=25.008W + 1952.2;F=58.783 Wn + 3553.4, Fb=28.939 Wn +1942。  相似文献   

11.
吉丽罗非鱼是由耐盐性较强的萨罗罗非鱼做父本与生长速度较快的尼罗罗非鱼做母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自交产生,2009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养殖新品种。为了分析吉丽罗非鱼及其两亲本遗传特性,选择有代表性的6对微卫星引物,对这3种罗非鱼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对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180~350bp,共发现21个等位基因,鱼类群体间、微卫星座位间及等位基因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2)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指数(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值等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都是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吉丽罗非鱼PIC值达到了0.657,属于高度多态性。(3)吉丽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遗传距离要比与尼罗罗非鱼的近,萨罗罗非鱼对吉丽罗非鱼的遗传影响要大于尼罗罗非鱼。  相似文献   

12.
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苗种体内的消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养殖场在大规模养殖下,甲基睾丸酮用于尼罗罗非鱼苗雄性化后在苗种体内的消解规律。采用含200mg/kg甲基睾丸酮的饲料持续喂养尼罗罗非鱼苗30d来进行雄性化,随后鱼苗放入池塘来进行甲基睾丸酮的消解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鱼苗体内甲基睾丸酮的残留量,并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结合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来研究甲基睾丸酮的消解规律。结果表明,两次投喂间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体内是缓慢减少的,但是在罗非鱼雄性化期间甲基睾丸酮在罗非鱼体内具有一致性。此外,停药后甲基睾丸酮消解比较缓慢,在停药约115d,鱼苗体重为(14.12±2.12)g时甲基睾丸酮才基本无检出,拟合回归得到指数方程y=1779.6e-0.0369x,R2=0.9332。这说明甲基睾丸酮的消解符合指数递减,后期消解缓慢,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不宜使用甲基睾丸酮。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评价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主要引进群体间遗传关系、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状况,研究利用12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以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分析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9个代表性引进群体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①群体间四种遗传距离[DA、DC、DSW和(δμ)2]同时表明,USA群体和EGY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DA=0.2174,DC=0.4140,DSW=0.8769,(δμ)2=22.6904];DA和DC表明GD群体和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A=0.5851,DC=0.6789);DSW和(δμ)2表明USA群体与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SW=4.0907,(δμ)2=138.18]。② EGY群体和GD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小(FST=0.0326,RST=0.0337),XJF群体和LY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大(FST=0.2098,RST=0.2655)。所有成对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 < 0.05)。③群体间系统树显示,WY群体、GD群体、EGY群体和USA群体被聚为一类,BL群体、LY群体和EW群体被聚为一类,JNM群体和GLD群体被聚为一类,XJF群体位于独立的分支;贝叶斯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划分为2类,XJF、BL、LY、EW群体被归入第一类,WY、GD、EGY、USA、GLD和JNM群体被归入第二类。分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支持了系统树和贝叶斯聚类分析的结果。④根据成对FST值和RST值估算的群体间历史基因流平均值分别为2.4427和2.1983。群体间近期基因流检测结果显示,各群体中发生第一代迁移的个体数在0-7个,占样本数的0-23.3%。总体而言,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历史基因流和近期基因流。研究结果为开展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尼罗罗非鱼卵母细胞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黄永松 《动物学报》1993,39(1):19-22
用光镜进行了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卵母细胞受精细胞学研究。卵膜动物极的小部分区域由一层附属膜覆盖,在矢状切面上呈新月状,受精初期这层膜对精子有引导作用。两性原核结合形成合子核的位置在胚盘底部中央,结合面与卵轴垂直。对细胞质流动与两性原核运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尼罗罗非鱼神经垂体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方展强  何艾文 《动物学报》1990,36(4):352-359
尼罗罗非鱼神经垂体存在A_1、A_2和B型神经分泌纤维,其终端与腺细胞、毛细血管、组织间隔、基板或脑垂体细胞形成直接轴——腺突触联系、间接轴——腺联系和直接轴——脑垂体细胞突触联系,构成下丘脑对脑垂体腺细胞支配的三种联系形式。在神经垂体组织中还存在Ⅰ型和Ⅱ型两种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脑垂体细胞。  相似文献   

16.
以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分析了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两个养殖群体的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关系,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种群鉴定中的应用。RAPD引物筛选结果表明,所测试的20个随机引物中(Table 1),除一个引物未扩增出任何片段外,其余19个引物均扩增出1~11个大小不等的片段,长度大部分在500—3000bp之间,共扩增出220个片段,平均每个引物产生55个片段。两群体间共有片段70条,大部分引物的扩增产物具有种间多态性,种群间相似系数为0.727。以筛选的引物对两种群不同个体(Fig.1,Table 2)及种群混合样品(Fig.2,Table 3)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在扩增图谱上表现很大差异:奥利亚罗非鱼不同个体间表现为一致的扩增图谱,种内相似系数达1000,显示了其种群内遗传变异的缺乏;尼罗罗非鱼种内相似系数为0.827,个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两个种群间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767和0.742,表明种间有较高的同源性,遗传距离为0.235,略低于国外的报道.此外,两个养殖群体间的扩增图谱比较也暗示了遗传渐渗现象的存在。实验表明,RAPD标记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遗传标记,用于不同鱼类种群的鉴定,RAPD分析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且行之有鼓的鉴定鱼类种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引进的养殖鱼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养殖鱼类的引种,良种的选育和注意问题等,并介绍了若干已给生产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代表种类.  相似文献   

19.
罗非鱼内耳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非鱼内耳器官结构与典型硬骨鱼的内耳结构一致。球状囊呈椭圆体状,其耳五充满整个囊体,耳石上有明显的中央沟,中央沟在形态上与球状囊听斑一致;听囊呈圆形,听囊耳五约占整个听囊一半,耳石较薄且较透明,有明显外缘区和中央区之分;椭圆囊呈不规则椭球体状,其耳石占椭圆囊的较小部分,耳石表面粗糙。罗非鱼耳石膜为一层胶质膜,位于耳石和听斑之间,并触及所有毛细胞,膜有大量小孔,小孔处恰为毛细胞的纤毛束伸入,纤毛束透过小孔触及到耳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罗非鱼内耳听斑也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听斑表面有大量具一定分布规律的纤毛束。罗非鱼内耳听觉器官主要有三种纤毛束类型:F_1、F_2和F_3型。按照纤毛束的取向一致性,球状囊听斑划分三个区;听囊听斑和椭圆囊听斑均划分两个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