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稻田生物灾害生态调控的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季稻田生物灾害生态调控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综防田的蜘蛛群落和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化防田。两类稻田蜘蛛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的差异性均达显著水平,而两类稻田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以上。综防田的杂草群落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化防田。综防田蛛虱数量存在正相关,说明稻田蜘蛛具有重要的生态调控作用。综防田农药用量、农药费用和农药残留均低于化防田。综防田的土地生产率、产值利税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均高于化防田。以综防田为代表的稻田生物灾害生态调控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有螺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的有效途径.对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而言,经济效益,块状皆伐模式最高,不伐模式第二,其它4种间伐处理模式相对较低且相互之间差异不大;生态效益,各模式之间较为接近,无明显差别;社会效益,块状皆伐模式最高,不伐模式最低,其它4种间伐处理模式居中;综合效益,各模式之间的大小顺序与经济效益相似.块状皆伐为最佳模式.对于包括块状皆伐在内的5种间伐调控模式,进一步提高其效益的关键是选择经济价值、特别是产投比高的植物栽培品种;对于不伐模式,继续进行林下间种,是提高该模式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渔业的世纪。中国和世界水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为人类应对食品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传统的水产业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养殖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稻田其氮素的流失亦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源于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的缺陷,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必须从优化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着眼。采用优化的生态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如综合水产养殖则可以大大提高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利用率。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科学的复合生态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稻渔共生模式,可采取稻鱼、稻蟹、稻虾等多种共作形式;二是稻田作为湿地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模式,属于异位处理形式;三是将稻渔共生和水产养殖相耦合的模式,尤其是与多种水产养殖形式结合或与复合水产养殖系统相结合,甚至是与农牧系统相结合。这第三种稻渔共作模式又称为陆基生态渔场,具有高产、高品质、高生态可持续性等特点,应加强对该创新养殖模式中有机碳、氮、磷等营养收支平衡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机制以及复合生态系统对外源营养输入的整体响应机制开展研究。概括而... 相似文献
4.
稻田种养模式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1991年在湖北潜江进行了一个包括5个处理、3个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处理A,普通稻田,不养鱼(CK);B,垄稻沟鱼,宽、深各33cm的小沟中养鱼;C,B+横沟或围沟,深50cm,宽33cm,或加一小坑,宽1-2m,深1m,长度以占小区8%的面积为准,养鱼;D,B+大围沟,宽2m,深2-2.5m,占小区面积的15%,养鱼;E,D+鸭。结果表明,在酷暑7、8月份,宽而深的大沟的水温比窄而浅的更适于养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莲鱼复合种养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及该养殖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019年春季至秋季, 对江西井冈山地区莲鱼种养、莲单种和鱼单养3种种养模式的水质及浮游生物开展了季节调查, 结合当地生产经营, 分析了不同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生态足迹。研究表明, (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3种,其中绿藻56种, 蓝藻21种, 硅藻16种, 裸藻3种, 隐藻4种, 金藻2种, 黄藻1种。复合种养模式水体的水质均处于轻污染-无污染状态, 优于单种和单养模式, 且优势种存在季节性差异。(2)冗余分析表明, 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莲鱼复合种养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总磷(鱼单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硝酸氮(莲单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不是影响该复合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3)莲鱼复合种养经济效益为25200元/公顷, 介于鱼单养和莲单种模式之间, 但其产生每万元利润的生态足迹最低, 为4.48 hm2, 是鱼单养模式的80.9%, 莲单种的33.2%。江西井冈山地区的莲鱼复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益、低生态负荷的综合种养模式, 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利用方式下稻田效益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评价是多目标系统优化和决策的基础。和任何其他农业生态系统一样,稻田生态系统具有多目标、多功能的特点,单项指标难以反映系统的优劣。目前,川东南地区稻田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但效益评价主要是采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或粗放的定性描述,尚未形成系统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科学工作者为充分发挥土地最佳经济效益,正在致力于把各种养殖业与种植业进行综合培植,并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为探索发挥池塘水体的生产力,自1987年开始我们以革胡子鲶(Clarias leather)、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福寿螺(Ampullarum crossean)为试验材料。连续两年进行了鲶、草、螺人工生态群落的效益研究。 相似文献
8.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农户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显著;在晚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二化螟防效达100%,稻纵卷叶螟发生率分别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的稻田低48.05%、93.55%,免耕抛秧养鸭稻田中水稻纹枯病的病株率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的稻田分别低48.15%、38.21%;在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晚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免耕抛秧养鸭对甲烷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免耕抛秧不养鸭稻田的甲烷排放量减少4.723g/m2、2.333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抛秧养鸭稻田甲烷排放量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减少3.37g/m2,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减少5.59g/m2;免耕可节约灌溉用水1300m3/hm2。环境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比采用免耕抛秧不养鸭技术或采用翻耕抛秧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财务净收益2166yuan/hm2、4207yuan/hm2;免耕抛秧养鸭获得的经济净效益为4062yuan/hm2,而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的经济净效益分别为1592yuan/hm2、-997yuan/hm2。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11.
浅谈农田生态与水稻病虫害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南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全省拥有耕地面积3.47×10~6ha,1986年水稻播种面积4.33×10~6ha,总产2.6316×10~(10)kg。水稻各个生育时期都有病虫发生。现就影响病虫种群结构的几项主要生态因素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价值构成,指出了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补偿的一些可行途径。公益林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目前其价值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这就妨碍了公益林的发展,因此,应对公益林的价值补偿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体制上给公益林的价值补偿以政策支持,以便使公益林的建设能够稳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与方法戈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ThePrinciplesandMethodsofEcologicalRegulationandManagementofPests.GeFeng(I...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在热带和亚热带产稻国都有种植,并为水稻科学家所关注。本世纪30年代,四川农学院杨开渠教授首先对再生稻作了系统研究。70年代南方稻区对再生稻的研究深入到品种再生力的遗传与选育,腋芽的形态、生育特点、营养生理、促芽肥施用时期和数量、田间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农家屋顶养绿萍技术及生态经济效益安淑苹(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050021)TheEcologicalandEconomicalBenefitsofCultivatingAzolafiliculoidesontheRooftopint...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与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表达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植物正在改革着现代农业.综述了国内外转Bt基因水稻及其抗虫性的研究进展及水稻害虫对Bt水稻的抗性风险及抗性管理策略,提出了对转基因Bt水稻进行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个农户庭院经济的效益及其能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个农户庭院经济的效益及其能流分析方达福(湖北省阳新县农业环境保护站435200)AnalysisoftheEconomicBenefitsandEnergyCyclingoftheEcologicalandEconomicYardinaFarmer... 相似文献
18.
S. T. Mehetre P. D. Sherkhane N. B. K. Murthy S. P. Kale 《Soil & Sediment Contamination》2003,12(5):613-618
Fate of 14C-chlorpyrifos was studied in a model rice ecosystem. The level of 14C-residues in floodwater showed initially a rapid decline in first 10 days. These residues were observed till 30 days. The insecticide residues in soil did not show any appreciable build-up,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the residue levels of this insecticide may not be significant. Extractable residues were formed up to 10–13% of the applied 14C-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136 days, while the bound fraction of 14C-residues reached a maximum of 2.9% after 92 days. Algae and rice plants showed 14C-residues to the extent of only 0.01% of the applied 14C-activity. Rice grains did not show any residues at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lorpyrifos undergoes considerable degradation in rice soils and does not leave residues, which may b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相似文献
19.
Translocations can take a variety of forms, and there is considerable debate as to what defines an acceptable translocation.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if a proposal suggests moving a species beyond its natural range, which might be necessary for conservation purposes if habitat within the natural range is extensively modified. An extension of this approach is to use closely related ecological analogs to replace extinct species. This approach is controversial, and opportunities to do so will be rare, particularly for vertebrate species, but the use of ecological analogs is not without precedent, and ultimately will provide for more comple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 discuss the current use of ecological analogs to replace extinct species and conclude with a rare opportunity to replace the extinct New Zealand quail Coturnix novaezelandiae with the extant Australian brown quail Coturnix ypsilophor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