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北安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黑龙江北安地区下白垩统2个岩石单位中的孢粉组合。其中营城组孢粉组合是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孢粉化石类型最丰富的组合,时代属巴列姆期或巴列姆-阿普第期;沙河子组下段孢粉类型相对较少,组合时代暂定为早白垩世早期(可能相当贝里阿斯-戈特列夫期)。沙河子组下段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营城组沉积时期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南方的干旱气候对北安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开鲁盆地早白垩世阜新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鲁盆地陆家堡坳陷白垩系十分发育,富含各门类生物化石。根据坳陷内钻井所采样品,系统研究了早白垩世阜新组孢粉化石,建立以Cicatricosisporites Laevigatosporites Tricolpopollenites 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根据典型分子时代分布及横向组合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巴列姆—阿普第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气候特征为潮湿的亚热带。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里木拜城地区早白垩世舒善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拜城卡普沙良河剖面下白垩统舒善河组发现的29属48种孢子花粉的研究,建立舒善河组自下而上的4个孢粉亚组合,分别为Classopollis-Cycadopites-Lygodioisporites-Biretisporites(CCLB)亚组合,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Schizaeoisporites-Klukisporites(CDSK)亚组合,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Par-visaccites-Lygodiumsporites(CDPL)亚组合和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Pinuspollenites-Impardecispora(CDPI)亚组合。舒善河组孢粉植物群以松柏类掌鳞杉科植物占优势以及真蕨类海金沙科的繁盛为主要特征。该孢粉植物群与欧洲、亚洲、美洲和澳大利亚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孢粉植物群可以对比。根据孢粉学证据,舒善河组的时代属于尼欧克姆期或欧特里夫期至巴列姆期。  相似文献   

6.
朝鲜安州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朝鲜安州盆地下白垩统龙盘组孢子花粉34 属59 种(包括2 新种),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龙盘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出现少许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松柏纲花粉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海金沙科和莎草蕨科孢子则在蕨类中占优势。根据孢粉组合,龙盘组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至阿普第期;安州盆地当时气候温暖偏干,属亚热带半干旱型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盆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部额济纳盆地井下中生代地层中的孢粉植物群,该微体植物群的牲是,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蕨类孢子次之,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偶见。根据特征分子的出现情况,将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和早白垩世早期,约在凡兰吟期至早巴列姆期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子花粉化石,计39属60种,描述10属16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对包括被子植物花粉在内的主要孢粉类型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认为登楼库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Albian期,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对于登楼库组地质时代的地一步确定及我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建立、完善与地层划分对比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西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92,31(2):178-189
本文研究黑龙江东部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3个岩组中的孢粉组合。其中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丰富,时代属欧特里期至巴列姆期,但目前材料尚不能对城子河组进行有意义的孢粉地层再分。穆棱组下部与城子河组的孢粉组合相似,反映植物群的渐变过程。东荣组的孢粉组合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亦有讨论,其时代有属凡兰吟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依兰-伊通地堑北部早白垩世孢粉组合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汤原断陷钻井地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早白垩世孢粉化石,本文依据汤原断陷汤D7井458.0-1100.0m井段新发现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孢粉化石组合,即:Cyathidites-Pilosisporites-Cardioangulina组合,Taxodiac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Cyathidites组合和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组合。孢粉组合完全可以与松辽盆地登娄库组对比,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第一阿尔必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云南富民盆地安宁组中首次发现了Dicheiropollis花粉。根据这一花粉的出现和整个孢粉组合特征,其时代可确定为早白垩世的Berriasian至Barremian期。作用提出这一地区应属于北冈瓦纳微古植物地理区,反映了干旱与炎热的热带气候,并对古生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辽宁铁岭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铁岭盆地白垩系发育,1990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3口参数井,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Protoconiferu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本文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孢粉植物群反映了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4.
将东戈壁盆地万利特凹陷特1井划分为三个孢粉组合:1.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Pic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2.Perinopollenites-Cycadopites-Pinaceae-Walchiites组合;3.Laevigatosporites-Lygodiaceae-Peri-nopollen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推测第一个孢粉组合倾向于早白垩世最早期Berriasian期,但也不排除属于晚侏罗世的可能,第二个组合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第三个孢粉组合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15.
岩石组合特征和同位素数据表明,松辽盆地来D13井137.0—142.0m井段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Albian期)营城组。104.2—137.0m井段光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 simplex)-拟榛莫米粉(Momipites coryloides)-朴粉未定种(Celtispollenites sp.)-具缘铁杉粉(Tsugaepollenites igniculus)组合特征可以与前人的大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对比,反映的都是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中生气候,而与晚白垩世嫩江组的孢粉组合特征截然不同,应该确定为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的大安组。54.2—104.2m井段小蒿粉(Artemisiaepollenites minor)-拟桦粉未定种(Betulaceoipollenites sp.)-枥粉未定种(Carpinipites sp.)-水龙骨单缝孢未定种(Polypodiaceaesporites sp.)组合特征可以与前人的泰康组孢粉组合特征对比,反映的都是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中生偏旱气候,这与前人依据岩石组合特征确定为泰康组的结论一致,孢粉组合时代分析表明,该井段沉积的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初期。研究结果丰富了松辽盆地新近纪孢粉地层学内容,为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井下新近纪孢粉地层学对比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邻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气候分析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彰武盆地张强凹陷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强凹陷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1987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各类石油探井200余口,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oncavissimisporites-Deltoid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Liaoxisporis-Classopollis组合以及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并利用孢粉相对油气生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滴水泉剖面滴水泉组化石孢粉,共11属17种;在孢粉组合中以鳞木类植物孢子占主导地位,其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本文还根据孢粉植物群讨论了古气候,推测当时当地气候可能是潮湿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根据我国已发表的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我国各地晚白垩世及早、晚白垩世时限前后的孢粉植物组合,特别对其中的被子植物花粉演进序列进行了探索,并和北半球五个主要的晚白垩世孢粉植物发育地区(加拿大西部,美国东部、中西部,东欧,前苏联远东地区)连续的晚白垩世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发展基本上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1)前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2)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3)进化被子花粉发育期,(4)脊榆粉发育期,它们发育的时限分属于赛诺曼期(Cenomanian),土仑期至桑托期(Turonian-San-tonian),坎佩尼期(Campa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将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即;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和西北—东南旱生孢粉植物区,后者又分为西北亚区和东南亚区。  相似文献   

19.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区和东南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现的孢子花粉57属96种的研究,建立了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和上亚旋回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层时代。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以松杉目的优势、真蕨目海金沙科的显赫和原始被子植物的出现为特征。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洲韦尔登期(陆相尼欧克姆期)和北美巴列姆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亚大陆、北美和澳大利亚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根据孢粉学证据,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应属于尼欧克姆期,或赫特里夫期至巴列姆期,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应归于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  相似文献   

20.
开鲁盆地白垩系发育,至今已有200余口探井钻遇到上白垩统,其中嫩江组滨浅湖相沉积地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含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通过对嫩江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以Schizaeoisporites-BeaupreaiditesLythra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孢粉组合和岩石组合的对比表明,开鲁盆地缺失松辽盆地嫩江组中上部地层。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处于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南缘,孢粉植物群具有过渡性质,反应了偏干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