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MGc 80-3细胞高尔基体呈发育差、结构不典型状态,但经dBcAMP诱导后,细胞内高尔基体组数增多、分布集中、体积增大,高尔基囊数目增多、排列规则,囊的膜内颗粒增多、分布较为均匀,恢复为与其相应正常细胞相似、发育良好的典型高尔基体结构。这种变化不仅抑制了胃癌细胞的恶性分泌活动,同时对细胞表面成份的变化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认为高尔基体结构与功能向典型方向的转??变是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于癌细胞由恶性向正常方向的分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荞麦水合花粉粒和生长中的花粉管中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较少见,但内质网囊袋中含有丰富的被膜小泡,直径约为100-150nm。刚刚形成的花粉管中,被膜小泡主要来自于花粉粒营养细胞的细胞质。生长中的花粉管的被膜小泡可由高尔基体分泌形成。另外还观察到内质网的碎裂也是荞麦花粉管中产生被膜小泡的一种机制。花粉管的被膜小泡中含有花粉管壁的前体物质,与花粉管的壁融合参与花粉管的生长。被膜小泡可能含有与脂体和造粉质体水解有关的酶,参与此类物质的降解。荞麦花柱和柱头细胞内含物的解体物质参与花粉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甜菊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液泡膜内突和液泡内囊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在分化培养基上的甜菊愈伤组织分生区细胞的液泡膜内突和液泡内囊泡,进行了超微结构和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研究。在不同液泡化时期的细胞中,都存在不同大小和形态的液泡膜内突,它们有的缺乏明显的内含物;有的含有许多小泡或复杂膜系;有的含有一个较大的具许多小泡或复杂膜系的膜束缚囊泡。在液泡内还存在一些游离的液泡内囊泡,它们通常具有两层紧贴的界膜或为多层同心膜,推测它们来自液泡膜内突。AcPase定位结果显  相似文献   

4.
白车轴草和紫花苜蓿根瘤的显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inn.)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根瘤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其根瘤显微结构都由4部分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保护层、皮层、鞘细胞层和中心组织(侵染组织)。在中心组织的侵染细胞中,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及内质网,白车轴草根瘤侵染细胞中的细菌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周膜、细菌细胞壁和质膜,在细菌发育过程中,周膜活动旺盛,有时相邻细菌的周膜发生融合,在周膜附近常分布有大量的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高尔基体小泡,似与周膜融合有关。紫花苜蓿细菌椭圆形、长棒形,甚至有的细菌呈分枝状。二者细菌细胞质中分布着大量的核糖体和纤维状的核物质。在白车轴草中还有染色很深的多聚磷酸盐颗粒。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微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对家免肝脏酶活性的影响。实施 ESWL 后,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毛细胆管壁上的碱性磷酸酶(ALP)、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反应活性减弱或消失。TPPase 从损伤的肝细胞高尔基体分泌面扁囊、溶酶体样小泡和毛细胆管内溢出,并伴有肝细胞面的质膜上出现了 TPPase 反应产物和形成膜包内凹小泡。结果提示 ESWL 可对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的功能和结构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研究了1种海生4条鞭毛的单胞绿藻——广东四片藻鞭毛器的亚微结构和囊壳的形成。4条鞭毛着生于细胞前端凹陷的基部,鞭毛表面覆盖2层鳞片;基体呈纵向平行的“Z”字形排列;具纹纤维连接内外径向排列的两个基体;4个片层状的卵形盘(或称半桥粒(halfdesmosome))微管和纤维物质构成的复合体将鞭毛器和根丝体固着在质膜和囊壳上。根丝体通过两束交叉的微管带与两个邻近的外侧基体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与其它已研究过的四片藻是不同的。囊壳的形成开始于内膜系统,特别是高尔基体。纤维丛和电子密集颗粒在其中合成、修饰,同时由高尔基体衍生的小泡转移到原生质体表面特定的区域,然后经若干步骤接合成完整的囊壳。这个区域与蛋白核的位置相关,表明聚合星状颗粒酶是在蛋白核位点制造或释放的,同时分泌到细胞外。囊壳沿边生长组装与细胞质发育产生特征性的前端鞭毛凹陷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镜技术对蕨类植物绵马鳞毛蕨(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精母细胞和游动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精母细胞为多边形,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常见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还可见到一些同心圆膜状结构,位于质膜的附近或精母细胞的角偶。同心圆膜状结构由双层膜环绕构成,外被l层单位膜。精母细胞与精子器的璧细胞之间形成了分离腔。在精母细胞质膜外形成了嗜锇层,这些结构的形成说明精母细胞已经开始与雄配子体逐渐分离,进入独立发育的阶段。尽管精母细胞之间也有嗜锇层的形成,但嗜锇层是不连续的,其上有一些空隙,精母细胞之间可通过空隙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成熟的精子细胞外被l层透明的薄膜,里面为游动精子。螺旋状。由环状细胞器环绕3~4圈构成.这些环状细胞器包括多层结卡构、微管带、巨大线粒体、鞭毛带和1个长形浓缩的细胞核。游动精子的后端为一些泡囊化的细胞质.其中包括一些残存的线粒体、造粉质体及大的囊泡等。当成熟的精子细胞排出精子器后。其内的游动精子挣脱透明质膜的束缚,摆脱后端的囊泡,成为1条游动精子。本文还对绵马鳞毛蕨和其它蕨类植物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对朱顶红成熟花粉水合、活化和萌发的动态过程中营养细胞质的结构和组成变化进行了观察。成熟花粉具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微丝束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花粉活化后,细胞器的数目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质体和线粒体的片层明显增加,内质网片层狭窄,高尔基体活跃产生小泡,脂体降解及微丝聚集体散开。花粉萌发后,细胞质中出现周质微管和被刺小泡,此期细胞器的变化不明显。微丝以纤丝状遍布整个花粉管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透射电对朱顶红成熟花粉水合、活化和萌发的动态过程中营养细胞质的结构和组成变化进行了观察,成熟花粉具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微丝束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花粉活化后,细胞器的数目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质体和线粒体的片层明显增加,内质网片层狭窄,高尔基体活跃产生小泡,脂体降解及微丝聚集体散开。花粉萌发后,细胞质中出现周质微管和被刺小泡,此期细胞器的变化不明显。微丝以纤丝状遍布整个花粉管中。  相似文献   

10.
圆斑星鲽精子的超微结构及核前区特殊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 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多数其它高等鱼类精子结构相似。但是 ,圆斑星鲽精子核前部的凹陷 ,即不含染色质的电子透明区 ,以及核前区的囊泡结构却未见在其它新鳍鱼类精子中报道。圆斑星鲽精子核前凹陷开口于核前端稍偏处 ,凹陷呈不规则状 ,可深入到核的中央。凹陷处与染色质区无界膜分隔。凹陷区的前部及其开口处常有多个小的具单层界膜的囊泡 ,有时可见在凹陷区的开口处汇集成一个大泡。在某些处理过程中 ,例如在冷冻 -解冻过程中 ,囊泡可能丢失 ,而在精子顶端留下一个凹坑。尽管顶体在现存最早的新鳍鱼类 ,如雀鳝鱼及弓鳍鱼中已经完全消失 ,但考虑甚至在某些纯真骨鱼 ,如鲑形目中的螈鱼精子上 ,顶体仍然存在 ,而在其它一些纯真骨鱼精子或精子细胞中也存在顶体或顶体遗迹等事实。我们推测在圆斑星鲽精子中的上述特殊结构也是顶体的一种遗迹 ,但也不排除其是向外释放核内物质的一种途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花粉在授粉后水合至萌发时期的营养细胞中贮藏的大量淀粉粒和脂体被动用。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首先是造粉质体中的淀粉粒降解,尔后是脂体。在花粉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十分活跃,并含丰富的被膜小泡。内质网的构型发生明显的变化:花粉刚水合时内质网潴泡高度扩张,不同程度扩张的内质网潴泡连续成网状并折迭形成许多囊袋状结构单位,其中包含造粉质体、脂体和被膜小泡群;其后,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消失,变为分支互通的网状结构;至萌发时,内质网潴泡略为扩张,有些连续成简单的网状,有些呈游离的囊泡状。被膜小泡始终是成群地分布,并与脂体联结,当脂体降解时一些被膜小泡与之融合。根据棉花花粉在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质中存在独特形态的内质网系统和含丰富的被膜小泡,它们的动态行为及与淀粉和脂体的转化和降解之间的密切关系,讨论了这两种细胞器可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有被小泡是细胞膜的特化结构之一,因其膜外覆盖一层网络状的包涵蛋白而得名。至今认为有被小泡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存在,参与胞内运输、膜循环等细胞内重要生理过程。有被小泡的包被结构本身可能包含了某种信号,通过分子间识别去完成一系列细胞功能,不过在植物中还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有被小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应用凝集素Con-A对大鼠早期精子细胞内的甘露糖基作超微结构的定位。在电镜下可见阳性反应主要出现于内质网、核膜及高尔基体生成面的膜囊上,高尔基体其它层膜囊的边缘部位也有少量反应。说明在大鼠早期精子细胞内,内质网合成的初级产物主要运送至高尔基体的生成面,少量的也运送至高尔基体其它层膜囊。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形态结构及其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根据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胞质内有无颗粒以及颗粒大小、染色反应、折光性和形成方式的特点,血细胞分为胞质内无颗粒的无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具折光性和呈淡红色反应大颗粒的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无折光性和呈淡蓝色染色反应小颗粒的小颗粒细胞以及胞质内同时具有大颗粒和小颗粒二种颗粒特性的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小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直接成为小颗粒,而大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数个小泡逐渐聚集成蜂窝状大颗粒,进一步发育成熟为均质大颗粒.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有颗粒的细胞是互相独立的,可能分别由无颗粒细胞分化而成.    相似文献   

15.
薏苡胚乳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粉后10 d,薏苡(Coix lacrym a-jobiL.)颖果基部胚乳最外层传递细胞具长而多的壁内突,第二层细胞的壁内突较第一层的短而少,均具瓣裂的细胞核、丰富的线粒体、粗糙内质网、核糖体、产生小泡的高尔基体及与壁内突质膜相连的、含深色物质的囊泡。线粒体分布于壁内突附近或其间。授粉后25 d,第一、二层细胞壁内突发达,几乎充满了细胞,但细胞器可见。第四层传递细胞具树枝状及网状的壁内突,大量线粒体、具质体膜的淀粉粒、脂体存在壁内突附近或壁内突的间隙内。高尔基体常见,仅见很少的片段内质网。第五层传递细胞具短的壁内突、较大的淀粉粒及许多小蛋白质体。两个时期的第一、二层细胞内均未观察到胞间连丝。授粉后25 d,第四层及以上的传递细胞的细胞壁和呈网状的壁内突均含有胞间连丝。还讨论了各种细胞器的作用及各层传递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芽囊原虫空泡型和颗粒型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建国  江静波 《动物学报》1993,39(1):103-104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是人兽共患寄生原虫,门以下分类位置待定(Zierdt,1978、1988)。本文着重描述空泡型虫体(Vacuolated form)纤丝层的双层结构,高尔基体、小泡和颗粒型虫体(Granular form)的线粒体和微小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百合花粉与花粉管中类高尔基体58K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阎隆飞 《中国科学C辑》2000,30(3):300-304
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往往位于微管组织中心(MTOC)附近,它们的位置部分地被58K蛋白所决定.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方法,我们发现川百合花粉与花粉管内存在类高尔基体58K蛋白,其分子量与动物细胞内58K蛋白类似,约为60 ku.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与花粉管内类高尔基体58K蛋白主要存在于一些颗粒状的细胞器上.这些颗粒状细胞器的分布与植物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分布是一致的.进而通过免疫金标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花粉与花粉管内类58K蛋白主要存在于高尔基体附近的囊泡膜上.  相似文献   

18.
在胚胎发育中期,半滑舌鳎胚胎由胚体、卵黄囊和卵周液构成.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中后期的卵黄囊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囊是由卵黄囊膜和包裹其内的卵黄物质组成.在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内的卵黄物质逐渐消耗产生低分子量的卵黄磷蛋白分裂小泡.分裂小泡转移到卵黄囊内部消黄细胞中,在消黄细胞的作用下分裂小泡转化成卵黄颗粒.随后卵黄颗粒在卵黄囊内表面聚集成囊状结构并转移运输到卵黄囊膜内部,最后把卵黄物质从卵黄囊膜转移并释放到卵周液中,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9.
神经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定向地生长出一根轴突和多根形态、功能不一的树突。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轴突和树突分化的学说,但是关于树突形成时膜成分加载的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楚。2005年11月Duke大学的Michael D.Ehlers实验室报道,神经元具有极性的分泌性运输方式是产生各种形态和方向树突的基础。在一般细胞内,高尔基体在细胞核周围呈现扁平膜囊的堆叠结构;而在神经元中,高尔基体既包括胞体的膜囊堆叠,又包括了树突内离散的高尔基体“前哨”(outpost;Golgi outposts指一些存在于树突中的高尔基体膜囊,本文译为“高尔基体前哨”)。Ehlers等的实验证明,在培养的海马锥体神经元中,后高尔基体的膜运输是朝向较长的树突的;而在体内,皮层和海马区的锥体神经元都有一根特化的向皮层表面行走的顶树突,后高尔基体的膜运输就朝向这根顶树突。他们发现,小的高尔基体“前哨”选择性地分布在较长的树突中,但不进入轴突。在树突中,高尔基体“前哨”常常集中在树突的分支处进行后高尔基体的运输。  相似文献   

20.
花生胚乳细胞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生(ArachishypogeaeL.)心形胚期的胚乳游离核多瓣裂,或具长尾状结构。胚乳细胞质内有大量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小泡及少量内质网。中央细胞壁有壁内突。球胚及心形胚期常见胚乳瘤。心形胚晚期,胚乳开始细胞化,胚乳细胞壁形成有3种方式,分别存在于不同的胚珠中:(1)从胚囊壁产生自由生长壁形成初始垂周壁,具有明显的电子密度深的中层,其生长主要靠末端的高尔基体小泡及内质网囊泡的融合。两相邻的自由生长壁末端或其分枝末端相连形成胚乳细胞。(2)核有丝分裂后产生细胞板,细胞板向外扩展并可分枝。间期的非姊妹核间也观察到形成了细胞板。小泡与微管参与细胞板的扩展,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是小泡的主要来源。细胞板的扩展末端相互连接,形成胚乳细胞的前身。小泡继续加入细胞板的组成,以后形成胚乳细胞壁。(3)胚乳细胞质中,出现一些比较大的不规则形的片段性泡状结构,它们可能来源于高尔基体小泡,这些片段性泡状结构随机相连形成细胞壁,未见微管参与。胚乳细胞外切向壁及经向壁上有壁内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