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北塔山雪豹对秋季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马鸣  殷守敬 《动物学研究》2006,27(2):221-224
2004年9~10月,对新疆北塔山地区雪豹(Unicaunica)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在选定的15条样带上测定了59个利用样方及30个任意样方的6种生境特征(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放牧状况和坡向),其结果如下: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表明:雪豹对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和坡向存在选择性:(1)雪豹偏好利用海拔2000~2200m,而避开2600~3000m区域;(2)倾向于悬崖底部和山嵴,避开山坡和山谷;(3)偏好于灌丛,避开森林;(4)避开平坦的开阔地;(5)倾向于选择非放牧区域活动;(6)倾向于选择北坡,避开南坡。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海拔、地形和植被类型)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5·76%,可以反映雪豹的栖息地特征,同时表明: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放牧状况、植被类型、地形和生境平坦度。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 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 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 500—3 000 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 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 (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 000 m 以下的低海拔,坡度小于2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东南、南、北方向的区域。偏好的植被类型是竹阔混交林和灌丛。本研究还分析了该地区自1988 ~ 2007 年20年间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情况,针对目前南滚河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提出了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12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Capraibex)的种群密度与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显示该地区北山羊平均群大小为8.43只,种群密度为269.76只/100km2;栖息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北山羊广泛活动在海拔2500—3000m的区域范围内,对距悬崖距离、坡度、地形和植被类型有一定选择倾向,它倾向在悬崖附近(<100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岖的山地活动,会避开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这种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2012至2013年进行两次调查,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37°15'~37°23'N,90°11'~90°20'E)对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的分布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共设置3条样线(总长达146.9 km)和128个样方。调查发现,藏野驴主要集中于伊协克帕提附近的荒漠草原,而野牦牛的主要栖息地位于沙山附近的阿坝堤坝草场。通过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以及主成分分析,对藏野驴和野牦牛对不同环境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草本种类数、土壤pH、海拔、坡度、坡向、水源)的选择性以及各因子在物种栖息地选择的重要程度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独立T检验分析两物种之间的环境变量选择差异性。结果表明,藏野驴倾向选择植被盖度小于70%,坡度2°~5°的南坡,海拔3800~4000 m,土壤pH 8.0~8.5的高寒荒漠生境;野牦牛则偏好选择植被盖度大于70%,坡度5°~15°的东坡或者北坡,海拔4200~4600 m,土壤pH 7.0~8.0,与水源距离小于1000 m的高寒荒漠草原以及沼泽草甸生境;影响藏野驴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类型和坡度,而影响野牦牛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植被盖度;虽然藏野驴和野牦牛在资源利用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它们对栖息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海拔和坡度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6.
掌握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性,对其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中国特有种。2020年9—10月,在其模式标本产地——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其繁殖期生境特征和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测量72个样方,记录了坡度、坡向、水温、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13个生境因子,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寒露林蛙的生境选择性。结果表明:寒露林蛙生境特征偏好为地形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地表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植被类型主要为水稻(Oryza sativa),喜好选择距离道路和居民点较远、水深较浅、水温较高、水体含氧量较高、水体pH值偏中性的水田产卵;地理因子、温度因子和水体因子是影响寒露林蛙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建议加强寒露林蛙种群生态学研究、实施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措施、提高物种保护等级。  相似文献   

7.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与生境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蛟河21.12 hm2(660 m×320 m)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对象,在以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凸凹度为地形变量划分样地生境类型的基础上,利用2009—2014年植被生长数据,研究生境差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机制。研究采用生境空间随机(生境CSR)、物种空间随机(物种CSR)以及物种Thomas3种生态学过程零模型,检验树木径向生长与4种生境类型之间的关联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树木生长与地形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量化地形变量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样地内绝大多数物种(生境CSR过程:86.1%;物种CSR过程:94.4%;物种Thomas过程:61.1%)的径向生长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关联性。(2)不同生活型物种的生境利用方式不同:灌木和亚乔木具有类似的生境偏好,与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缓的生境型1正关联,与海拔相对较高、坡度相对较大的生境型2和生境型4负关联;乔木在不同生境类型中会同时存在正、负关联性,但更倾向于和生境1发生负关联,而和生境4发生正关联,并且乔木树种的径向生长对地形之间的差异更加敏感;(3)高达86.1%的物种生长与至少一种地形变量显著相关,其中海拔对树木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坡度和凸凹度,坡向的影响则相对最小。上述结果表明,样地内不同物种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生境利用性分化,生境利用性分化是影响温带针阔混交林树木径向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冯利民  张立 《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
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 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喜欢海拔1 000 m以下的区域, 坡度小于10°的区域, 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 坡向为南、北两个方向。偏好的植被类型有竹阔混交林、灌丛和高山草甸。研究还发现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非法盗猎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地形是动物栖息地中非常稳定的环境因素。了解有蹄类特殊时期对地形的偏好,既有助于揭示动物行为策略形成的机制,又有助于我们实施保护和管理。本文对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春季地形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数据来自于4只佩戴GPS无线电颈圈的羚牛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定位数据。通过对羚牛活动位点与可选择地形的7个地形因素(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地形起伏度、距峭壁距离、距山脊距离)的比较分析,发现羚牛在春季对地形存在选择。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影响羚牛春季地形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地形复杂度因子(坡度、地形起伏度),反捕食因子(海拔、距峭壁距离)和坡位因子(坡位)三类因素。与可供选择地形相比,羚牛利用的地形更偏离峭壁或陡坡、坡度更缓、海拔更低、明显偏离山脊、地形起伏程度较低。羚牛显著倾向于选择平坡和中位坡,且主要选择阴坡和阳坡。雌雄个体在7个地形因素的偏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雌性在距离峭壁和距离山脊的距离以及坡位的选择上与可供选择地形均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蒿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蒿草甸、藨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m之间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濒危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春季生境选择特征,于2012和2013年的3—4月间,采用样线样方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内蒙根河驯鹿的春季偏好生境和对照生境进行了取样,并对样方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利用样方(n=132)相比,驯鹿春季偏好生境(n=79)的海拔((957.27±1.68)m)、乔木郁闭度((32.84±2.72)%)、乔木密度(21.72±1.52)、地表植被盖度((85.06±1.03)%)、树桩数(6.81±0.45)和倒木数(5.73±0.54)均显著较大(Mann-Whitney U test,P0.05),而灌木盖度((57.95±2.79)%)、枯草盖度((33.11±2.79)%)、乔木高度((9.58±0.27)m)和灌木均高((59.85±2.69)cm)显著较小(Mann-Whitney U test,P0.05),而且驯鹿春季趋向于选择西坡和南坡(77.21%)的坡度较缓(93.67%)、位于坡中下位(67.09%)的生境,并偏好选择针叶林(68.35%)中的隐蔽度好(82.28%)、避风状况良好(64.56%)、湿润(60.76%)、距水源较近(≤1000 m,94.94%)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87.34%)的生境(Chi-Square test,P0.05)。此外,驯鹿偏好生境的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坡位、乔木特征(乔木胸径和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灌木盖度、倒木数及树桩数)、雪被特征(雪深、雪盖度和郁闭度)、干扰强度(距人为干扰距离)、植被类型(坡向和植被类型)是影响驯鹿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综合体现了驯鹿在春季对保温、食物和安全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2010年1月,根据野猪的生物学特征和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在研究地区布设47条样线,对保护区的野猪冬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野猪对海拔、坡位、坡向、坡度、植被类型、郁闭度、树高度、树胸径、食物丰富度、隐蔽度、离水源距离和离人为干扰距离等12种生态因子的选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多活动在海拔≤1000 m,坡下位的阳坡平坦地带,食物丰富度高,隐蔽度强,郁闭度中等,且离水源≤500 m,离人为干扰>2000 m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主成分分析表明,栖息地变量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7.5%,较好地反应了野猪的栖息地特征;影响野猪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海拔、坡度、离人为干扰距离,次要因子是离水源距离、隐蔽度、树胸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的生境选择倾向,本文在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布设22条样线,每条样线长1.5 km左右,于2014年11月、2015年1月和12月沿着样线共设置西伯利亚狍的利用样方105个和对照样方68个,记录样方内15个生境因子特征。利用Bailey’s法判断西伯利亚狍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倾向,使用资源选择函数分析西伯利亚狍对生境因子的综合选择。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倾向选择的地形特征分别为海拔≤300 m或≥450 m、上坡位或坡度4°;倾向选择的植被特征分别为农田或针叶林、林龄≤25 yr、郁闭度≥0.6、乔木数量≤15棵、乔木平均高15 m、乔木平均胸径≤10 cm、灌木盖度≤0.3或草本盖度0.2;倾向选择的食物特征为食物多;倾向选择的安全特征分别为能见度50 m或雪深≤10 cm。影响西伯利亚狍生境综合选择的主要因子为坡向、坡度、植被类型、郁闭度、乔木数量、乔木平均高和能见度。铁力林业局西伯利亚狍喜欢农田、喜欢易于感知威胁并能够迅速逃跑的相对开阔的生境;地形特征、植被特征和安全特征是影响综合选择的主要生境特征。本研究提示,构建适宜农田林地空间配置的景观格局将成为景观尺度保护西伯利亚狍种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6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对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巢址选择和春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巢址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的巢都是选择在乔木盖度小、距水距离较近、草本高度和盖度都较大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干草丛中;影响雉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坡度、总盖度、乔木平均胸径、乔木盖度、郁闭度、距水距离、距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巢周围干草比例、裸地面积、巢上方覆盖物厚、灌木盖度和巢所在草丛宽度等13个因子。春夏季栖息地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在春夏季倾向于在植被总盖度大、坡度适中、乔木盖度适中、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灌木盖度较小、灌木高度较大、隐蔽度较大、距路距离较远和郁闭度较大等的生境栖息。  相似文献   

15.
新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雪豹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峰  马鸣  殷守敬  买尔旦 《四川动物》2005,24(4):608-610
2004年10 ~11月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5个地点进行雪豹痕迹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英也尔、库尔干以及塔克拉克地区的雪豹痕迹数量较多,确定是雪豹的活动分布区.通过42条样带调查共发现雪豹痕迹3类57处,其中足迹71.9%,刨痕21.1%,粪便7.0%.痕迹分布表明雪豹在栖息地选择上也有规律,在山谷、山坡、山嵴等不同地貌中雪豹对山谷有偏好;在森林、灌丛、草地和荒漠等植被类型中雪豹会避开荒漠.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区马鹿对冬季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2003年11—12月,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25条样带上一共测定了87个利用样方以及50个任意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优势乔木、坡向、坡位、食物丰富度、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度、海拔高度、雪深、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结果表明,马鹿对4种生态因子有选择性:①植被类型:偏好利用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避免选择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②优势乔木:偏好利用混合型的生境,避免选择杜松、油松和无树的生境;③坡向:偏好位于阳坡的生境,避免利用阴坡;④坡位:偏好位于下坡位的生境,避免选择上坡位和中坡位。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比较,发现马鹿的利用样方以灌木密度高、食物丰富、坡度小、接近水源、雪覆盖浅、远离裸岩和人为干扰为主要特征。对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4.89%,可以较好地反映马鹿的生境特征。第1主成分反映出马鹿在选择生态因子方面与植被类型、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雪深、海拔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明确物种生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的生境需求和适宜生境空间分布至关重要。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以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研究对象,以其重要栖息地新疆博州艾比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15个鹅喉羚分布点数据和23个环境变量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生境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划分了鹅喉羚在研究区域的适宜生境,并对它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鹅猴羚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是影响鹅喉羚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坡度和最干月降水量对艾比湖鹅喉羚的生境选择影响不大。除了温度和降水在内的19项生物气候变量是鹅猴羚选择生境的重要因素之外,海拔和坡向等地形特征也影响鹅猴羚的生境选择性。鹅喉羚的高度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和东部,中度及低度适宜生境区则分布于高度适宜生境区的边缘,而非适宜生境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不仅提供了鹅喉羚在艾比湖的实际分布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也为鹅喉羚在栖息地方面的研究,即鹅猴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2和2013年7—8月采用样线和样带调查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驯鹿的夏季偏好生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并对样地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表明: 与对照样地相比,夏季驯鹿利用样地的海拔(926.9±0.8 m)、乔木郁闭度(17.9%±2.4%)、乔木胸径(35.5±2.1 cm)、乔木高度(8.2±0.5 m)、乔木密度(6.9±0.5 株·400 m-2)及树桩数(1.3±0.2 个·400 m-2)较大,但灌木均高(54.2±2.0 cm)较小(P<0.01).驯鹿夏季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中坡生境,因其夏季喜栖生境的水源较多、隐蔽度和避风性较差,距人为干扰距离和牧民点距离均较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干扰强度(由距人为干扰距离及距牧民点距离变量组成)、乔木特征(由乔木的高度、密度、胸径和郁闭度变量组成)、地理特征(由坡位、坡向和土壤湿润度变量组成)、食物多度(地表植被盖度和灌木盖度变量构成)、开阔度(由隐蔽度和避风状况变量构成)和坡度是影驯鹿夏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7%的累积贡献率,主要反映了驯鹿夏季在喜栖生境选择中的食物资源、抗干扰性和反捕需求.从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来看,驯鹿并没有被完全驯化.在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应使驯鹿种群及其核心栖息地免受高强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9.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鹿种,人们对其生境选择与利用知之甚少。2009 年6 -8 月和2011 年7 - 8 月,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研究了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唇鹿的夏季生境选择。在保护区内若当沟和麻绒沟两个白唇鹿集中分布区域测定了195 个样方中的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度、坡向、离水源距离、隐蔽度和人类活动干扰8 个生态因子。用Vanderloeg 和Scavia 选择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唇鹿夏季倾向于选择海拔4 000 m 以上中上坡位的高山草甸生境和离水源距离500 m 以外的阳坡或阴坡生境;而回避坡度大于60 度、裸岩生境、下坡位生境和半阴坡生境。除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外,其余6 个生态因子均对白唇鹿夏季生境选择有明显的影响。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 个主成分的贡献量为68. 8% ,其中:第1 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76% ,该主成分与坡位、坡度和海拔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6.32% ,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隐蔽条件与植被类型;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 71% ,与其相关系数绝对值较高的是坡向。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原麝冬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找出生境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的生态因子的差异。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隐蔽度高、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接近碎石坡、阳坡和其他动物干扰较少的针阔混交林中;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海拔、坡度、距碎石坡距离)、干扰因子(距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坡向因子(坡向、乔木密度)、坡位因子(坡位、动物干扰)、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倒木因子(倒木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