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是最常见和流行范围最广的一种浅部感染真菌, 它的孢子萌发是和致病密切相关且非常重要的发育过程. 为研究出芽时生理、生化以及细胞学方面的改变, 从红色毛癣菌cDNA文库中选取了3364条有明确功能注释的表达序列标签(ESTs)制备了cDNA芯片, 对孢子期及萌芽期进行了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数据分析表明, 孢子萌发过程中有335个基因表达上调, 主要是翻译、 修饰蛋白及结构蛋白. 细胞壁和细胞膜组分大量合成, 暗示它们是细胞形态发生的基础. 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部分表达上调, 推测它可能在红色毛癣菌孢子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代谢途径表达旺盛, 特别是参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的基因基本都上调, 说明在氧气和葡萄糖充足的环境下, 孢子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本研究对了解红色毛癣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信号转导和代谢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对其他浅部真菌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也是世界范围内传播是广的一种皮肤癣菌,属毛癣菌属,本文简述了最近几年在该菌的基因鉴定,基因分类,基因结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免疫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在基因鉴定中发展了红色毛癣菌特异性探针TR20S和毛癣菌属特异性引物TR1、TR2和NS5,NS6;利用测序方法对毛癣菌属进行了重新分类,并且用探针,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了种内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4.
红色毛癣菌是最重要的浅表感染真菌.目前对红色毛癣菌分子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应用cDNA芯片技术对红色毛癣菌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获得了2044个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表达的基因.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验证了先前的结论,即在红色毛癣菌中存在预储存的mRNA.对不同生长状态下转录谱和基因功能分析表明,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酶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说明在红色毛癣菌的生长过程中,这些酶可能具有共同的调控模式.同时,在红色毛癣菌生长过程中,一些参与诸如小GTPase调控、cAMP依赖的调控途径以及MAPK信号传导途径的基因表达也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些基因和相关的调控途径在红色毛癣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但它们可能在其生长过程中起了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蛋白酶MEP和SU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抽提红色毛癣菌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EP)、枯草菌素蛋白酶(subtilisins,SU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病例的红色毛癣菌SUB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相关性;MEP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和临床分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显著意义。结论红色毛癣菌致病力的大小可能与SUB的不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分泌性蛋白酶是红色毛癣菌致病的潜在毒力因子。在构建红色毛癣菌6个不同时间段cDNA文库的基础上,共获得了9683条uniqueEST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得到了18个可能的分泌性蛋白酶的EST序列,包括4个分泌性肽酶、1个分泌性金属蛋白酶、2个细胞外丝氨酸蛋白酶、1个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9个分泌性枯草杆菌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1个空泡丝氨酸蛋白酶。这些分泌性蛋白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过程中可能分别与其获得营养、扩大侵袭范围及激起宿主免疫应答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色毛癣菌感染和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和线索。  相似文献   

7.
红色毛癣菌是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皮肤浅部的各种癣病,也可引起皮肤的深部感染,甚至多器官的播散性感染。红色毛癣菌形态多样,且不稳定,其所致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临床上治疗往往非常棘手。对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分型可以有助于解答复发和再感染的问题,也可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的流行传播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技术的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海南地区的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药敏的关系。方法基于红色毛癣菌核糖体rDNA非转录区(NTS)的基因分型进行种内分型,依据“CLSI-M38-A2”方案进行药敏实验。结果106株红色毛癣菌TRS-1基因型有5种带型,其中TypeⅠ52株(49.06%),TypeⅡ14株(13.21%),TypeⅢ5株(4.72%),TypeⅣ型3株(2.83%),其他带型32株(30.18%)。TRS-2基因型有3种带型,其中TypeⅠ68株(64.15%),TypeⅡ6株(5.66%),其他带型32株(30.19%)。药敏结果MIC几何均数由低至高分别为特比萘芬(0.0092μg/mL)、伏立康唑(0.0181μg/mL)、伊曲康唑(0.1491μg/mL)、酮康唑(0.1630μg/mL)、氟康唑(2.3164μg/mL)。有42株菌表现出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不敏感菌株TRS-1和TRS-2分型均以TypeⅠ为主。结论海南地区流行的红色毛癣菌TRS-1和TRS-2基因型均以TypeⅠ为主。以对特比萘芬(0.0092μg/mL)、伏立康唑(0.0181μg/mL)MIC几何均数最低。本结果发现本地区的红色毛癣菌不敏感菌株与基因带型关系不大,也与感染部位无关,可能与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九江及周边地区近3年来头癣的类型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5月~201 1年6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83例头癣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83例头癣患者年龄5个月~71岁,其中2 ~13岁患者164例(89.6%).白癣138例(75.4%)、脓癣28例(15.3%)、黑点癣17例(9.3%).镜检阳性144例(78.7%),培养阳性154例(84.2%).致病真菌主要为石膏样小孢子菌41株(26.6%)、须癣毛癣菌36株(23.4%)、红色毛癣菌33株(21.4%)、犬小孢子菌24株(15.6%)、紫色毛癣菌12株(7.8%).结论 九江及周边地区头癣患者以儿童为主,白癣发病率最高,石膏样小孢子菌占头癣病原菌首位,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分列第二、三、四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对浅部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杀灭作用。方法参照标准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PHMB粉剂和溶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PHMB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MIC范围分别为1.0~4.0μg/mL、2.0~4.0μg/mL、2.0~4.0μg/mL和0.3~5.0μg/mL;MFC范围分别为2.0~8.0μg/mL、 4.0μg/mL、2.0~4.0μg/mL和5.0~10.0μg/mL。琼脂稀释法结果表明PHMB溶液浓度为1.25%时,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无菌落生长;PHMB溶液浓度为0.32%时,白念珠菌无菌落生长。加入透皮剂氮酮后,杀菌效果并无改变。结论 PHMB对浅部真菌病常见的致病真菌皮肤癣菌及白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种、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面癣患者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以11~30岁最多见。患病动物接触史、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史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外用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离出皮肤癣菌108株,包括红色毛癣菌63株(58.3%)、犬小孢子菌25株(23.1%)、须癣毛癣菌18株(16.7%)和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结论面癣的发病没有年龄差异,患者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面癣的常见致病真菌绝大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其发病可能与患者自体接种或接触患病动物相关。面癣容易被误诊,及时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是降低面癣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荆州地区头癣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5年6月荆州地区127例经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为头癣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荆州地区头癣发病率于2006年最高,此后呈波动状态,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分离出127株菌株,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紫色毛癣菌(61.42%)、红色毛癣菌(14.17%)和须癣毛癣菌(11.81%)。4种临床类型依次为黑点癣(57.48%)、脓癣(24.41%)、白癣(17.32%)和黄癣(0.79%)。结论荆州地区头癣以黑点癣最为常见,主要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13.
红色毛癣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红色毛癣菌在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和产孢情况,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①大培养:采用沙堡葡萄糖琼脂(SD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皿,27℃、35℃黑暗培养,测量菌落直径,绘成生长曲线.②小培养(钢圈法):采用SDA、PDA、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BCP-MSG)、乳蜜琼脂(M)和复合维生素B(VitB)培养基,27℃、30℃黑暗培养,观察镜下菌丝生长、孢子产生情况.③进行rDNA 18S和ITS序列测定.结果 在SDA,PDA上,27℃条件下菌落生长速度较35℃快;在5种培养基上,SDA、PDA产孢较快较多,复合维生素B培养基产孢较慢,但产生大分生孢子较多.30℃产孢更丰富.对部分菌株rDNA ITS、18S 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比对、分析,相似度为98%~100%,均鉴定为红色毛癣菌.结论 SDA、PDA均为鉴定和分离红色毛癣菌的合适培养基.5种培养基均可用来刺激红色毛癣菌产孢,其中SDA、PDA产孢较早、较丰富.红色毛癣菌rDNA 18S和ITS序列测定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上海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的致病病种、菌种构成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疑似浅部真菌病患者的标本进行显微镜直接镜检及培养鉴定,并作临床资料登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确诊的895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体、股癣337例(37.65%),生殖器念珠菌病227例(25.36%),手、足癣168例(18.77%),甲真菌病93例(10.39%),花斑癣70例(7.82%)。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0~39岁年龄组的患病人数(48.72%)明显多于其他年龄组(P<0.05),但甲真菌病患者女性则普遍多于男性,且以50~59岁患病人数最多(P<0.05)。分离的797株菌种中红色毛癣菌379株(47.55%),念珠菌属293株(36.76%),须癣毛癣菌62株(7.78%)。结论上海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的病种以体、股癣最多见,男性青壮年多见,而甲真菌病则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浅部致病真菌的分布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念珠菌属次之,须癣毛癣菌位于第三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红色毛癣菌致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来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进行真菌培养检查并且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18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中,甲癣1 407例(64.51%),足癣324例(14.85%),股癣249例(11.42%),体癣144例(6.60%),手癣37例(1.70%),头癣20例(0.92%)。体癣、股癣和甲癣不同性别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占比也存在差异。结论 广州地区红色毛癣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与国内报道各种真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特点相似,但引起甲癣的占比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药芫花(Daphne genkwa)的干燥花蕾化学成分及其抑制皮肤病原真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芫花花蕾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并通过MS、NMR和ECD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daphgenin A(1)和yuanhuakine B(2),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同时,结合MIC法测定该化合物对皮肤真菌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皮肤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相当(MIC值4.0μg/mL),化合物2对红色毛癣菌显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MIC值为2.0μg/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中药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凋亡诱导作用,以阐明其可能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评价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生长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毛癣菌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凋亡率;FITC-VAD-FMK染色观察红色毛癣菌偏半胱天冬酶(metacaspase)活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红色毛癣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荆皮癣湿酊处理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活力与MMP水平均有所降低,ROS水平显著升高,PS外翻与凋亡率明显增加,偏半胱天冬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结论】荆皮癣湿酊可通过诱导菌体凋亡的方式发挥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近19年间上海地区脓癣的发病情况、病原菌及其变迁。方法选取头皮屑及头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和(或)真菌培养为皮肤癣菌者,记录其临床表现、感染方式及动物接触史等。结果头癣患者1 009例,其中男性437例,女性572例;年龄20 d~93岁,平均10.44岁;脓癣114例(11.30%),其中男性44例,女性70例。年龄20 d~68岁,平均10.60岁,5~10岁最多见(45.61%),其次为5岁以下儿童(31.58%)。感染方式:发内型48例,发外型66例。真菌培养阳性的脓癣95例,其中犬小孢子菌29例(30.53%)、紫色毛癣菌21例(22.11%)、须癣毛癣菌19例(20.00%)、红色毛癣菌15例(15.79%)、断发毛癣菌7例(7.37%)、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4.21%)。脓癣的发病呈上升趋势,须癣毛癣菌脓癣尤为显著。结论上海地区脓癣主要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犬小孢子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发外型感染较发内型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湖北省及周边地区2011~2018年头癣患者病原菌菌种及临床特征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头癣的625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真菌学资料。结果 625例患者中,男性:252例(40.32%),女性:373例(59.68%),发病年龄1个月~84岁。培养阳性:507例(81.24%)培养阴性:118例(18.76%)。致病菌以紫色毛癣菌为主(49.90%),其余依次为: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许兰毛癣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成人共有80例(15.78%)。发病人群集中在0~12岁(82.65%),临床上以黑点癣为主(57.99%),依次为白癣、脓癣,黄癣少见。结论湖北省及周边地区头癣患者年龄集中在0~12岁,以紫色毛癣菌引起的黑点癣最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PCR技术比较分离自同一家庭红色毛癣菌病患者的菌株差异性,分析家庭内多发的红色毛癣菌病的致病菌株是家内相互感染,还是家外感染。方法以家庭内多发的皮肤癣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离致病菌株并以传统方法鉴定菌种。再分别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巢式PCR特异扩增红色毛癣菌的串联重复亚元件(TRSS:TRS-1/TRS-2)产生的指纹图谱分析种内株间有无差异性。结果纳入实验的16株菌分离自8个家庭,用形态学等方法及种特异引物均鉴定为红色毛癣菌。RAPD显示4个家庭内的菌株间有差异性,TRS-1区PCR指纹图谱显示5个家庭内菌株有株间差异,TRS-2区能鉴定出2个家庭内菌株间有差异。综合各方法共区分出6个家庭内的菌株间有带型差异。结论该研究提示家庭内多发红色毛癣菌病从家外途径感染率高于家内感染。TRS-1区PCR指纹图谱对红色毛癣菌的菌株区分度高于RAPD,更适于红色毛癣菌株间分型。结合多种分子分型方法可最大限度发现不同菌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