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行预防性药物,物理预防以及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181例术后患者中有4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及物理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改善(P>0.05),但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改善,但对于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与传统预防方法无差异,故需在准确判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香豆乙酯与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香豆乙酯片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8%)低于对照组(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香豆乙酯相比,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DVT或PTE表现。结果:94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5.9%;只有3例并发DVT,1例并发PTE,经治疗均顺利康复。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痛苦减轻,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溶栓治疗及实施持续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形成,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阿司匹林组(39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1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术后痛觉感受,引流量及随访1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Plt、APTT和PT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阿司匹林组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利伐沙班组接近术前正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术后5 d,术后10 d两组痛觉感受明显降低(P0.05),且阿司匹林组痛觉感受在术后5 d,术后10 d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利伐沙班组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1个月期间,阿司匹林组并发症12例,利伐沙班组7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有效。利伐沙班在抗凝作用上更强,能减少术后出血量,相比之下,阿司匹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疼痛感受,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128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到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股骨头置换术后疑似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128排CT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在78例患者中,128排CT判断图像优69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0 %。静脉造影判定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DVT组),发生率为14.1 %,检出病变血管45支。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使用激素、年龄是导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P<0.05)。DVT组的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BV)与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高于非DVT组(P<0.05),血流量(blood flow, BF)与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低于非DVT组(P<0.05)。DVT组的血管狭窄评分低于非DVT组(P<0.05)。128排CT对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 %和97.0 %。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使用激素、年龄是导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28排CT能有效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徐毅  胡娟  李霞  胡永胜  许建中 《生物磁学》2013,(30):5949-5952,5987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我院150例主动要求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高龄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等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超声诊断特征,对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诊断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图(ROC),评估模型效果。结果:150例超声检查高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129例,占86.00%。Logistic回归筛选,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管壁内壁、血流信号改变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超声检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3.8%。结论:以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014年-2016年,我院CSP患者经UAE治疗后发生DVT的发病率为1.63%,患者平均年龄35.2岁。DVT临床症状出现于UAE术后3-6天,多表现为下肢的疼痛及酸胀,深静脉血栓均出现在介入穿刺处肢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DVT发生与穿刺处肢体制动,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有关。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DVT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2011年7月~2012年6月单独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393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腓肠肌挤压配合踝泵运动后显著降低了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避免了诱发肺栓塞的可能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下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7.69%、DVT发生率为2.56%、护理满意度为97.43%,对照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20.51、DVT发生率为12.82%、护理满意率为79.49%,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医用弹力袜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能有效减轻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治疗组采用纤溶酶.治疗前后及过程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91.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较常见疾病,纤溶酶对与控制深静脉血栓,改善病人血管栓塞状况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清栓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声像图改变409医院B超室方立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表现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B超静脉显像检查对DV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DVT均有不同程度的声像图异常。经过清栓酶治疗后,声像图几乎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h拔除引流管后加用中药祛瘀散对术肢进行烫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及组间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有预防作用,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符合入选者共计315例,其中有58名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总数的18.4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诊断率高、无创等优势,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治疗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纤溶功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诱导后患者的MAP与HR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MAP与HR值在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诱导后5 min与术毕的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诱导前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能改善胃癌根治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从而减轻患者高凝状态,安全性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