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概况中国科学院于1月10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植物发育生理座谈会,参加的单位有农业部的六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均简称××农科所);  相似文献   

2.
E1059除治棉蚜效果,已经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齐兆生先生试验肯定,而甲基1059(Me-tasystox),根据农业大学黄瑞纶教授报导,对高等动物毒害较轻,杀虫效力比1059差一倍,是对人畜较安全的内吸杀虫剂。至於除治棉蚜及其他果树蚜虫效果和使用经济浓度,以前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资料。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在1956年5、6月间曾作了一部分试验工作,所用的甲基1059,是德国拜耳厂的产品,含有效杀  相似文献   

3.
今年暑假,在首都举行了全国性的植物生理教学讨论会。高教部委托在京津的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学院、南开大学及上海的复旦大学等校共同筹划和主持了大会的召开。讨论会从7月28日到8月2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参加大会的成员共131人(另有参加旁听的10人),代表了全国6l个单位的植物生理教学工作者及科学工作者。包括12所综合性大学、26所农林学院、20所师范院校及3个其他单位(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农业部干部学校)。全国有植物生理的大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区域作物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大,但至今仍缺乏相关的田间实证研究。探讨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对该区域作物生产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高产优质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山冬6号’为试验材料,在拉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远红外增温试验,研究了日平均气温升高1.1℃对冬小麦物质分配和转运的影响。研究表明:增温处理下,播种至开花阶段群体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开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5%、5.6%和68.6%,但是开花至成熟期群体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无显著差异;增温提高了冬小麦的氮积累能力,成熟期氮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及开花期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向籽粒的转运率均高于对照处理,分别高6.0%和5.5%;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但籽粒产量、氮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该试验预期升温1.1℃将促进高海拔地区冬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转运,有利于冬小麦高产和氮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所将开始进行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的开放性大田生长试验。重组植物的大田试验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已进行多年,但在日本这还是农林渔业省批准的第一次这种试验。  相似文献   

6.
东北中部平原地区冬季严寒少雪(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35.9℃),冬小麦常常不能安全越冬,在某些年份,麦苗甚至全部冻死。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从1949年开始,曾先后由国内外(包括苏联与乌克兰地区几种冬小麦)引种六百余品种,试种结果,没有一个品种能经常完全越冬。根据冬小麦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环境条件来看,冬小麦比春小麦具有更大的丰产可  相似文献   

7.
2009年初,我国北方旱情严峻,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农业用水,工业生产,城市用水纷纷告急,生态也在告急。世界各地频发的旱灾以及与此相关的山火和饥荒等引起国际社会深深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农业节水在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初,我国北方旱情严峻,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农业用水,工业生产,城市用水纷纷告急,生态也在告急。世界各地频发的旱灾以及与此相关的山火和饥荒等引起国际社会深深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苏联文化工作者代表团团员、苏联科学院学术秘书、生物学博士、斯大林奖金两次获得者格鲁森科於11月12日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所举行的生物学问题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所长钱崇澍主持。参加座谈会有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植物分类研究所、遗传选种实验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央卫生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协和医学院等单位的生物学家26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由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和农业理化系农药研究部分为基础组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5个专业研究所之一.1970年初,植物保护研究所病虫研究部分被下放至河南新乡,农药研究部分被下放至重庆北碚;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植物保护研究所重新回迁北京原址,恢复建制;1989和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光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7月20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4岁。李光博先生194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昆虫系,曾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历任农业害虫室、病虫动态测报研究室副主任、迁飞害虫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先后兼任过农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今后在高等植物代谢(包括呼吸及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打基础,进行了水稻幼苗呼吸途径的探索性试验。试验材料是天津军粮城农场1954年、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5年收获的银坊水稻种子,在30℃黑暗温箱中萌发,实验前24小时去胚乳的五天幼苗。幼苗的呼吸系用Warburg氏微量呼吸计在30℃测定。用饲餵实验和加呼吸抑制剂的方法追寻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途径。由实验结果发现在幼苗中呼吸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幼苗呼吸作用的多种变化是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学通讯"月刊,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编辑的.它是全国性农业工作刊物之一.适于一般农业(中,初级技术人员)干部阅读,亦可作农业学校师生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技术干部的参考读物.经四年来的努力,它的目的:"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交流实际工作经验"提得更明确更清楚了,自1953年起又增刊了"米丘林生物学"与"特来沃颇利耕作法"(即草田耕作制)二个通俗讲座,根据我国农业实际情况,系统的介绍米丘林学说.此外还有"经验交流"与"农业生产知识"二专栏.内容丰富,资料新颖,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任务.这一学期来,  相似文献   

14.
《海滨重盐土种植香料试验》已于1987年9月16日至17日,由江苏省科委委托盐城市科委在江苏省新曹天然香料研究所通过省级鉴定。参加鉴定的有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代表共30人,分别来自省、市、县科委,省、市农垦局,新曹农场党政机关、轻工业部香料工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轻工业厅以及商业部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等15个单位。《海滨重盐土种植香料试验》课题是江苏省科委1981年下达的合理开发江苏海岸带、滩涂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之一,该项研究对开发苏北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该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1世纪初近10年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调研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为基础, 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残差插值”方法, 绘制了2000年后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等值线图, 通过研究两个时期(1971-1980年和21世纪初近10年)华北地区气候资源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 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 (1)华北地区北部年均气温及≥10 ℃积温增加显著, 但降水减少, 暖干趋势明显, 中部和南部年平均气温和≥10 ℃积温也呈现增加趋势, 但降水增多, 日照下降, 出现暖湿趋势; (2)除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冬小麦播种期无明显变化外, 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 一般在7-10天; 冬小麦返青期变化较为复杂, 西部地区的冬小麦返青期推迟2-10天, 而东南部的山东、安徽及江苏地区冬小麦返青期明显提前, 一般在5-7天; 华北地区冬小麦的拔节期提前, 北部地区幅度较大, 为5-10天; 冬小麦抽穗期推迟明显, 以华北中部和北部最为明显, 为10-15天; 除华北南部胶东半岛外, 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推迟, 一般在5-10天; (3)气候要素的波动是引起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日照时数与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呈显著相关, 日照时数减少, 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提前, 而受年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 冬小麦抽穗期有所推迟, 积温的增加对冬小麦成熟期有推迟作用, 同时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拔节和抽穗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 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田秸秆覆盖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外对秸秆覆盖的整体功能和节水效应[1~4]已有较多研究,但对秸秆覆盖地的小气候效应研究较少。小气候效应能够反映秸秆覆盖的机理和功效,为秸秆覆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秸秆覆盖处理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秸秆覆盖冬小麦田的小气候效应。1 设计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于1996~1997年在郑州市南郊河南省气象局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小麦供试品种为温麦4号。1.2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了麦秸覆盖、玉米秆覆盖、裸地(对照)三种形式,以及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40%~5…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低温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灾害是华北地区冬小麦的主要灾害之一,全生育期内均可发生。本文基于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华北各地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低温灾害的界限温度,对华北地区近50a冬小麦低温灾害进行定量反演,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低温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均呈现随年代递减的总体趋势,全生育期的低温灾害天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50 d以上降至21世纪前10年的不足40 d,低温灾害指数则由0.6以上普遍降至0.4以下;其时空演变特征表现为,华北东部变速快于西部,近20 a变速快于前30 a;在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低温灾害频次的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冬小麦越冬和返青阶段低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呈现明显随年代递减趋势,而冬小麦分蘖、拔节、抽穗等发育阶段低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则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近50 a华北地区冬小麦发生低温灾害的日最低气温平均上升了1~2℃,但同期发生低温灾害的极端值则无明显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区商丘县郭村公社邓桥大队,于1974年首先开始引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总结群众经验,弄清胡蜂在商丘地区的发生规律,使之为农业生产服务,1975年商丘地区农林科学研究所、虞城县农林科学研究所和郭村公社邓桥大队科研站共同协作开展了胡蜂发生规律及利用的研究。我们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在全区掀起了利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的群众运动。截至1975年10月底,据初步统计,全区八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 利用2013—2017年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冬小麦生长季的呼吸作用, 基于MODIS遥感数据讨论了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并模拟了冬小麦的呼吸作用。结果表明: 冬小麦呼吸作用(观测值)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及地表温度(LST)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可以利用基于MODIS数据的呼吸模型模拟郑州地区冬小麦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模拟值白天要大于夜间, 在2013—2017年冬小麦研究阶段(年积日DOY=73—169)模拟的呼吸作用总累积量分别为472.18、477.02、490.43、482.90、487.37 g·m–2。研究表明, 基于MODIS数据模拟郑州地区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作用是合理可行的, 可为研究中国区域碳收支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