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北方15种革螨的季节数量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名 《蛛形学报》1995,4(1):72-76
作者曾在吉林省西部草原和甘肃省甘南高原调查了革螨的季节数量变动,本文报道的15种革螨指数均为夏季最高,春,秋二季较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 本文报告察哈尔丘陵干草原和浑善达克移地达乌尔鼠兔寄生蚤的消长。在566只鼠体、63个巢里,获蚤23种1023匹。调查证明:主要体蚤是光亮额蚤、角尖眼蚤、长吻角头蚤,体蚤高峰在7、8月份。主要巢蚤是二齿额蚤、光亮额蚤,巢蚤高峰在10、IP月份。在不同生境里主要体蚤和巢蚤没有变化,只是数量上略有差异。鼠兔与其它鼠有混居现象,寄生蚤互相交窜,为切断鼠疫的主要流行环节,应选择长效或低毒的药物进行鼠洞灭蚤。  相似文献   

3.
蚤数量与宿主数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无论在自然条件下或在人为条件下,蚤指数和染蚤率的高低与宿主密度的高低是一致的.宿主密度的升降,会导致其寄生蚤指数和染蚤率的升降. 本文讨论了宿主数量下降导致其寄生蚤数量下降的原因,仅是分析推测,提出几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马立名 《昆虫知识》1997,34(1):24-26
夏季,于吉林省西部草原,宿主处死后12小时内其寄生蚤大部离开宿主尸体,至24小时全部离开。于青海高原,旱獭处死后24小时内,只有少数蚤离开獭尸,至48小时才大部离开,也有至120小时才离开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1975—1989年长爪沙鼠密度、蚤指数监测数据和本地区气象站的7项气象因子资料,分别求出了蚤指数与鼠密度的直线和曲线的回归模型,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模型和标准回归模型,给出了鼠蚤因子和气象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论:宿主数量变化导致蚤指数变化;气象因子综合影响蚤指数湘对湿度和地表温度是影响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气象因子对蚤指数的影响大于对鼠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蚤数量与宿主数量和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仲来  张万荣 《昆虫学报》1995,38(4):442-447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1975一1989年长爪沙鼠密度、蚤指数监测数据和本地区气象站的,项气象因子资料,分别求出了蚤指数与鼠密度的直线和曲线的回归模型,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因子集模型和标准回归模型,给出了鼠蚤因子和气象因子间的典型棺关分析。结论:宿主数量变化导致蚤指数变化;气象因子综合影响蚤指数;相对湿度和地表温度是影响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气象因于对蚤指数的影响大于对鼠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浙江临海小菜蛾成虫数量季节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恩国  郑永利 《昆虫知识》2007,44(2):271-274
在浙江临海相隔60km的2个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于2002~2005年利用性诱剂诱捕器每日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雄成虫进行诱集并计数。对两地成虫数量季节消长与种群基数、气温、雨量和日照等因子的相关性做了统计分析,建立了5个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预测全年36个旬期的雄成虫数量变化,从而可预测春季高峰期并对全年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进行预警,这对提高当地小菜蛾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刺裸腹蚤体外附生累枝虫的数量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天津市卫津河中多刺裸腹蚤(Moina macrocopa straus)生活史各阶段体外附生蚤累枝虫(Epistylis daphniae)的数量变化。从1990年4月到10月的13次采样中,蚤累枝虫的数量与其附主的平均体长及雌性怀卵个体所占比例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对同一水样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以幼龄裸腹蚤为主的三个体长组的蚤体表附生的累枝虫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与以成龄蚤为主的第四个体长组  相似文献   

9.
记述从湖北省长江三峡以北神农架与兴山交界处,海拔14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捕获的花面狸Paguma larvata体外,采获的鬃蚤属Chaetopsylla Kohaut,1903 1新种,马氏鬃蚤Chaetopsylla(Chaetopsylla) malimingi sp.nov..新种♂可动突端半部显向前弯,前缘甚凹,后缘弯弧形,最凸处位于中点稍下方,末端窄并显低于不动突;不动突前背缘及内侧亚前缘至顶端具较密集的短簇鬃;第8背板气门下具3根粗长鬃和1(0)根中长鬃;以及第9腹板前臂直而不呈弓形显向上拱和背缘具发达的峰状背突等特征与该属5个相近种均不同,文后附6个近缘种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纤蚤属Rhadtnopsylla Jordan et Rothschild一新亚属和一新种。新亚属为中华纤蚤亚属Sinorhadinopsylla subgen. nov.。新种为雷氏纤蚤Rhadinopsylla leii sp. nov.。  相似文献   

11.
冰核细菌在我国北方玉米上的消长动态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证明,菠萝欧文氏菌(Erwinia ananas)为我国北方玉米上优势冰核细菌种类,占总体INA细菌95 %以上。采用定量定性和定期取样分离方法,首次研究INA细菌在玉米上的消长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是影响INA细菌在玉米上数量分布和消长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以抽雄至成熟期间分布INA细菌数量最多,高达10 7~10 8CFU/ g,比拔节至抽雄期高出2~3个数量级,比苗期至拔节期高出4~5个数量级;同时还指出,玉米不同播期,对INA细菌数量分布影响显著,差异很大,其中INA细菌分布数量消长变化,以正常播种(1.9×10 7CFU / g) >中期播种(7.9×10 5CFU/ g) >晚期播种(5 .0×10 4 CFU/ g) ;研究指出,处于抽雄至成熟期间的玉米上分布的INA细菌数量最多,因此期间(8月上旬至9月下旬) ,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田间结露多,加上玉米处于成熟阶段,抗INA细菌能力弱,这些因素有利于低温(5~2 0℃范围内生长)型INA细菌生长繁殖,故使INA细菌分布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2.
东北边境地带吸血蠓的区系和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国平  虞以新 《生态学杂志》1992,11(4):18-21,40
我国东北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边境地带共有18个县区,东起于吉林省珲春县,北止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全长约2500km,位于东经122°4′—129°50′,北纬53°—41°25′之间,一般海拔500—1000m,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昆虫地理区划属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和长白山亚区。多年来,吸血蠓对边境  相似文献   

13.
生态脆弱带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孙武  侯玉  张勃 《生态学报》2000,20(3):369-37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并自南向北递增;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与粮食的波动性正好相反,从牧区向农牧区逐渐加大,在张北尚义一带形成高中心。在温饱型的热量营养标准下,人口的绝对和相对超载状况同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成正比,线笥相关在0.83以  相似文献   

14.
Bird censuses were taken by routing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rilenskoe plateau, a region poorly explored by ornithologists. The summer population of birds in different habitats at watersheds, in valleys and along riverbank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data obtained.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Bartonella henselae, Rickettsia felis, and Rickettsia typhi in fleas and companion cats (serum and claws) and to assess their presence as a function of host, host habitat, and level of parasitism. Eighty‐nine serum and claw samples and 90 flea pools were collected. Cat sera were assayed by IFA for Bartonella henselae and Rickettssia species IgG antibodies. Conventional PCRs were performed on DNA extracted from nails and fleas collected from cats. A large portion (55.8%) of the feline population sampled was exposed to at least one of the three tested vector‐borne pathogens. Seroreactivity to B. henselae was found in 50% of the feline studied population, and to R. felis in 16.3%. R. typhi antibodies were not found in any cat. No Bartonella sp. DNA was amplified from the claws. Flea samples from 41 cats (46%) showe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at least one pathogen; our study demonstrated a prevalence rate of 43.3 % of Rickettsia sp and 4.4% of Bartonella sp. in the studied flea population. None of the risk factors studied (cat's features, host habitat, and level of parasi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either the serology or the PCR results for Bartonella sp. and Rickettsia sp.. Flea‐associated infectious agents are common in cats and fleas and support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stringent flea control should be maintained on cats.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导致的我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波动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建平  王春乙  杨晓光  赵艳霞  王靖 《生态学报》2009,29(10):5516-5522
东北三省处在我国高纬度地区,一直以来玉米生长季由温度导致的低温冷害是影响东北三省玉米生产波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作物模式能对作物重要生理生态过程及其与气象、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数值模拟,人为再现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借助WOFOST作物模型在东北三省玉米生产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对该三省区近46a来(1961~2006年)因温度导致的玉米产量波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区的玉米产量波动趋势基本相一致,且随着年份的增加产量波动有减小的趋势,产量波动最大的是黑龙江省,波动范围-20%~12%;产量波动最小的是辽宁省,波动范围-15%~8%.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植被指数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湿度对植被指数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NOAA-AVHRR数据中的植被指数(NDVI)和我国气象台站所监测的土壤湿度数据,对我国北方地区的NDVI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8年来,北方地区土壤湿度不同区域其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西北地区土壤湿度在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地区土壤湿度在下降。NDVI对土壤湿度的响应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西北地区植被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华北地区,敏感性弱的是东北地区;对于不同层次的土壤湿度,也表现为同样的区域特点。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敏感性减弱。这种敏感性也表现在不同季节变化上,春季华北地区土壤湿度对植被指数影响较大,其次是西北和东北地区,夏季和秋季北方地区土壤湿度与植被指数都有较好的相关性,以西北地区的相关系数最大,而冬季北方地区植被指数对土壤湿度都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Tn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Tn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观察其在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用PCR-RFLP的方法对204名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TnT基因的SNP进行分析,确定其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报告的外显子11上的27916722 A/C未在本项研究人群中检测到。27930097 C/G和的27920978 C/F的等位基因频率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报道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TnT基因SNP分布具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20.
湖北大巴山东部蚤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与沿雪线调查方法,对大巴山东部具代表性的7个不同海拔梯度及6个不同生境类型,连续进行了11年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获得的8科28属51种9 974只蚤类中,有25种隶属于古北界,占49.02%,21种属于东洋界,占41.18%,5种广布,占9.80%; 经个体数量区系处理,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数量(37.97%,50.30%)并不完全与物种区系相吻合,但东洋蚤类区系数量与古北物种区系相当;2)大巴山东部蚤类垂直分布的区系特点是,1 500 m以下东洋成分占绝对优势,1 600~2 300 m古北成分达44.82%~56.41%,但个体区系数量却在33.47%~60.16%之间,物种区系成分与数量区系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一些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仍可分布到这一地带;当海拔上升到2 600 m,古北成分已稳定达55.00%,此地带已不见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的踪迹,当海拔上升到2 800~2 980 m,古北成分和个体数量分别已达65.00%和89.51%;3)在大巴山东部51种蚤类中,有24种在秦岭有分布,占秦岭已知34种的70.58%,两座山系古北成分也相当,分别为49.02%及52.94%。最后按区系、宿主动物、植被带谱和地理状况相近原则,对张金桐等(1989)对秦岭南坡的蚤类海拔高度划线1 000~2 000 m进行修订,并上移至2 600 m左右地带,修订后的划线,其具体位置及走向大体与暗针叶林的下限保持一致。此线以上,无论蚤种或是数量都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低于此线,古北、东洋成分和一些特有指示性质的种类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