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蛾性引诱剂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我们在红铃虫性引诱剂试验工作中发现红铃虫性引诱剂对麦蛾也有引诱作用,在棉仓和棉田都曾诱获不少麦蛾。1976年我们在粮管所组织了一系列引诱蛾试验,以探索用性引诱剂防治麦蛾的方法。 试验所用剂型有下列10种。 1.红铃虫雌蛾体二氯甲烷粗提物。 2.红铃虫雌蛾腹部酒精粗提物。  相似文献   

2.
<正> 昆虫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常需要一种比较方便、稳定、而能够定量的测定行为反应的方法。 红铃虫性信息素是由顺-7,顺-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二种成分组成,两种成分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现将我们近年来用红铃虫性诱素对红铃虫雄蛾进行行为测定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棉花红铃虫信息干扰素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应用化学农药杀死初孵幼虫 ,以控制其为害。日本信越公司开发的红铃虫专用性信息干扰素(PB-ROPE)是通过化学物质的挥发气体 ,干扰红铃虫的性信息 ,使之迷向而不能正常交配 ,因而不能产出有效的卵 ,以达到防治红铃虫目的。我国上海昆虫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此进行过研究 ,但只是利用性引诱作用 ,诱杀害虫。 1 995~ 1 996年作者在新洲县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总面积达 5 3 3 hm2 。两年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 ,棉花红铃虫信息干扰素对棉红铃虫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试验研究工作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红铃虫的交配习性和性引诱剂试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红铃虫的交配习性,更好地为测报和防治工作服务,我们于1974年对红铃虫的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从6月6日到9月26日共解剖雌蛾4,658头。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的情况 金小蜂Dibrachys carus(Walker)是仓库中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天敌,在我省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金小蜂的研究和应用又获得蓬勃的发展。不少县、区、社和国营农场都连续坚持大面积饲、放金小蜂工作在十  相似文献   

6.
<正> 了解棉田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卵量的多少,是指导红铃虫田间防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卵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为此,又必须明确红铃虫卵在棉田的分布型。有关红铃虫的这方面内容,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77—1978年,在上海郊区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现简述如下。 一、调查方法 选择种植早晚和长势都不同的棉田13块,其中在棉花现蕾期(红铃虫第一代产卵期)调查  相似文献   

7.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ilk.属于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仓库里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分布很广,利用它来防治仓库里的越冬红铃虫还是史无前例的尝试。我们于1955年开始采种研究,1958年利用,1960年推广到全国主要棉区,效果良好。据全国13个省市30余处的不完全统计,放蜂的仓库内,越冬红铃虫的被寄生率平均为90%,最高100%,最低60%,在棉田内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朵的数量较不放蜂的棉区平均降低75%左右。  相似文献   

8.
萧山县1961—1964年四年放养金小蜂的经验证明,防治棉仓越冬红铃虫效果平均达92.69%,田间效果在第一代达64.18%,第二代达31.84%。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饲料问题不易解决,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红铃虫茧收集方法试验,初步得出以盒装草灰强制红铃虫结茧法最为理想,方法简便,收茧量大,养蜂效果优良。两年来,应用灰茧饲养繁殖金小蜂达721万头,金小蜂的生活力及在棉仓内寄生率与草茧均无差别,为今后解决大量繁殖金小蜂饲料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10.
晋中专区基本肃清棉花红铃虫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战胜并消灭自然灾害的现实例证之一。此项工作是在1955年开始的,当时以汾阳县为重点,建立了彻底防治红铃虫示范区,全面推广种籽燻蒸、仓库喷药、帘架晒花等项防治措施。全县的500余万斤种籽普遍经过燻蒸以后,对减低红铃虫为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彻底消灭为害,据1956年汾阳棉花试?站调查,青铃被害率虽大大降低,但仍有5.75%被害。  相似文献   

11.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12.
我县自1969年以来应用3瓦黑光灯防治红铃虫,对于防治效果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实际效果和掌握使用技术,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于1974—1975年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我们在开展棉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综合防治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第一代红铃虫形成虫花后,除一部分幼虫留在虫花内化蛹外,相当数量的幼虫不知去向。查阅有关资料,多数记载第一代红铃虫幼虫老熟后一般留在虫花内化蛹;少数资料介绍,主要留在虫花内化蛹,少量也可入土化蛹。为此,我们从1981年开始,对第一代红铃虫幼虫化蛹习性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根据湖北省江汉棉区棉花铃期红铃虫发生为害的现状,通过田间取样,室内测定,统计分析,探讨了棉花铃期红铃虫为害损失程度估计的方法,提出了进行损失估计的经验公式,为制定经济允许为害水平和防治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一、红铃虫第二代发生量和棉花受害程度的关系 江汉棉区红铃虫第二代发生于棉花大量坐伏桃的立秋前后,产卵主要集中于日龄二、  相似文献   

15.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16.
棉红铃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3年在棉红铃虫(Pectinop 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发生中密度、高密度区应用红铃虫性信息素2%微胶囊、2%改进微胶囊、塑料纤维夹片、PVC胶带、聚乙烯塑料管,采用干扰交配方式进行防治技术的研究。经过22个年次试验结果表明:在红铃虫发生中密度地区以自然沟,沟渠为界.5—8公顷连片棉田为使用单位,所用剂型均能有效控制红铃虫的为害。青铃活虫、籽棉含虫量、僵瓣花比常规农药防治区减少70—80%以上。在高密度区.试验区四周需有100公尺以上隔离带.使用PVC胶带剂型.在越冬代始蛾对时施挂一次,干扰交配时间可达三个月以上.性信息素释放稳定,控制青铃活虫、籽棉含虫量与使用4—5次菊酯农药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害虫防治工作中,人们深入到害虫的生理、生态等内在因素,从中探索防治害虫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性引诱剂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人工合成和田间试验,1973年除对合成样品进行技术鉴定外,并进行了红铃虫雌蛾天然引诱物的粗提工作。所有的样品分别在上海川沙县和安徽巢县及庐江县做过一些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出来,提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8.
1976年,我们进行了粉剂、液剂及粉液混用防冶三代棉红铃虫试验,结果以粉剂防治较理想。 一、三代红铃虫发蛾量 以固定的棉田及固定的树枝把诱到的蛾量作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红铃虫性诱剂的防治效果,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我们对红铃虫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告,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1974年峰口区开始利用土法提取红铃虫性引诱剂,用于田间诱杀红铃虫,效果良好。全区从6月11日起到6月28日止,有44个大队、139个生产队开展了性引诱蛾。放钵496个,诱蛾67,456头。单钵诱蛾数最多达139头。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