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杂交水稻的重要虫害,培育高抗褐飞虱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被认为是目前防治飞虱最有效、经济的方法。本研究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的抗褐飞虱杂交水稻为材料,通过苗期和成株期的全生育期田间抗性鉴定,对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组合的褐飞虱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组合的苗期抗性介于抗和中抗水平,田间虫量在7次调查中均低于800头/百丛,远低于2000头/百丛的防治标准,而对照扬两优6号、两优培九和当地农家品种两优63在8月29日到9月10日飞虱发生高峰期的百丛虫量分别最高达到5400头、2030头和10700头,高于或远高于2000头/百丛的防治标准。改良组合川香29A/华恢1462的产量在通城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11.8%。上述结果表明抗褐飞虱改良杂交稻新组合能够有效抑制稻田褐飞虱种群数量,节约人工和农药成本,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防治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夕林  张建明 《昆虫知识》1999,36(3):129-132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为科学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提供依据,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并进行笼罩的方法,研究了二代褐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并进行了锐劲特防治不同世代褐飞虱策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在水稻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褐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9576**),关系式为 y=- 18.3302+ 10. 2892lgx(x为 8月上旬褐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 110-120头。因此,在早发年,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必须采取“治二压三控四”的策略,1996-1997年全面推广这一策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 丽带背飞虱Himeunka formosella(Matsumura)的寄主,据记载有千金子、蟋蟀草等。据1979年3月原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在云南省西南部进行越冬考察期间,在与缅甸交界的耿马县勐定公社稻田内(拔节期)调查,丽带背飞虱的虫口数量较多,各稻田间为20—300头/百丛,比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虫量大。而且各虫态均有(包括短翅型雌成虫)。  相似文献   

5.
二代褐飞虱对粳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水稻生育期.褐飞虱的不同虫口密度的增长倍数不同;同一生育期.以低密度的增殖倍数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仍以高密度处理极显地高于低密度处理。水稻产量损失与二代褐飞虱百丛虫量间呈显正相关(r=0.9557^ ),两关系式为:Y=-16.3732 9.437tg(x);防治指标为150-200头/百丛。当二代楫飞虱早发、中等以上发生程度时.必须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6.
<正>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小麦丛矮病的传毒介体。现将观察和试验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一、灰飞虱年发生世代 1977—1979年,对京郊“小麦—玉米—玉米”种植类型田块的调查,灰飞虱一年发生五代。室内饲养也是五代。发生历期为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成虫发生盛  相似文献   

7.
水稻害虫生态调控系统中推-拉策略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江门市新会区水稻试验田,构建利用"推-拉"策略的生态调控系统,以紫苏、烟草和香根草分别作为"推"和"拉"的成分,并对紫苏、烟草和香根草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评价。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紫苏+水稻"组选择率分别为38.70%和33.87%;对"烟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30.12%和39.65%;通过笼罩选择性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紫苏+水稻"组选择率分别为33.90%和38.10%;对"烟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34.74%和39.00%,均显著低于对"水稻"对照组的选择率(60%-70%)。通过Y型嗅觉仪和笼罩选择性测定,拟水狼蛛对"香根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67.55%和66.07%,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率32.45%和33.93%。进一步在田间试验区调查,结果表明,在"推-拉"处理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分别为563.4头/百丛和490.7头/百丛,显著低于对照田(819.6头/百丛和763.8头/百丛);在水稻分蘖后期处理区蜘蛛数量(213.33头/百丛)极显著高于对照田(80.00头/百丛),同时在稻田旁的香根草上能发现栖息的蜘蛛和卵块。由此得出,稻田边种植紫苏和烟草对稻飞虱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而稻田边种植香根草对蜘蛛具有引诱作用,形成了紫苏、烟草和香根草的"推-拉"生态调控系统,既减少了害虫稻飞虱的数量,又增加了天敌蜘蛛数量,其结果可为生态防治害虫及科学保护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在香稻上的危害与产卵特征,结果表明香稻田中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基数远高于非香型稻。从7月22日至8月31日香稻田中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一直增长,在武香988和鄂香1号田间的若虫分别从7月22日的7头丛和3头丛上升至8月31日的126头丛和73头丛。香型稻田间的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增长慢于非香型稻田间。香稻与非香稻田间褐飞虱成虫出现的高峰日相差不大。香稻田中褐飞虱产卵株率高于非香型稻田,其中最高的为鄂香1号,达到74.27%。香稻田间株平均产卵块数几乎为非香型稻上的2倍,但是香稻上的卵死亡率(鄂香1号为39.24%)显著高于非香型稻上的(鄂中5号为27.58%,两优培九为27.21%),且产卵部位有一定差异。鄂香1号第Ⅲ叶鞘上卵块最多,占总数的60.98%,武香988的第Ⅱ和第Ⅳ叶鞘上产卵较多,第Ⅰ叶鞘上没有稻飞虱产卵。非香型稻鄂中5号上产卵最多的是第Ⅳ叶鞘,第Ⅰ和第Ⅱ叶鞘上没有褐飞虱产卵。两优培九除第Ⅰ和第Ⅴ叶鞘上没有褐飞虱产卵外,第Ⅱ、第Ⅲ和第Ⅳ叶鞘上均有褐飞虱产卵,而且卵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能否在游草上生长发育,繁殖种群是一个争论较大,有待研究的问题。为此,从1975年起对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一、游草越冬飞虱种类的观察 从1975年至1980年每年3月分别在我所及其附近5个大队,11个生产队的田边沟边采集游草上存活的越冬飞虱卵块,于室内孵化,用游草进行笼罩饲养,羽化后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列于表1。 表1结果看出,我所游草上越冬的飞虱种类主要是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拟褐飞虱Nilaparvatabakeri,黄褐飞虱Delphacodes kuwaharai,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a,额叉飞虱Dicrnopis sp.等5种,均未在越冬游草上饲养出褐稻虱成虫。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N.oryzaeMatsumura)又名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农民一般称火蠓虫,为本省十大病虫害消灭对象之一。以往仅局部地区的中稻常严重受害,近几年来由于本省水稻改制,大面积发展双季稻,在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稻飞虱(以褐稻虱为主)常大发生,群集禾丛下部为害,使成片的稻株倒伏烂掉,甚至有全部失收的后果。如1957年7月上、中旬,郴县专区大面积严重发生稻飞虱(褐稻虱占89%)达563,958亩,主要为害早  相似文献   

11.
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褐飞虱的单克隆抗体 4 B8研究了 1999年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汕优 6 3单季晚稻田中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采用盘拍法的调查结果表明 ,褐飞虱、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高峰期均在水稻生长后期 (9月中旬 ) ,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2 6头 /丛和 1.83头 /丛。对每次捕获的每头拟环纹豹蛛样品的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结果表明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反应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及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占有量显著相关。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在此密度条件下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最大捕食率仅为 2 .2 8%。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平均捕食量、总捕食量和捕食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显著相关。总捕食量、捕食率与拟环纹豹蛛种群密度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丛矮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已报道[1-4]叫它是由灰飞虱传染的,在小麦病株和带毒灰飞虱Laodepha striatellus Fallen 的超薄切片中都观寮到弹状璃毒颗粒。为了确定病原,我们用微量注射器把从小麦病株中提取的病毒注人灰飞虱,然后放在健康小麦上取食,可使小麦产生典型的丛矮病状。证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是种弹状病毒,称谓小麦从矮病毒(WRSV)。还用注射方法测定了WRSV的体外抗性。用10种禾谷类作物和17种禾本科杂草测定了wRSV的寄主范围。试验证明WRSV可侵染属于6个族的17种植物。在免疫的植物中Aegilops ventricosa 可与小麦杂交,是抗病育种中有用的原始材料。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43个小麦品种对WRSV的抗病性,41个严重感病,两个春麦品种中3和中4是抗病的。  相似文献   

13.
游草是褐飞虱越冬的转主寄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水稻褐飞虱N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寄主的研究,目前国内一致认为,水稻和普通野生稻OrgzaSativa f.Spontanea是褐飞虱安全越冬的主要寄主,并将它们作为褐飞虱安全越冬的生态指标。但对游草Learsta hexandra Sw.能否成为褐飞虱越冬寄主,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报道褐飞虱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到现在,仍然众说纷云,争论不休。对于游草是不是褐飞虱越冬寄主,本人认为:在翌年有水稻作为交替食料的地区,褐飞虱当年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游草作为越冬的转主寄主,但不能成为褐飞虱连续完成一个世代的越冬寄主。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华南双季稻区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2011年在韶关市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田埂杂草上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结果表明:早稻收割后,早稻上大量的褐飞虱1~2龄若虫被淘汰,3龄以上若虫及成虫不断转移扩散致使附近晚稻秧田和杂草上褐飞虱虫量突增;晚稻移栽之后,杂草及晚稻秧田的褐飞虱又向新插秧的晚稻进行转移,但成为有效虫源的虫量较少,因此,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晚稻秧田和田埂杂草可作为褐飞虱转移过程中的流动栖息场所,在褐飞虱虫量转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20 ℃、23 ℃、26 ℃、29 ℃和32 ℃)和氮肥水平(不施氮:0 kg·hm-2;高氮:250 kg·hm-2)对褐飞虱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20 ℃~29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褐飞虱的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提高,卵和若虫历期缩短,成虫寿命缩短,同时产卵量增加;32 ℃时, 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降低、卵和若虫历期延长、成虫生殖力降低;在不同温度下,高氮植株上的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均明显高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同时高氮植株上褐飞虱的卵和若虫历期明显短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说明施用高水平氮肥提高了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卵存活率、若虫历期和产卵量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长期施用高水平氮肥很可能是近年来褐飞虱猖獗暴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与差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小麦丛矮病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的净化制剂,以之作为抗原,制得抗血清。用血凝反应及毛细管环状沉淀反应可检测植株、传毒昆虫灰飞虱是否带毒。用血凝反应检测单只灰飞虱的结果,和生物接种测定法比较,其符合率平均约为89%。为小麦丛矮病的预测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与差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小麦丛矮病病毒的核衣壳及其降解物的净化制剂,以之作为抗原,制得抗血清。用血凝反应及毛细管环状沉淀反应可检测植株、传毒昆虫灰飞虱是否带毒。用血凝反应检测单只灰飞虱的结果,和生物接种测定法比较,其符合率平均约为89%。为小麦丛矮病的预测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生命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发展趋势,通过室内实验,组建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èn在武育粳3号、盐稻8号、徐稻3号、Ⅱ优084、Ⅱ优42、扬麦12、稗草和千金子这8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田间调查,比较了粳稻武运粳7号和籼稻Ⅱ优084上灰飞虱自然种群发生动态。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在稗草上最短,其次为扬麦12和粳稻上,而在杂交籼稻Ⅱ优084、Ⅱ优42和杂草千金子上的发育历期长达近30 d;灰飞虱在稗草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亦最高,为45.57,其次为粳稻品种盐稻8号(39.36)、徐稻3号(34.54)和武育粳3号(31.70)上,其中盐稻8号与稗草上无显著差异;杂交稻Ⅱ优084和Ⅱ优42上灰飞虱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粳稻上的;而灰飞虱在千金子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低,仅为11.04。大田调查则表明,一定时期粳稻武运粳7号上灰飞虱种群个体数量显著高于籼稻Ⅱ优084上。研究表明灰飞虱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稗草、粳稻品种和小麦。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我国南宁、越南河内、河静、顺化、胡志明市、九龙江6个褐飞虱地理种群的差异.结果表明:南宁、河内、河静、顺化的褐飞虱种群能致害含Bph1和bph2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而越南胡志明市、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致害能力更强,对含Bph1、bph2、Bph3、bph4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均表现为致害或强致害;南宁、河内、河静、顺化褐飞虱若虫在水稻品种TN1、Mudgo、ASD7上的存活率均在52%以上,在Rathu Heenati、Babawee、Ptb33上的存活率均低于44%;胡志明市、九龙江褐飞虱若虫除了在Rathu Heenati上的存活率低于50%外,在其他品种上的存活率都在50%以上.南宁、河内、顺化褐飞虱若虫在TN1、Mudgo、ASD7上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在Rathu Heenati、Babawee、Ptb33上的发育历期;河静褐飞虱若虫在TN1、Mudgo、ASD7上的发育历期与在Rathu Heenati、Ptb33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胡志明市褐飞虱若虫在TN1、ASD7上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在Rathu Heenati、Babawee、Ptb33上的发育历期;九龙江褐飞虱若虫在TN1、Mudgo、ASD7、Rathu Heenati、Babawee、Ptb33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选择性试验表明,接虫192 h后,南宁、河内褐飞虱若虫在Rathu Heenati、Babawee、Ptb33上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在TN1、Mudgo和ASD7上的虫口密度;河静褐飞虱若虫在Babawee上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在TN1、Mudgo上的虫口密度;顺化、胡志明市褐飞虱若虫在Babawee上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在TN1、Mudgo、ASD7、Rathu Heenati上的虫口密度;九龙江褐飞虱若虫在Babawee、Ptb33上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在TN1、ASD7上的虫口密度.本研究发现,我国南宁褐飞虱田间种群与越南河内、顺化、河静(属于越南中部及北部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相似,从而为“越南中北部是褐飞虱迁入我国的虫源地”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正>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它除直接取食为害使水稻减产外,还通过传播病毒间接引起损失。进入70年代后,褐飞虱在亚洲各国直至澳大利亚北部等地相继普遍发生为害。抗性育种是防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但褐飞虱新生物型的出现使得抗虫育种更加复杂化,国际水稻所(IRRI)于1973年育成并推广的世界上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