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集池塘育苗的39日龄之前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体色的变化以及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初孵仔鱼体表不具黑色素,仅卵黄囊具黑色素,孵化后2日龄体表黑色素增加,鳍膜无色透明。8日龄仔鱼开始变得不透明,腹侧有黑色线状斑点。在18~19日龄仔鱼转化为稚鱼时,鱼体背部具大量雪花状黑色素颗粒,在透色光下可观察到淡黄色斑点(黄色素)。30日龄幼鱼与成鱼相似,体表具淡白色,背褐腹白。梭鱼仔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顺序是: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第二鳍棘。初孵仔鱼,鳍褶从头部后缘向后绕过尾部,终止于卵黄囊后缘油球外侧。2日龄仔鱼具胸鳍芽,全身由鳍膜包裹,5日龄仔鱼胸鳍和尾鳍鳍膜已具有相当的运动能力,能够起到推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梭鱼鳍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尾鳍的生长和鳍节的发育。梭鱼仔鱼在12日龄时出现腹鳍棘芽基,15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出现。17日龄,尾椎骨向上弯曲,尾鳍基本发育完成,长鳍条16根,具10节,中间几根棘条末三节二向分叉,短鳍条上下各6~8根;背鳍有鳍条11根,具5节,最外侧鳍棘具刺,基部有支鳍骨。至30日龄,梭鱼幼鱼各鳍发育完全,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2.
胡子鲶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子鲶(Clarias fuscus)的胚胎和幼鱼的发育过程与蟾胡子鲶(C.batrachus)类似,器官分化时间和大小比例则有一定的差异。胡子鲶卵呈球形,富含卵黄,卵径1.7—1.9毫米;出膜仔鱼全长4.8—5.1毫米,比蟾胡子鲶约大1/3;幼鱼卵黄囊被吸收消失的时间比蟾胡子鲶迟1—2天。心脏的出现和搏动与开始出现血液循环的间隔时间只有3—5小时;耳石的出现几乎和心脏的出现处在同一时间内,与白鲢有较大的差异。在仔鱼前期居维氏管明显,但出现的时间比蟾胡子鲶稍迟些。仔鱼出膜形式与蟾胡子鲶不同,也与一般鱼类出膜形式不同。仔鱼是以腹部卵黄囊顶破卵膜,以卵黄囊先出膜,一般鱼类多数是以头部或尾部先出膜的。在水温28.5—31℃的条件下,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时间为28小时25分;幼鱼期共历时12—15天。    相似文献   

3.
日本鬼鲉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鬼鲉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日本鬼鲉的受精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无油球,平均卵径为(1.42±0.04)mm,呈浮性。在水温(22±0.5)℃,盐度31‰的条件下,历时约52h10min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04±0.13)mm,卵黄囊长(2.23±0.08)mm,卵黄囊高为(1.65±0.06)mm,在(21±0.5)℃水温下,仔鱼孵化后3d内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第4天卵黄囊完全消失,开口摄食轮虫。13d全长(7.12±0.35)mm,背鳍鳍条出现进入稚鱼早期,15d全长(7.92±0.61)mm鱼体及各鳍开始出现金黄色斑纹,25d全长(13.66±0.55)mm,整个鱼体呈黄褐色,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开始营底栖生活。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至幼鱼期鱼苗体表色素分布的变化及其器官发育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和幼鱼发育研究, 系统地描述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七鳃鳗的卵裂为全裂类型, 在(18±1)℃水温下, 受精卵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以及孵出期, 历时11—12d孵育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重为(0.00032±0.00002) g, 全长为(0.29±0.02) cm。在卵黄囊期内, 仔鱼体重和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 吻长、眼径、眼鳃间距、口笠长、鳃前长、鳃长、头长、体长、尾长和泄殖孔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初孵仔鱼经过约15d(卵黄囊期)发育成幼鱼, 幼鱼卵黄囊完全吸收, 消化道贯通, 形成肠道, 开始摄食。在幼鱼期, 经5 个月的培育, 幼鱼体重和全长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长, 体色逐渐加深, 5月龄幼鱼的体重和全长分别为(0.07±0.01) g和(3.87±0.32) cm。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研究为七鳃鳗发育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七鳃鳗的人工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进七鳃鳗的模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埋植17α-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性转化的方法,包括药物的处理、用量、手术操作等.3龄的雌性点带石斑鱼经过2次埋植外源激素手术转化为功能性雄鱼,139d后58%可挤出精液,301d后100%可挤出精液.功能性雄鱼用于人工繁殖,亲鱼自然产卵。1999~2000年2年内共孵出仔鱼7103万尾.所得仔鱼用于鱼苗培育,得到发育正常的幼鱼.认为埋植外源激素诱导点带石斑鱼完成性转化的方法简便可行,能满足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鳜消化系统器官发生的组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形态学观察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d的鳜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水温为18.0-20.0℃时,鳜初孵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段位于脊索下方、卵黄囊上方的实心细胞索,卵黄囊呈椭圆形,含有油球.孵化后第2天,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孵化后第4天,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出现,仔鱼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孵化后第5天,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孵化后第9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和成熟.孵化后第7天前肠中出现空泡,孵化后第8天仔鱼后肠中发现有嗜曙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在孵化后第13天,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8.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具有调节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的功能,但是在低等脊椎动物中的功能研究较少。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促甲状腺激素TSHβ除在垂体中表达外还在性腺中表达,进一步发现TSHβ也在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性腺中表达。且在人工诱导的赤点石斑鱼中,随着雄性化的转变,TSHβ转录水平升高。为研究石斑鱼TSHβ特殊表达方式的调控机制,采用基因组步移技术扩增获得赤点石斑鱼TSHβ5′端序列共5112bp。将1864bp核心片段顺向克隆到pBK-TOL2载体中,pTSHβ-TOL2重组质粒与转座酶mRNA共注射斑马鱼一细胞期受精卵。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受精后10h的尾芽胚中可检测到GFP的表达,胚体晚期GFP表达量最高。荧光显微镜追踪观察发现,受精后12-30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观察到GFP在原始生殖细胞(PGC)区域表达;36hpf-7dpf观察到GFP除在PGC区域表达外还在垂体中表达。由此可见,赤点石斑鱼TSHβ5′端1864bp的序列具有特异定位的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9.
南方大口鲇幼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南方大口鲇的人工孵化鱼苗在11日龄时卵黄消失,转入营外生性营养的仔鱼阶段;23—26日龄仔鱼的主要外部器官分化完毕,转入稚鱼阶段;40—43日龄稚鱼除存在第二下颌须外,其余外形特征与成鱼相似,稚鱼阶段结束. 5月上旬在嘉陵江中采获到的当年幼鱼已发育到稚鱼阶段结束时期的水平;6—7月的当年幼鱼,当体长为151—177毫米时,第二下颌须消失.当年幼鱼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 W=e-10.87062L2.74257(N=77,r=0.9952)根据尾形、体色和须的数量的差异,可以区别南方大口鲇和鲇的当年幼鱼.    相似文献   

10.
斑马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十年,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发育周期短且速度快,胚胎发育透明,已经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典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和分化非常特殊,雄性和雌性幼鱼的性腺在早期全部发育成"类卵巢"结构.目前,对于斑马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分化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以孵化后不同时期的斑马鱼仔鱼和幼鱼的生殖腺为材料,经石蜡切片和苏木精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斑马鱼仔鱼性腺从出现、分化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孵化后5~10日龄仔鱼腹腔两侧可以观察到没有分化的生殖腺,其中的生殖细胞明显比周围的体细胞大;孵化后14~24日龄仔鱼的生殖腺中可见由卵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包囊,其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分化、分裂形成体积更大、数量更多的卵母细胞;25日龄左右的仔鱼,其性腺成为在腹腔两侧对称,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较为典型的卵巢样结构.到35日龄前后可见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步由卵巢样结构向精巢结构转变的过程.我们在2周左右的仔鱼的性腺中观察到了生殖包囊存在,这一现象还未见有前人报道.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清楚地观察到类似卵巢的性腺中"卵母细胞"逐渐凋亡消失的过程,还观察到性腺由最初的类似卵巢样结构逐渐变成典型的精巢结构的整个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发育生物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斜带石斑鱼仔鱼变态过程中甲状腺的发育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属鲈形目,科,石斑鱼属,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长期以来,许多海水鱼仔稚鱼培育阶段的一大难题是成活率低1。目前斜带石斑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仍未很好解决,仔鱼经历第二背鳍棘从生长到吸收的变态过程时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13.
斑点胡子鲶的胚胎和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点胡子鲶胚胎和仔鱼发育分化的次序与同属的胡子鲶相似,但胚胎发育速度较快。在水温25-27℃范围内,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时间约为26小时,出膜仔鱼4天后卵黄囊被吸收耗尽,并在此前1天开始摄饵;经12天左右初步完成器官分化发育,总长达1.6-1.8cm,具有成鱼的基本外观。  相似文献   

14.
半滑舌鳎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 ,卵径 1 18-1 3 1mm。卵膜薄、光滑、透明 ,具弹性。多油球 ,一般为 97-12 5个 ,多数在 10 0个左右 ,油球径 0 0 4-0 11mm。在培养水温为 2 0 5-2 2 8℃的条件下 ,卵子授精后 3 7h仔鱼孵出 ,3 0min后仔鱼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 2 56-2 68mm。 1日龄仔鱼 ,出现胸鳍芽。 1 5日龄仔鱼 ,巡游模式基本建立。 2日龄仔鱼 ,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 3日龄仔鱼 ,出现鳔泡 ,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 18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 2 5日龄稚鱼 ,右眼开始向上移动。 2 7日龄稚鱼 ,右眼已转到头顶。 2 9日龄稚鱼 ,右眼完全转到左侧 ,胸鳍退化 ,各鳍鳍条发育完全。 57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79日龄幼鱼 ,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 ,侧线 3条。研究结果表明 :前期仔鱼培育期间 ,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 ,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 ,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 ;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仔鱼孵化后出现的管状感觉器官以及背、臀鳍膜上的泡状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尚不清楚。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 ,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 ,这是生物个体发育史中祖先特征的重演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分布于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的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前期发育进行了研究,过程中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取受精卵, 观察并描述了宽鳍鱲早期发育过程及其特点。结果显示, 宽鳍鱲成熟卵呈圆球状, 平均卵径1.04 mm, 为沉性卵。在平均23.0℃(17.1-28.0℃)水温条件下, 从受精卵到孵化经历了73h1min, 积温为1682.3 度时; 孵化后6.5d 进入弯曲期仔鱼。仔鱼前期发育速度与出膜前相比明显减慢;弯曲期仔鱼出现大量死亡可能与有限的人工培育条件、混合营养期能量供给不足等原因有关。通过比较发现, 宽鳍鱲与鲤科中其他21 个种相比, 早期发育时间比其中7 个种均长。宽鳍鱲早期发育时间比同域分布、相同发育水温的马口鱼略长, 明显长于同属的纵纹鱲的发育时间。宽鳍鱲南、北方种群仔鱼发育速度存在差异, 北方种群出膜前发育速度比南方种群快, 但出膜后发育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鲥鱼仔鱼期开口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成德 《生态学报》1987,7(4):368-375
受精卵孵化后的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健时期,经常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3年,利用赣江产卵场人工授精的鲥鱼受精卵在室内孵化环道中孵出的仔鱼,投喂捞取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进行了仔鲥有关开口摄食方面的观察,其主要结果如下:仔鱼在孵化后2.5—6.5日为开口摄食期,个体全长为4.5—7.4毫米,仔鱼通常残留多少不等的卵黄物质,为混合性开食营养类型;开口摄食期间的饵料以轮虫,桡足类及其幼体(无节幼体与挠足幼体)为主要种类,适口饵料宽度为仔鱼口宽的39—81%左右,约占仔鱼全长比例的1.5—3.8%;肠内一次饵料量为平均体重的6.72%。  相似文献   

17.
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6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分数批收集到长江野生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亲本,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和幼鱼3个阶段。初孵仔鱼淡黄色,肌节40对,平均全长5.2mm。水温20~22℃时,孵出后第3d口张开;第7d开始摄食;第9d卵黄吸尽,此时鱼苗平均全长12mm,卵黄囊仔鱼阶段结束。晚期仔鱼阶段的仔鱼,胸鳍、尾鳍、臀鳍、背鳍、腹鳍先后发育,至鳍褶消失时晚期仔鱼阶段结束。经过30d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鱼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37mm,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18.
团头鲂骨骼系统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团头鲂骨骼系统的发育进行了研究,观察了刚孵化的仔鱼到已具成鱼特征的幼鱼的骨骼发育过程,对脑颅、咽颅、韦伯氏器和脊椎骨、肩带和胸鳍支鳍骨、腰带和腹鳍支鳍骨以及奇鳍支鳍骨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韦伯氏器、复合神经骨及第二神经板等的发生过程;并根据团头鲂骨骼发育情况,讨论了头骨各骨片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斜带石斑鱼淋巴器官个体发育的组织学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吴金英  林浩然 《动物学报》2003,49(6):819-828
本文应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学观察,对出膜后1~60天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淋巴器官组织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淋巴器官的个体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10天出现头肾原基。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随着鱼体的生长,头肾原基的造血干细胞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头肾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第11天出现脾脏原基。脾脏原基由造血细胞组成,淋巴化速度相对较慢。脾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红细胞和类红细胞占优势,没有红髓和白髓之分。第13天出现胸腺原基。胸腺发育速度较快,是明显的淋巴器官。胸腺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外区和内区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很容易区分。胸腺外被单层的上皮细胞层与咽腔相隔,保持浅表的位置,并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胸腺与头肾是独立分开的。免疫器官原基出现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而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和其它硬骨鱼类一样,斜带石斑鱼在早期发育阶段,淋巴器官的发育较迟,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动物学报49(6):819~828,2003]。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58-765
初步观察千年笛鲷早期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 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4种视蛋白基因在早期发育中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到千年笛鲷卵为圆球形, 属浮性卵, 中心有一明显的油球。在水温(24.50.5)℃的条件下, 千年笛鲷胚胎发育共经历6个发育阶段18个时期, 从受精卵到孵化一共经历24h。仔鱼经历1215d发育为稚鱼, 30d35d发育为幼鱼。同时对7个胚胎发育时期和2个仔鱼发育时期4种视蛋白(LWS、SWS1、SWS2、RH)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在下包1/2、胚孔封闭、视囊这3个时期有显著性表达(P0.05), 尤其在胚孔封闭时期, 表达量达到最高。其余时期4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但在2个仔鱼时期表达量比孵化期略有增加。结果表明千年笛鲷4种视蛋白基因在早期表达过程中与神经胚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