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进行自然菌除菌实验,和按国家标准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进行颗粒物净化效果实验,比较不同品牌的空气净化器除菌效果和对颗粒物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紫外线空气净化器除菌效果为89. 13%,洁净空气量(CADR)为10. 3 m~3/h;光催化空气净化器除菌效果为93. 23%,CADR为150. 1 m~3/h;过滤式空气净化器除菌效果为62. 47%,CADR为273. 1 m~3/h;负离子净化器除菌效果为91%,CADR为408. 7 m~3/h。在测试的四种空气净化器中,除菌效果依次为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负离子净化器紫外线空气净化器过滤式空气净化器,颗粒物净化效果依次为负离子净化器过滤式空气净化器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紫外线空气净化器。在选择空气净化器时,针对不同的污染对象,可选择相应用途的空气净化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尘螨变应原Der f1原核表达体系,并了解其分子特征.方法 提取粉尘螨总RNA,用RT-PCR合成Der f1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9-T载体,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至大肠杆菌并用IPTG诱导表达.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预测其空间结构.结果 从粉尘螨总RNA中扩增获得Der f1 cDNA片段,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 )-Der f1,Western blotting显示原核表达获得成功.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登陆号为EU095368,该基因长966 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推测其编码氨基酸321个,属疏水蛋白,位于细胞外,信号肽位于1~18氨基酸处.同源性分析提示Der f1和Eur m1相似率为88%,而Der f1和Der p1的相似率为77%,分子进化树中粉尘螨和梅氏嗜霉螨聚成一簇.Der f1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109 aa,33.96%)、延伸链(55 aa,17.13%)、β-转角(18 aa,5.61%) 和随机卷曲(139 aa,43.30%)组成.结论 尘螨变应原Der f1原核表达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生产重组变应原奠定了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粉尘螨和梅氏嗜霉螨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而与屋尘螨关系稍远,此与现行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并不符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尘螨变应原Der 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真核细胞并进行蛋白表达.方法:根据Genebank中Der f1基因的核酸序列(AB034946),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保存的JM109工程菌中扩增Der f1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A上,以脂质体法转染CHO细胞,经G418筛选,进行稳定表达细胞株的筛选和鉴定.结果:将目的基因Der f1成功连接到pcDNA3.1/myc-hisA-Derf1并转染CHO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的CHO细胞株.结论:成功构建了尘螨变应原Der f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CHO细胞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1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探讨其系统进化信息。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Der f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巢式PCR扩增Der f1的cDNA,纯化、回收、克隆至pMD19-T simple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比对后用Clustal W 1.83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成功扩增出Der f1的cDNA片段,测序表明该基因含ORF1个,长度966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该变应原具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与果蝇进化关系最远,与梅氏嗜霉螨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成功获得了尘螨变应原Der f1基因片段,根据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出的系统进化树与形态学分类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粉尘螨1类变应原Der f1T细胞表位疫苗对哮喘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30只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三组,PBS组、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分别在第0、7、14天经小鼠腹腔注射100μL含100μg/mL Der f1的致敏液[含2%Al(OH)3的PBS液],PBS组以PBS液[含2%Al(OH)3]代替。哮喘组和免疫治疗组自第21天起,雾化吸入上述致敏液,PBS组雾化吸入上述PBS液,每天雾化30min,连续雾化7d。免疫治疗组在第25~27天雾化前30min,经腹腔注射100μg/mL的Der f1T细胞表位蛋白200μL,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PBS组以PBS液代替。最后一次雾化吸入24h后处死小鼠,收集每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并计数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取肺组织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取脾脏分离脾细胞加入Der f1共培养制成脾细胞培养上清。ELISA检测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3和IFN-γ含量及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和IgG2a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切片镜检说明,免疫治疗组比哮喘组炎症明显好转,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为免疫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BALF中IL-13含量免疫治疗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而IFN-γ含量与IL-13含量变化相反,免疫治疗组明显高于哮喘组(P0.01)。各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3,免疫治疗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而IFN-γ含量与IL-13含量变化相反,免疫治疗组明显高于哮喘组(P0.01)。血清中特异性IgE含量结果为免疫治疗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IgG2a变化水平与IgE变化正好相反,免疫治疗组明显高于哮喘组(P0.01)。结论 Der f1T细胞表位疫苗能有效缓解哮喘小鼠的炎症反应并纠正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尘螨变应原组分Der f1植物表达产物免疫治疗哮喘小鼠,了解其诱导哮喘小鼠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致敏后分别给予尘螨变应原Der f1原核表达产物(rDE)和烟草叶片中的表达产物(rDP)免疫治疗,处死小鼠,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和肺组织,分别进行细胞学、螨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哮喘组和治疗组BALF中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超过50%;rDE和rDP治疗后,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哮喘组和治疗组小鼠螨特异性IgE、IgG和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P<0.01);rDE和rDP治疗后,IgE、IgG和IL-4水平下降,IFN-γ水平上升(P<0.01-0.05),以rDP疗效更好;哮喘组小鼠支气管、细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rDE和rDP治疗后,炎症减轻,以rDP改变更为明显.结论:尘螨变应原Der f1植物表述产物较原核表达产物能更有效地减轻螨性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诱导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治疗急性重症哮喘时,沙丁胺醇连续雾化和间断雾化对临床和肺活量的影响,本研究对急性重症哮喘急诊科的42例患者随机分配,在6 h内以连续或间歇的雾化方式吸入27.5 mg的沙丁胺醇。连续雾化组在第1小时吸入15 mg沙丁胺醇,在接下来5 h吸入12.5 mg沙丁胺醇。间歇雾化组在第1小时里,每20 min吸入1次5 mg沙丁胺醇,在接下来5 h,每小时吸入2.5 mg沙丁胺醇。所有的参与者皆进行输氧,并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在开始雾化的基线处、40 min、60 min、3h和6h,进行临床和肺活量的评估。在基线以上40 min时观察到2个小组显著的临床和肺活量改善,随后一直保持下去(在第6小时,连续和间歇雾化组绝对的PEF分别增加了(30±18)%和(32±22)%;在基线以上p0.01)。两组中PEF和临床评分都有相似的进展。考虑到为了终止哮喘发作,连续雾化组(14%)和间歇雾化组(9.5%),绝对差异为4.5%[95%置信区间-14%~23%]而开展的最初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组间的失败比率没有差别。按照预先定义的标准(绝对差异4.8%[95%置信区间-24%~34%]),8个连续雾化组的患者(38%)和9个间歇雾化组的患者(43%)需要住院治疗。在急性严重哮喘症中,没有观察到连续和间歇的沙丁胺醇雾化过程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粉尘螨Ⅱ类变应原(Der fⅡ)是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主要变应原之一,可引发Ⅰ型变态反应。从深圳地区挑取活粉尘螨,经形态鉴定后纯培养,提取其总RNA,RT-PCR扩增出Der fⅡ 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后测序。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多态性。将该目的基因克隆到pET-His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ET-Der fⅡ。工程菌经IPTG诱导培养,表达Der fⅡ目的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Der fⅡ蛋白通过6His-tag蛋白纯化系统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该重组蛋白与对粉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中IgE的反应性。结果表明,克隆的5株深圳地区的Der fⅡ 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Der fⅡ(AB195580.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8%~99.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8%~98.6%。表达纯化的5种重组Der fⅡ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都具有良好的变应原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大熊猫的精子库,进行远距离圈养大熊猫种群间的人工授精和遗传物质的转运,维持遗传多样性,是目前大熊猫遗传管理的优先方法。要成为最有效的工具,精子库保存的精子解冻后的活力必须很好。本文对大熊猫冷冻精液的解冻速度和解冻液中添加化学激活剂Pentyoxyfilline(PF)后的精子活力进行了试验。试验用的精液采自11只成年大熊猫,精液冷冻速度为每分钟-40℃~-100℃。试验Ⅰ:将冷冻精液放入3种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解冻:(1)22℃(慢速解冻);(2)37℃(中速解冻)(3)50℃(快速解冻)。将冷冻前精子活力(78 1±2 9%)和解冻后的平均精子活力进行比较,快速解冻后的精子活力(57 5±5 4%)显著地降低(P<0 05),而中速解冻的精子活力(67 5±3 1%)和慢速解冻的精子活力(73 33±2 1%)与冷冻前的活力接近。试验Ⅱ:使用中速解冻方法解冻精液后,分别加入最终浓度为0mM、1mM、5mM和10mM的PF,然后分别保温15min和24h。在PF(0mM、1mM、5mM和10mM)中分别孵育15min的解冻精子活力,运动状态,活率和顶体正常率在试验期的90min内都很相似(P>0 05)。在1mMPF中孵育24h的精子活力没有变化(P>0 05)。在5mM和10mMPF中孵育过的精子活力(5mM:24 0±4 7%;10mM19 5±3 6%)比没有加PF的对照组的精子活力(38 3±5 2%)显著地低(P<0 05)。而且,在10mM  相似文献   

10.
水牛腔前卵泡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水牛腔前卵泡的有效分离方法 ,作者取用来自屠宰场 31头水牛的 6 1个卵巢 ,先用剪刀去掉髓质部 ,然后分别用梳刮法、剪碎法和显微分离法分离回收腔前卵泡。结果发现 ,使用梳刮法时 ,平均每个水牛卵巢回收所得的腔前卵泡数 (15 2 35± 4 4 81)明显高于剪碎法 (32 6 2± 14 81)和显微分离法 (8 95± 3 4 4 ) ,且其平均每个卵巢的处理时间 (39 0 5± 4 2 7min)明显少于剪碎法 (4 6 4 3± 4 15min)和显微分离法 (4 4 5 5± 7 82min)。梳刮法分离所得的腔前卵泡中 ,以原始卵泡最多 (占 4 1 2 5 % ) ,其次为初级卵泡 (占 38 79% ) ,而次级卵泡最少 (仅占 19 95 % )。用梳刮法获得的腔前卵泡在体外培养 72h后 ,存活率为 5 6 38% ,与剪碎法(4 8 91% )及显微分离法 (5 9 34% )没有显著差异。用梳刮法处理 10头黄牛的 2 0个卵巢 ,平均每个卵巢可分离获得 1195 2 0± 6 85 0 0个腔前卵泡 ,明显多于水牛的 15 2 35± 4 4 81个腔前卵泡。由此可见 ,梳刮法是水牛腔前卵泡的有效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51-152
植物材料和外植体培养基 /mg·L- 1 结  果作者 (单位 )樱桃 (Prunuspseudocerasus)品种莱阳矮樱桃 ,由天水市秦城区林业局提供。茎尖( 1)启动培养基 :MS +IAA 0 .2 +6 BA 0 .3 ;( 2 )芽增殖培养基 :MS +IAA0 .2 +6 BA 0 .3 ;( 3 )壮苗培养基 :MS +IAA 0 .2 +GA 0 .5 ;( 4 )生根培养基 :1/2MS +IBA0 .5。以上培养基均附加 3 %白糖、0 .5 8%琼脂 ,pH值为 5 .8,培养温度为 2 5℃ ,每天光照 12h ,光照度 15 0 0lx。  一年生枝条经沙藏后 ,剪取带 0 .5cm茎段顶芽 ,用 0 .1%的中性洗衣粉液浸泡15min后经流水反复冲洗 2h ,然后用…  相似文献   

12.
追赶和空气曝露时间对瓦氏黄颡鱼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20℃水温条件下,对不同时间追赶(0、0.5、2.5和5min)和空气曝露(0、2.5、5、10和20min)前和恢复过程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 vachelli)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发现经过追赶和空气曝露处理后,瓦氏黄颡鱼耗氧率立即显著上升(P<0.05),然后逐渐恢复到处理前水平。瓦氏黄颡鱼对追赶的反应远大于空气曝露。仅仅0.5min的追赶就能够诱导出瓦氏黄颡鱼的最大耗氧率(146.66mgO2/h),2.5min追赶能诱导最大过量耗氧(39.01mgO2);5min空气曝露处理能诱导最大耗氧率(113.52mgO2/h),10min处理能诱导最大过量耗氧(23.01mgO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Der f1的T细胞表位融合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鉴定。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Der f1的T细胞表位融合肽嵌合基因,命名为Der f1T,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形成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Der f1T,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验证后的阳性克隆转化到E.coli BL21(DE3)诱导其表达。制样进行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再进行纯化,并Western bloting鉴定表达的蛋白。ELISA法测定重组蛋白对粉尘螨过敏的患者血清Ig E抗体的结合能力。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说明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Der f1T构建成功;SDS-PAGE说明Der f1T诱导且纯化成功;Western bloting进一步说明Der f1T蛋白纯化成功;ELISA试验结果说明Der f1T对粉尘螨过敏的患者血清中Ig E结合能力与Der f1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成功表达Der f1的T细胞表位重组蛋白,为后续粉尘螨过敏患者提供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文  郭莉  徐宪仲  何志辉 《生态学报》2005,25(2):210-214
利用细胞计数法对不同光照强度、光谱成分、光周期对蒙古裸腹摄食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光强在 70 0 0 lx时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最高 ,成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分别为 0 .5 2 8± 0 .0 0 9ml/ (ind· h)和 1.113± 0 .0 15μg C/ (ind· h) ,幼的滤水率分别为 0 .4 95± 0 .0 14 ml/ (ind· h)和 1.0 5 1± 0 .0 0 8μg C/ (ind· h)。在蓝光下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明显高于绿光组。光周期 L∶ D为 12∶ 12时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最高 ,成和幼的滤水率分别为0 .4 6 1和 0 .35 5 ml/ (ind· h) ,摄食率分别为 1.2 4 2和 1.0 0 5μg C/ (ind· h) ,而在 L∶ D为 0 :2 4时摄食强度最差 ,成和幼的滤水率分别为 0 .0 70和 0 .0 5 0 ml/ (ind· h)。在自然光照下 ,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在 7∶ 0 0~ 11:0 0和 15 :0 0~ 19:0 0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查速度增量(△v)和持续时间(△t)2个参数变化对鱼类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的影响,于25℃条件下,首先以15%临界游泳速度作为△v,设置不同的持续时间(△t:5,10,15,30,60min);再以20min作为△t,设置不同的速度增量(△v:5%,10%,15%,20%,30%Ucrit),测定瓦氏黄颡鱼(Pelteobag vachelli)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随△t的增加Ucrit整体呈下降趋势,△t由5min增加至60min,绝对游泳速度(absolute swimming speed,Ua)由(47.4±0.7)cm.s-1下降至(39.1±1.5)cm.s-1(P<0.05),除15和30min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v由5%提高至10%Ucrit,Ua由(44.1±0.6)cm.s-1显著增加至(47.0±0.4)cm.s-1(P<0.05),15%和20%Ucrit的Ua分别为(45.2±0.2)cm.s-1和(46.3±0.8)cm.s-1,与10%Ucrit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v增...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越冬期间始红蝽应对低温胁迫的耐寒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从生理生化水平探讨始红蝽成虫的耐寒能力,逐月测定了12月至翌年3月始红蝽低温驯化前后的过冷却点、低温存活率、LT_(50)以及始红蝽体内耐寒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越冬期间始红蝽自然种群过冷却点最低为(-14.01±0.53)℃,-5、-10℃驯化30min后的始红蝽过冷却点最低降至为(-19.32±0.86)℃、(-25.56±1.09)℃。0℃驯化30min后暴露于-5、-10、-15℃1h的最高存活率依次为100%、39.1%±8.6%、10%;始红蝽自然种群LT_(50)最低为-8.53℃,0℃驯化后降至-9.21℃。越冬期间雌雄始红蝽体内自由水/结合水比值和游离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12月达到最大值,雌雄分别为144.50±26.22和140.32±21.92,(15.81±0.10)mg/g和(15.47±0.01)mg/g;脂肪、海藻糖和甘油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月达到最大值,雌雄脂肪含量分别为(16.33±0.48)mg/g和(13.15±1.32)mg/g,海藻糖含量分别为(11.98±0.01)mg/g和(10.88±0.02)mg/g,甘油含量分别为(14.74±0.01)mg/g和(15.06±0.03)mg/g。研究证明,低温驯化后始红蝽的过冷却点和LT_(50)明显降低,低温存活率显著提高,越冬期间始红蝽可通过调整体内抗逆物质含量以增强虫体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有机物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8  
分别以香根草 (Vetiveriazizanioides)和风车草 (Cyperusalternifolius)为植被 ,按 1.0m× 0 .5m×0 .8m建立人工湿地 ,通过 4季测试 ,研究其对猪场废水有机物的净化功能及其随季节、进水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 ,4个季节香根草或风车草人工湿地对COD和BOD有较稳定的去除效果 ,两湿地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 .在春季 ,停留时间 1~ 2d ,COD和BOD去除率分别为 70 %和 80 %;在夏季 ,进水COD高达 10 0 0~ 140 0mg·L-1情况下 ,COD去除率接近 90 %;在秋季 ,停留时间 1~ 2d ,COD和BOD去除率分别为 5 0 %~ 6 0 %和 5 0 %;在冬季 ,进水COD达 10 0 3mg·L-1情况下 ,COD去除率在 70 %以上 .COD、BOD和SS的去除率在两湿地间没有显著差异 .人工湿地污染物 (Y)随水力停留时间 (t)延长的降解遵从指数方程规律Yt=Y0 ·e( -kt) .在相同停留时间时 ,随进水污染物浓度 (x)提高的出水污染物浓度 (y)的回归关系遵从直线方程规律 y =a+bx .  相似文献   

18.
高效降解生活污水中COD的根际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人工湿地的芦苇、美人蕉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若干细菌、真菌、放线菌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检测了这些菌株对灭菌生活污水和自然生活污水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4株细菌、1株放线菌、1株真菌对灭菌生活污水和自然生活污水COD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4株细菌在降解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依次为75.4%、78.7%、83.5%、69.8%;其在降解未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依次为43.4%、47.8%、50.7%、36.8%;真菌对灭菌和未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分别为60.2%、41.3%;放线菌对灭菌和自然生活污水COD 48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57.8%、46.4%。这几株高效降解COD的湿地根际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ATP所引起的蟾蜍椎旁交感神经节细胞电位变化和有关因素的影响 ,以探讨ATP在神经节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外微电极技术记录离体灌流神经节电位。结果 外源性ATP(2 0 0 μmol L)可引起去极化 (n =1 1 0 ) ,超极化 (n =33) ,以及去极后伴随一超极过程的双相反应 (n =1 2 )。P2 嘌呤受体拮抗剂ci bacronblue 3GA(30 0 μmol/L)和奎尼丁 (30 0 μmol/L) ,均可抑制ATP所致去极反应 ,其幅值分别减小 (2 4 .2± 1 7.5 ) %(n =1 8,P <0 .0 1 )和 (32 .5± 1 1 .5 ) % (n =2 1 ,P <0 .0 1 )。P1 嘌呤受体拮抗剂氨茶碱 (2 0 0 μmol L) ,可抑制ATP所致超极反应 ,幅值减小 (6 5 .0± 2 2 .9) % (n =9,P <0 .0 1 )。在无钠溶液中 ,ATP的去极幅值变化为 (1 3.6± 1 7.5 ) % (n =1 0 ,P >0 .0 5 ) ,无统计学意义。在无钙溶液中或同时加用EDTA(1mol L)以去除溶液的Ca2 ,可使ATP所致去极幅值减小 (2 3.6± 1 8.3) % (n =1 5 ,P <0 .0 1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 4—氨基吡啶 (3mmol L)和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 (1 0 0mol L) ,均可可抑制ATP所致超极反应 ,其幅值分别减小 (6 4 .5± 2 1 .9) % (n =1 1 ,P <0 .0 1 )和(6 6 .4± 2 2 .4 ) % (n =6 ,P <0 .0 1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吲  相似文献   

20.
对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初始氮磷浓度、氮磷比、光照条件和pH等因素对其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氮磷浓度分别在35 mg/L和7 mg/L以下时去除率接近100%;氮磷比为5∶1和10∶1,小球藻第4 d基本完全去除了污水中的氨态氮,而氮磷比对小球藻的除磷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在初始氨态氮或总磷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光照条件(L/D为24 h∶0 h和12 h∶12 h)对氮磷去除效果的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随着氮磷浓度的增加,连续光照条件逐渐展现出去除氮磷的优势;小球藻在pH 7~8范围内对氨态氮的去除率最佳,pH 5~7范围内,对总磷的去除率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