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家蚕丝素蛋白为原料,基于丝素自组装理论,通过酶解-干燥-溶解法制备不同尺寸的丝素蛋白微球,制备出的微球具有良好的水不溶性和稳定的分散性。对微球的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的丝素蛋白微球为纳米微球,当酶的添加量为2%且蛋白自组装时间为4 h时,丝素蛋白微球的平均粒径最小,仅为(32±11)n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微球中β-折叠结构的多少决定了微球晶体的大小,β-折叠越多,微球中晶体的体积越大。通过调控丝素蛋白自组装过程,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在30~140 nm之间的纳米丝素蛋白微球,且不引入任何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制备出的丝素蛋白微球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2.
采用W/O/W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缓释微球, 表征了缓释微球形貌和粒径分布, 研究了体外释放行为, 进行了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 结果显示:微球形貌规则, 粒径均匀; 药物包封率达85.6%; 缓释时间达24 h. 细胞实验表明, 微球比rhEGF原液具有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 通过观察动物实验中溃疡面积变化、组织病理切片和PCNA表达, 发现微球组治疗效果优于生长因子原液组和空白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为rhEGF缓释微球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纯化血浆凝血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纳米粒子Fe3O4磁核,以壳聚糖为包裹材料包被自制的磁核,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高分子微球-壳聚糖磁性微球,并偶联肝素配基得到了一种新型亲和磁性微球,应用SEM、FT-IR、XRD等对微球的粒径、形貌、结构和磁响应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亲和磁性微球对凝血酶的分离纯化性能,并与传统的DEAE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得亲和磁性微球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形状规整,粒径在50nm左右.对凝血酶一步吸附纯化获得了比活为1879.71U/mg的酶,得率85%,纯化倍数11.057,而传统柱层析法得率为72%,纯化倍数仅为5.33.制备了壳聚糖亲和磁性微球,并将磁分离技术应用于凝血酶的分离纯化,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将对于凝血酶的纯化及生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特性评价(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白藜芦醇为模板分子,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在N,N-二甲基甲酰胺体系中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用扫描电镜对微球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微球的制备条件和吸附特性。微球的凹陷可有效地增加微球的比表面积和结合位点,从而提高了模板分子的结合速率及微球的印迹容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纳米银-活性炭纤维敷料、纳米银敷料、碳纤维敷料和普通敷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为临床创面合理应用敷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抑菌圈法将敷料剪成直径为10mm的圆片,灭菌后贴于接菌的培养皿上,置37℃电热恒温培养箱培养16~24小时,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大小。2)、振荡烧瓶实验称取被剪成10mm×10mm大小的敷料样品0.75g,灭菌后加于含70mL PBS和5mL浓度为1×104cfu/mL菌悬液的250 mL烧瓶,封口固定于振荡器上以300r/h分别振荡2min和1h,各取20μL样液作为振荡前和振荡后,均匀涂于MH培养皿,37℃电热恒温培养箱孵育16~24小时后计数,测定抑菌率。结果:与其他三组敷料相比,纳米银-活性炭纤维敷料的抑菌圈和抑菌率最大(P〈0.05)。结论:纳米银-活性炭纤维敷料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创面抗感染敷料。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的粒径均一分散P(St-AA)聚合物微球为模板,制备了P(St-AA)/Fe_2O_3纳米颗粒,热处理后获得的纳米磁性空心微球;在溶胶凝胶法制备La掺杂TiO_2方法的基础上,制备了以磁性空心微球为载体的空心磁性微球负载La掺杂TiO_2,通过紫外光催化实验表明,该产品降解亚甲基蓝的效率优于同等条件制备的La掺杂TiO_2。通过SEM、TEM对产物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钩状木霉生物合成纳米银及其杀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钩状木霉为微生物材料合成纳米银粒子,并对其杀菌性能进行测定。【方法】将钩状木霉与2 mmol/L的Ag NO3溶液混合暗培养合成纳米银,采用UV-vis、XRD和TEM等方法对纳米银进行表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测定并计算银离子的转化率和纳米银的产率;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受试菌株检测纳米银的杀菌性能。【结果】钩状木霉与硝酸银混合的培养液颜色为红褐色,UV-vis图谱显示在420 nm左右出现了强的吸收峰;XRD图谱出现了4个特征性衍射峰,分别对应纳米银的4个晶面;TEM照片可以看出纳米银多数为球形,具有单分散性;粒度分布仪显示纳米银具有很窄的粒径分布,在1-13 nm之间,平均粒径为6.69 nm;根据原子光谱吸收仪测定的结果得到银的转化率为84.41%,根据热重分析结果得到纳米银的产率为67.12%;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0 mg/L,MIC为7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BC为5 mg/L,MIC为4 mg/L。【结论】钩状木霉与Ag NO3溶液混合培养可以合成纳米银。合成的纳米银大小均匀,粒径小且分布很窄,具有面心立方结构,是纯净的,产率约为67.12%;纳米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致死效果好于对大肠杆菌的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市售马铃薯淀粉为原材料,在常温下利用W/O乳化方法制备了交联淀粉微球,并以二乙胺基乙基修饰了微球的表面电荷。同时研究了制备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和改性工艺,成功制备了适合细胞培养用的淀粉微载体。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X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淀粉溶液浓度为7%,搅拌速度为500 rpm,交联剂用量为8%,水油相体积比1∶6;微球表面修饰最佳条件为:加入微球质量2倍体积的3.5 mol/L NaOH溶液和2.5 mol/L DEAE-HCl溶液,60℃密闭反应4 h。对比Cytodex-1微载体,培养CHO-K1细胞至144 h时,淀粉微载体表面细胞密度达到1.8×10~6cells/mL,且两者培养效果相似,表明了自制淀粉微载体是一种潜在的贴壁细胞培养用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微晶纤维素和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溶液为溶剂,通过乳化法制备了磁性纤维素微球。利用扫描电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度计、比表面和孔径分析仪对磁性纤维素微球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磁性纤维素微球确为纤维素包裹Fe_3O_4纳米粒子形成,且表面粗糙,粒径约200 nm,比表面积13.6 m~2/g,表面微孔体积为0.5 cm~3/g,磁强度为2.0×10~(-3) T/g。磁性纤维素微球染料吸附试验表明,在pH 4~8时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大,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交联壳聚糖微球,再与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Schiff碱,以NaBH_4还原制得改性壳聚糖微球.用FT-IR,SEM和XRD进行表征.并以来氟米特(LEF)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其缓释效果.结果显示:微球对药物的最大包封率为94%,载药量为62%,在缓释初期2 h内微球平均释放药量的16%,后期则呈现缓慢释放的趋势.本论文采用的微粒的药物承载量和释放速度既保证了药物的药效又降低了药物释放速率过快引起的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纳米银胶/壳聚糖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形貌的表征分析,以大肠杆菌为代表菌株,研究了复合抗菌剂在洗涤产品中的抗菌效率及抗菌的稳定性,结果说明复合抗菌剂在洗涤产品中添加1.0%时,其抗菌效率达99%,经180 d长期分析,其抗菌活性仍保持95%左右。此外,复合抗菌剂对不同菌株的抗菌性能也均较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基于黄花菜的固体饮料。以黄花菜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冲泡性能为指标,采用响应面试验对黄花菜固体饮料的配方和干燥工艺进行优化。试验表明,黄花菜固体饮料配方的响应面优化结果为:食盐添加量0. 01%,麦芽糊精添加量2. 0%,马铃薯全粉添加量1. 0%,奶粉添加量4. 5%,黄花菜与水比值1∶9(m∶v);此配方下研制出的黄花菜固体饮料流动性最佳,表征值为72. 855 mm。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进风温度为180℃,入料流量为1. 5 mL/min;所得样品的感官评分值为94. 2,流动性表征值为71. 65mm,润湿性表征值为27. 75 min。  相似文献   

13.
由于纳米银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所以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首先利用大枣水提液作为还原剂成功制备了纳米银材料,并探讨了不同溶液pH、料液比以及反应时间对反应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枣水提液pH为9.0,料液比为1∶1,反应时间为4 h时反应效率最高。进一步通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纳米银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最佳反应条件时,大枣水提液可以还原硝酸银得到近球形的纳米银材料,粒径主要分布在20~30 nm(25.99 nm),纳米银材料表面带有负电荷(-29.6 mV)。最后,采用DPPH法和倍比稀释法对制得的纳米银材料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制得的纳米银材料对DPPH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当纳米银浓度为100μg/mL时清除率可达83%;该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0和125μg/mL,是传统化学法制得的纳米银材料的5倍和4倍。还原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显示:大枣水提液中的还原性多糖参与还原反应并最终吸附在纳米银材料表面起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纳米银/碳质球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形貌与结构,以大肠杆菌为代表菌株,研究了复合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获得了抗菌性能良好的复合抗菌材料,所制备的抗菌材料有望在有害微生物防治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3D分级微球BiOBr,利用SEM、XRD和UV-vi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考察所制备的BiOBr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下对大肠杆菌的灭菌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其杀菌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BiOBr为直径为2μm左右的微球,且在可见光下有较好的光响应。灭菌实验表明,BiOBr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有较高的灭菌活性,0.5 mg/m L BiOBr时可见光照射12 h后,杀菌率可达70%以上。活性基团捕获实验表明,3D分级微球BiOBr通过空穴氧化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达到可见光下杀灭细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纳米银胶在工业、农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其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也备受关注。纳米银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微波辅助法、原位法等方法,其中化学还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关于纳米银胶的表征方法主要有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Zeta电势法等。不同的表征手段可以清晰地表征纳米银胶的形貌特征、物质组成、分子结构以及光学性能等特性。纳米银胶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良性能,在生命科学方面应用广泛,包括食品保鲜(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通过分析纳米银胶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抗菌性能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性,以期将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临床的研究,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7.
以具有防病促长且抑菌谱广的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FJAT-45551为出发菌株,分别以生物量和发酵液的青枯雷尔氏菌和尖孢镰刀菌抑菌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其培养基成分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麸皮20 g/L,蛋白胨25 g/L,MgSO_4·H_2O 0. 2 g/L,CaCl_20. 1 g/L,FeSO_4·7H_2O 0. 1 g/L,NaH_2PO_4·H_2O 0. 5 g/L,K_2HPO_40. 5 g/L;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摇床转速130 r/min、温度20℃、装液量50 mL(250 mL的摇瓶装液50 mL)、初始pH值为6. 0。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FJAT-45551发酵液对番茄青枯病菌(Ralstorinia solanacearum)FJAT-91的抑菌圈直径达30. 82 mm,较优化前的抑菌圈直径增加了9. 09 mm,抑菌活性提高了41. 8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含蛋白的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包封进PLGA微球后对其体外释放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包封有BSA蛋白的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采用S/O/W法包裹进PLGA微球中,制备复合微球,对微球表征后,以包封葡聚糖颗粒的微球做对照品,于37℃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比较两者的释放曲线,考察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时微球中蛋白释放的改善作用.结果:①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包裹高分子囊泡的复合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75.20μm,粒径较为均匀,复合微球制备成功.②比较复合微球和对照微球的释放曲线,发现对照微球有较小的突释,而复合微球的几乎没有突释效应.结论: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包封进PLGA微球后可以很好的改善蛋白的释放行为,获得更为理想的释放曲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制备了1-脱氧野尻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考察溶剂、反应时间对分子印迹聚合物产率以及性能的影响。以1-脱氧野尻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分子印迹微球,采用静态吸附及扫描电镜(SEM)的方法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24 h、乙腈为溶剂时,所制得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和吸附性能较好,对1-脱氧野尻霉素与N-甲基-1-脱氧野尻霉素的选择性分离因子α为2.26,说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1-脱氧野尻霉素分子有特异性吸附和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一种负载白藜芦醇的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并探讨其抗菌性能。[方法]通过自组装制备多肽(FmocFFGGRGD)水凝胶和载有白藜芦醇的多肽水凝胶(Pep/RE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凝胶的形貌和内部结构;通过流变仪检测水凝胶的流变性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Pep/RES的释放速率;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研究该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抑菌圈实验和活死细菌染色研究Pep/RE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多肽溶液可在30 min内自组装形成稳定的水凝胶,水凝胶内部的三维结构密度随多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0wt%浓度的多肽水凝胶稳定效果最好。白藜芦醇从Pep/RES水凝胶中缓慢释放7 d释放量达到50%,Pep/RES浸泡液对NIH/3T3细胞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Pep/RES水凝胶中负载的白藜芦醇浓度为512μ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即可达到5.41±0.18 mm,但即使白藜芦醇浓度达到1 024μg/m L,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仅为4.27±0.22 nm。[结论]Pep/RES结构稳定,安全无毒,能缓释白藜芦醇,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